在三国诸多名将之中,邓艾是实力和名声最不匹配的一个,这是一种历史的不公平。实际上,纵观三国历史,能够称为帅才的人寥寥无几,但邓艾是其中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很多人知道邓艾,都是因为他走小路爬过摩天岭,偷渡阴平,最终迫使刘禅投降,灭掉了蜀国,建立了不世之功。他关键时刻敢于冒险,或者说战场上的创造性思维,让他成为了杰出的战术大师,名垂史册。

但实际上,邓艾展示的能力不仅是这些。他的战略能力,比战术能力更让人佩服。

在三国那个时代,想赢得最后胜利的,不在于你有多少士兵,而在于你有多少粮食。当时有很多诸侯,部队不是被打散的,而是饿散的。袁绍的部队吃过桑椹,袁术的部队吃过贝壳。有兵没粮食只能失败,相反,有粮食就能招到足够的士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钱、粮在广义上我们可以称之为“经济”。换句话说,能在三国乱世上生存下去,甚至争霸天下,必须懂得军事和财政的联动。曹操看透了这一点,把屯田作为和“挟天子已令诸侯”同等重要的策略,让他成功统一了北方。

很多人打仗行,算得上将才,比如关羽、张飞、张辽等人,但基本看不到这一步。因为这是战略层面,需要帅才的人才能看到。

邓艾强,就强在这儿。公元243年,距离蜀汉灭亡还有二十年,距离东吴灭亡还有三十七年,邓艾就看到了统一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粮食。

他写了一部《济河论》,上书司马懿,认为如果要统一全国,必须具备压倒性的财政优势(粮食优势)。根据他的计算,如果要征服南方,至少要准备十万军队吃五年的粮食,大概需要三千万石的粮食储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怎么能储备三千万石粮食呢?邓艾环顾曹魏土地,最终把目光放在了寿春地区,这里有足够多没被开发的肥沃土地。

按照邓艾的计算,在修建好运河等水利设施的前提下,用五万士兵参与屯田,可以每年上缴五百万石稻谷作为军粮,经过六七年后,就可以凑够三千万石之数,为发动大规模的灭国战争做好准备。

邓艾的提议被采纳,曹魏在寿春大规模修建水利,兴兵屯田。东吴很快就意识到邓艾策略的可怕,长期以破坏屯田为目标发动骚扰战,但始终没有成功。

寿春屯田策略的成功,让蜀吴的灭亡变得更加不可逆转,而只是一个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