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问题
范文澜
这是形势逼人,不得不来。没有什么可讲的。到高级党校来要准备点东西,可是准备不出来。今天大家乘兴而来,恐怕要败兴而去。这事情我要负责,你们也要负点责任,我没有什么可讲的,你们要浪费时间来听。
我没有什么可讲的,原因是这几年身体不大好,想集中时间把计划的工作完成,这是比较琐碎的。写唐宋五代诗词部分,每个人的诗集都得读,提到的人不少,每个人的集子读一读就很费事。不读怎么能给评语呢,这是非读不行的。读了以后就知道谁的集子怎样。现在集中力量看那个东西,在大的方面,比较普遍的方面,功夫用的很少。讲某个人的诗怎样,没有意思,比较大的题目准备不出来,这几年没在这方面下功夫。既然要讲,就讲几个问题吧。
现在讲历史上的民族问题。
搞历史的时候,差不多到处碰到这个问题。从中国有历史记载说起,讲民族的话就很多,华夏族不过是其中一部分,其余是各种非华夏族。春秋时所谓蛮、夷、戎、狄,并不像秦汉以后,是在外边的,而是在中原黄河流域,和华夏族一起住着。王城洛阳是东周建都的地方。
卫是商朝遗址,算是中国地方,当时黄河以北叫中国。商朝建都在卫附近,汲县一带,就是赵国,后来就封卫国,在卫国城墙可以看到成周。蛮夷戎狄就是非华夏族,和华夏族是混在一起的。在春秋时候斗争很多,到战国时候,大体上华夏族在黄河流域,基本上统一了,只有一个华夏族。其余有各式各样的族,差不多都融合在一起了。到秦朝就筑长城,和匈奴分开了。匈奴在长城以北,长城以南算秦朝。
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8页
当时在西南也有很多非华夏族,就是十四族了。特别在两汉时,汉武帝同匈奴打仗,很多西北的民族迁到内地来,比如匈奴、氐、羌、鲜卑、羯、乌桓都同汉族接触。在西南方面就是西南夷,现在的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浙江、福建、两广,华夏族势力很小,西南夷是个总的名称,里面有很多民族,杂居在一起。到南北朝结束,隋统一黄河流域,民族有很大的融合,所有在历史上看到的民族,到隋朝差不多都融化掉了,鲜卑也融在汉族里。大概有这样的情况:统治汉族的少数民族,他统治过汉族的,融化的速度就快,被统治的少数民族,同汉族融化的速度就比较慢。原因是什么呢?汉族文化比较高,经济水平比较高,要统治汉族,就不能不把自己提高。它又不能超过汉族,跟汉族一样,文化相同,经济没有什么区别,就融合掉了。被统治的有抵抗的力量,因为不需向统治十四族人民那样要学汉族的,融化就比较慢。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征服的较高的民族所征服。
汉族的经济文化比附近的少数民族都高,人数也多,文化水平也高。从历史上看起来,好像民族融化是个大熔炉,只要来了就融化了,没有比汉族大的民族了,是个六亿多的民族。所以能这样大,就是因为几千年来不断吸收附近各种民族。所以马克思说,这是历史的永恒规律。从过去的历史看来,这恐怕是永恒的。文化水平高,经济水平高,就能吸收其他民族。将来到共产主义社会,国家的界限没有了,民族的界限也融化掉了,到底怎样融化不知道。经济高的、文化高的,吸收比较落后的民族,它的吸收力强一些。
中国在南北朝时的北朝,五胡(氐、匈奴、羌、羯、鲜卑)建立了十六国,因为他们是统治民族,西北边境外的民族大量进来,来统治黄河流域的汉族。在南北朝结束的时候,所有进到中原来的民族,大体上都溶化了,比如匈奴,在南北朝结束的时候还有几个姓,人都完全和汉人一样。比如呼延,《水浒》里姓呼延的就是匈奴的贵姓。南北朝十六国北朝下来,大量西北民族都溶化了,使汉人增加很大的新因素。
东晋十六国时期全图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4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3—4)
历史上有名的唐朝皇帝姓李,他自己说是陇西李氏,并说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子孙,所以他把道教捧起来,佛教压下去,结果道佛就发生矛盾。有一次唐太宗让道教和佛教辩论,有个有名的和尚叫法灵,跟唐太宗说,他的说法多少有些根据,他说:你的李不是陇西李氏,你是拓拔达阇氏,达阇就是汉语的李,你的李是鲜卑的达阇,不是陇西的李。现在你要否认自己是鲜卑人,而说是陇西的李是不对的。唐太宗大怒,但也没法子否认不是鲜卑人。他说,你们佛经说,念观音菩萨,刀放在头上头可以不掉下来,现在我给你七天功夫,你念七天菩萨,我用刀试试你的头会不会掉下来。他知道念菩萨没用,但他很聪明。到了第七天,唐太宗派人问他,他说:我没念观音菩萨,我念皇帝陛下,因为你太好了,就是观音菩萨,念了你,头就可以不掉。唐太宗就没杀他。唐太宗崇信道教故意打击佛教,但没有办法否认这点。和他们结婚的都是鲜卑贵族,他的李实际上是鲜卑人的李,他的母亲窦氏是鲜卑的贵族,他夫人长孙氏是鲜卑贵族。唐朝姓李的不一定是汉族,这我们不管他,既然文化是和汉族一样的,就是汉族皇帝。用不着说:你是鲜卑人,不是汉族。
汉族本身从来就是把附近多种民族溶化进来,扩充自己,而变得越来越大。唐朝的疆域在历代是很大的,比元朝小一点,比以前各朝大的多。他设了很多羁縻州在葱岭以西,中亚细亚一带设了很多羁縻州,来自羁縻州的人,都算是唐朝人。可以自由到内地,自由出入,要住就住,要走就走,这也算唐朝国家内部的一个地方。
隋朝末年黄河流域人口损失很大,所以唐朝把边塞附近民族像突厥、奚、契丹等都吸收进来,住在华北大平原,一方面叫他们种田,一方面当兵。他们到内地以后,慢慢变成汉人了,慢慢融化掉了。唐玄宗的时候,开元末年到天宝年间,统治腐败到极点,引起安史之乱,这个叛乱打得很厉害。安禄山是个杂胡,是突厥种族和什么东西合起来的杂胡。史思明也是胡人,他手下的兵大部分也是胡人。因为当时汉人不大会骑马,胡人骑马骑的好,骑兵一冲就像坦克一样,很厉害,把敌人一下就冲垮了。汉人当步兵,胡人当马兵,从唐到五代是所谓“善于骑”。在华北大平原,外边来的民族太多,安史之乱是有社会基础的,有一批人拥护他,到五代宋以前都是这个情况。但保护唐朝的也是这样,像军事首领李光弼,是契丹人。当时唐朝姓李的很多是外国人,到唐朝来赐给他一个姓,就变成唐朝人。当时,一方面安禄山、史思明在河北、山西一带进行割据战争,一方面保护唐朝进行统一的战争,也是非汉族人。经过这个大斗争以后,慢慢就融化了。到唐朝末年,五代,突厥、回纥等从西边很多国家来的人都融化在汉族里了。到五代,沙陀是突厥的一个部落,五代中有三代(后汉刘知远、后唐李克用、后晋石敬瑭)是沙陀人建立的。经过统治汉族以后,自己就融化掉了。
我们从唐、五代看来,一次一次吸收附近的民族,起初是吸收他们进来,进来以后矛盾,结果就融化了。到宋的时候,基本上是汉族建立的国家了。契丹的辽、女真的金以及西夏,是与宋同时存在的。西夏党项是羌的一种,还有南诏后来变成大理,那里彝族南诏是黑彝,大理是白彝。契丹在中国北边,连北京也包括在内,在燕云十六州一带。女真把黄河流域统一了,党项在统治宁夏、山西、陕北一带,南诏、大理就是云南一带。他们统治了局部的汉族土地,但同时融化在汉族里。
经济、文化比较低的民族融化到比较高的民族里,这是个进步的性质,我们用不着避免这点,这是进步的。它从低的变成高的,就融化了,这是好事情。
莫高窟中唐第158窟北壁涅檠经变的各国《帝王举哀图》
从汉族说起来,我们的祖宗多得很。黄帝是祖宗,祖宗太多了,进到中国的任何民族都是我们的祖宗,我们是很多民族的融合体。任何一个民族的祖先,都可以说是汉族祖先的一部分。祖先里有一部分是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部分是被统治的人民群众。一个民族以著名的首领作祖先,难道只有他有子孙,别人就没有子孙吗?假如我们姓范的,我们怀疑姓范的都是范仲淹的子孙,从家谱上说起来我也是范仲淹的子孙,但当时姓范的人很多,怎么别人就没有子孙,都变成范仲淹的子孙?因为他的名大,慢慢就都变成他的子孙了。宋朝末年的陆秀夫是个忠臣,陆家家谱说他是陆游的曾孙,可是后人找到了另外的材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说陆秀夫是江苏盐城县的人,与浙江山阴的陆放翁没有关系。可是要看陆秀夫家谱,说他是陆游子孙就没有问题。好像只有他有子孙,别人没有子孙,是与事实不符的。
我们讲少数民族问题,往往对这个民族的大人物不敢随便说话。比如对成吉思汗,说点不好听的话,蒙族同志听了不高兴,说骂了我的祖先了。是不是所有的蒙族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因为他是有名的代表人物。每个民族里的人都有子孙传下来,并不是只有一个人有子孙。
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时候能脱离民族斗争,讲古代史,民族问题是个普遍可以碰到的问题。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不是打进来,就是打出去。有几种民族和汉族溶化了,没有为他抱不平的。对匈奴怎么说都可以,没有人说,我是匈奴的子孙。姓呼延的是少数,也不会说什么话。但对还存在的民族,如蒙族、满族、回纥、吐蕃(西藏),就不大好说话。
我们看元朝。蒙古原来是分散的,一家几个兄弟,兄弟不和,成吉思汗吃过很大苦头,慢慢力量大起来,把蒙族统一起来。统一以后就不得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变成很大的力量,这在历史上是很大的进步,在蒙族发展史上有很大的成绩,没有这个统一就不能发展。《新唐书》已经看到这点,把蒙族说成是蒙兀室韦,蒙兀室韦是非常强悍,但是分散的,如果统一起来,就不得了。《新唐书》很有见解。我们首先承认成吉思汗有统一蒙古的大功劳,以后他的力量扩展开来。这有不同的反映,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今天提出来反对的可以把理由提出来。
元时期全图(二)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5—6)
现在编蒙古史把古代蒙古史部分编的很少,原因是怕扩张二字,要避免,少说话为是。中国封建时代,力量大了要扩张,蒙古的力量大了要扩张,这是很自然的。社会主义不要武力扩张,不要侵略人家,也不让人家侵略。但马列主义是要把全世界解放出来的,要把真理扩张到全世界。封建制度有力量就往外边打,蒙古是原始社会刚结束、奴隶社会刚开始,那时把战争看作劳动生产形式之一,打仗后俘虏了人,可以当奴隶,就可以生产,所以一直往西边打到了欧洲。这对他有好处,可以得到很多东西。元太宗窝阔台的时候以拔都为统帅,把所有的力量用出来,把贵族的大儿子都征去打仗。他们本想把欧洲都打下来,但是打到一个地方,得到元太宗死的消息,统帅就回来参加做皇帝的选举,就停下来了。打仗有好处,就打出去。本来金是想压迫它的,利用和蒙古有仇的部落保护边塞。女真同蒙古是有仇的,蒙古是金的朝贡国,是金的属国。
所以不要怕扩张,当时力量大的就要扩张,等于人长个大胖子,很好,但要吃东西,不然怎么能胖起来?要吃猪肉、牛肉、羊肉。蒙古的消化力量强,今天吃这一块,明天吃那一块,越吃越大,吃到欧洲去了,就把金灭掉了,把南宋灭掉了,把西夏、大理灭掉了。这对中国有什么不好?本来是四分五裂的,金占黄河流域,西夏占西北宁夏、陕北一带,南宋占长江流域,蒙古都给统一起来。云南从天宝十四年独立,一直到南宋末年,元朝才把它统一起来,变成中国的一部分。这有什么坏处?没有坏处。有力量就要扩张,我们用不着怕扩张主义这个名字,就不说关于元朝的话了。列宁说,不能说凡是合并异国家的领土便都是吞并。它虽然不长久,但建立了这么大的帝国。中国和欧洲原来没有很好的交通过,这时和亚洲、欧洲都有了交通。《马可波罗游记》介绍了中国的情形到了欧洲去,结果欧洲人想到中国来,后来发现美洲,这是个伟大的地理发现,美洲发现以后,欧洲的资本主义大大发展了。蒙古西征在欧洲建立了很大的钦察汗国等,把印度打下来了。莫卧儿帝国,资本主义殖民地是另一种性质。封建时代能建立这么大的帝国的,只有蒙古人做过这样的事。结果亚洲同欧洲的交通开始了,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这是历史上很大的事。不能因为它进行的战争很残酷(不能否认破坏性),就把大的好处忘记了,这就不对了。
从前遇到苏联搞历史的人,对蒙古的印象很坏,说破坏得太厉害。蒙古人民共和国写历史也有点缩手缩脚,对成吉思汗,对这样大的人物不敢多写。蒙古代表团来中国谈到这个问题,我提出暂且不管这个,成吉思汗能统一蒙古,建立这么大的国家,应该肯定他,蒙古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部分,是汉族的兄弟民族之一,他们祖先做的光彩的事情,也是汉族的光彩。他曾经打过汉族,要看他怎样打。当时黄河流域的金和长江流域的南宋腐败到极点,西北方面的西夏、云南的大理也很腐败,他们自己也支持不下去了,蒙古一下子就把他们弄掉了。他们早就该打倒,在蒙古没来的时候,他们内部就有矛盾,蒙古起来以后,把他们打掉了,那是很自然的。
中国古代有句话,是讲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自己不好,人家欺负你,就没办法,人家就得灭亡你。蒙古和金是什么关系?有人说蒙古是金的属国,这个关系很微弱,他们还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自己不行,人家就要打你,这不算侵略,强的国家就要打弱的国家。金起初压迫蒙古,现在蒙古反对他的压迫,金以前对付他,是把南北二百里长几千里地方抢烧一空,使他们来了没东西吃。可是他自己不争气,有什么办法。金、宋应该给蒙古灭掉,无所谓侵略,自己站不住脚嘛。
当时反抗蒙古的英雄,像文天祥,是不是要否定呢?文天祥还是民族英雄。统治阶级还有点抵抗的力量,抵抗的首领是统治阶级的人,但也是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的。人民群众以他为代表,来反对打进来的人。
文天祥像
现在不必强调他是侵略,南宋腐败到这样,必然要灭亡,蒙古的力量大,就要灭亡你。现在说蒙古侵略汉族,蒙族的同志就不大高兴,你说满清灭掉明朝,满族的同志就不大高兴。明朝末年也是很腐败的,满族当然要灭掉他。明朝腐败到连保护国土的力量都没有,当然应该灭掉,清朝有力量,就要灭掉他。不要说是侵略。史可法反抗,还是要说他是民族英雄。因为统治阶级还有个劲儿争个气,能抵抗的还要歌颂。但并不因为肯定他就说满族是侵略。抵抗的还承认是民族英雄,有民族气节。明朝腐朽不堪非灭亡不行,李自成把他灭掉以后,吴三桂和满清结合把农民军打下去。力量大的就消灭腐败的。国与国之间谁的力量弱就把谁消灭,不能说成是侵略。
现在讲王朝体系问题。
这也是现在很时髦的问题。有的人要把王朝体系打破,我不赞成。王朝体系打不破,也没法子打破。郭老在《文史论点》中有一篇《关于目前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谈到了打破王朝体系问题。郭老讲得很清楚、很好。王朝体系是可以存在的,历史上有王朝是抹不掉的,因为本来有这个东西。郭老讲得很清楚,我再讲就是画蛇添足了。不过历史学界这种说法搞了好几年,一下子变不过来,所以再讲一讲,多讲几次也许可以把打破论冲淡一下。
王朝体系是自然存在的,要抹也抹不掉的,而且我们可以利用它来研究历史,还是很方便的。
第一,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特点。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得很缓慢,变化比较少,几百年间,好像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开始建立一个朝代,要继承以前朝代的东西。看以前朝代为什么灭亡,加些新的东西,就变成这个朝代的特点。拿汉朝来说,汉高祖本来也算是农民起义的,他的夫人吕氏,他的儿子都在家里种地,他自己是个最小的小官——亭长,管十里地。他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也是最低级的统治阶级。后来陈胜、吴广起义以后,他胆子大,旁人不敢出头他出头了,变成了沛公,作了沛县县长。他的班子都是沛县的,像萧何等人。班子越来越大,把秦朝打下来,变成了一个朝代。他继承了秦朝很严密的东西。萧何订法律,修改了一下,基本上还是秦朝的,官制也是秦朝的,修改了一下,加了一点新东西。比如秦朝时焚书坑儒,汉高祖觉得焚书坑儒得罪了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都反对秦,如孔子之孙孔鲋都参加了农民起义,所以汉高祖到曲阜的时候,就去拜孔子,意思就是稳定知识分子。秦朝焚书坑儒,到了汉高祖就改变了,他死后,在惠帝的时候,把禁止拿书的法律取消了(秦时拿书的要杀头)。汉朝从这开始,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来装饰门面。实际上法律还是严格的。秦朝有这样一条法律,三个人不能在一起喝酒,到汉朝还是这样,这是秦朝的法律。他看到秦朝灭亡的原因,创立一些新的制度。
汉朝的赋税表面上很轻,30份取1份。皇帝对地主收税三十分之一,实际上地主得了好处,农民要交十分之五,而地主给国家三十分之一。到东汉的时候,等于没有,国家要另外想办法。
汉朝的制度一部分是继承秦朝的,一部分改变了,因为看到秦朝灭亡的原因。从汉高祖到曹操建立魏政权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变化,差不多400年间,大体上是这么个情况。假如把汉朝取消,光说几世纪到几世纪,就很不清楚。汉朝有东汉、西汉,说朝代可以联系很多事,这一段的经济情况、政治情况就知道了。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就是说变化很慢,一百世也可以知道。孔子的子孙到现在不到一百世,他怎么知道社会主义?
汉代画像砖《农耕图》
有些朝代是其他民族统治汉族,必然有民族压迫,任何一个时候都如此。五朝十六国的时候羯族是个很小的部落,建立了后赵,把汉人压得很低,民族压迫很厉害。元朝、清朝的民族压迫很多。像北魏、辽、羌、元、清,是非汉族建立的朝代,有好多民族压迫的事情。
压迫的方式不同,清朝比较巧妙。在辛亥革命以前是一种看法,现在又是一种看法。辛亥革命以前有排满主义,非打倒你不行,所以把满族说得一蹋糊涂,现在心平气和了。我们好多人当时也是反满很厉害的。现在知道满族对中国历史贡献很大。从战国开始就筑长城,防备外国侵入,秦的时候,把长城连接起来,抵抗匈奴。北魏、北齐费了100多万人修长城,防止柔然入侵。到明朝费很大的功夫,把原来土筑的长城加了砖石。在那时,这是必要的。没有这个东西,游牧民族就要跑进来,进行破坏,所以费很大的人力、物力筑长城。可是到了清朝,就不用长城了,它的手段非常恶毒。蒙古从匈奴起,鲜卑、突厥、柔然、又是突厥,清朝把蒙古削弱了,用喇嘛教从思想上削弱它。一方面,有两个兄弟的,要有一个当喇嘛,这样人口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用许多办法怀柔,所以蒙古和清朝没有军事冲突,长城没用了。修长城,人民的负担很重,虽然清朝的办法很恶毒,但对长城以南的人民还是有好处的。这个功劳算是大的。
中国是世界的大国之一,土地广大,这方面清朝有很大的功劳。不是清朝,就没有这么大的国家,明朝的地方很小。清朝把东北带了进来,把辽东辽西带进来,把蒙古、新疆、西藏带进来。西藏在元朝就是中国的,到清朝确定下来。南边把台湾拿来了。清朝给我们搞了大家当。照明朝的底子就不是大国,应该承认清朝有贡献。辛亥排满,光强调扬州十日、嘉庆三屠,把好事忘了,这不公平。
头代皇帝总是能干的,儿子差点,第三代要出毛病。一个大朝代,儿子、孙子都不错。拿汉朝来说,汉高祖的儿子惠帝懦弱无能,吕后很能干。吕后死后,汉文帝、景帝是好的,汉武帝了不起,把匈奴战胜,变成大朝代。唐朝唐太宗能干,唐高宗是昏君,武则天能干,唐中宗昏到极点,唐玄宗能干,到天宝就昏了。一好一昏,好的战胜昏的,结果还是很好。清朝顺治死后,康熙是了不起的,六七岁做皇帝,权力在大臣鳌拜手上,他搞了一批力量,15岁的时候一下子把大权拿过来,结果做了60年皇帝。好多好皇帝是寿短的,像北周武帝是很能干的,是鲜卑人,我很佩服他,和尚最怕他。他要消灭佛教,说佛教是最大的害虫之一,把人民生产的东西消耗掉了。他是讲道理,现在有本书专门记载当时的辩论,把和尚召集在大殿,和尚讲,他就驳。和尚说:你死后要到阿鼻地狱。他说:只要对人民有好处,这没有关系,我愿意去。结果和尚就还俗了。这是好皇帝,但他的寿太短,本来要到北方打突厥,在路上生病死了。还有五代周世宗柴荣,也是很能干的,他不死的话可以统一全国,可惜也是寿短,30多岁就死了。康熙作了60年皇帝,活了70多岁,这在一般人不稀奇,可是皇帝就很难。他儿子雍正也很能干,但时间不长。乾隆又是个60年。一个朝代两个60年这是偶然的,但对清朝变成大朝代,做了许多事情,是和他们寿长有关系的,寿短就不能这样强大了。过去排满,把清朝骂得一蹋糊涂,现在要改变,清朝对中国历史有很大的贡献。
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像
从秦汉到清代,中国人口有四万万是从清朝开始的。宋朝一万万,往前只有几千万,汉朝六千万就很多了,后来打仗,损失很多,到清朝就到了四万万。现在作为大国的遗产,是清朝传下来的,我们前面有个清朝,好处很大。
利用朝代的话,知道哪个朝代有什么特点,统一以后,可以联想很多事情。那个朝代地方大,这个朝代地方小,那个朝代政治比较好,这个朝代政治比较坏。明朝的政治坏透了,我宁可做清朝人,在辛亥革命以前是不敢说这个话的。明朝昏君之昏到顶了,野蛮到顶了,好人没有不吃亏的,在朝廷上就把官拖下去打廷杖,挨廷杖的都是好的,他们以此为荣。清朝没有这一套。太监魏忠贤是最厉害的,做坏事无以复加。我愿意作清朝人,因为明朝太坏。
讲历史时,能把一个朝代的历史特点讲一讲,立刻可以联系起来,立刻可以利用这点。
第二点,用朝代可以表达空间、时间。欧洲是几世纪到几世纪,中国不大习惯。比如汉、唐、元、清,这是大的朝代,是兴旺的朝代,南北朝、南宋,这是小朝廷,是偏安的,宋、齐、梁、陈都是小朝代,三国、五代十国是分裂的局面。从夏、商、周三代起,一个接一个,把朝代熟悉一下有好处。知道大概的情况,中国历史的轮廓就有了。
我们党的负责同志说,以前读书,开始就要背朝代,现在大学生背不下来。我问一个历史系的大学生,他说能把中国朝代背下来的人不多。这就没有办法学历史。《三字经》上不到几百字,就把中国朝代都说清楚了,历史系大学生还没有《三字经》清楚。
所以朝代不能废,废了以后表面上是革命,把农民起义来分阶段。农民起义是历史的推动力,这是毫无问题的,但把朝代废掉,用农民起义来写历史就不好。有人主张写二黄,一个是黄巾,一个是黄巢。黄巾起义以前一段,以后一段,黄巢起义以前一段,以后一段。二黄的运气太好了。黄巢比赤眉进步一点,但也失败了,到底起什么作用?表面上看,黄巾起义失败了,地主武装起来,闹得一蹋糊涂,人都打光了。打出了三国,北方是曹操,四川是刘备,江东是孙权。东汉末年五千多万人口,三国时北方只有二百多万,统一于晋的时候,一共只有四百多万。当然打仗是一个情况,还有得传染病的,饿死的,死亡很多。建安七子,只有孔融是杀头的,其余六个人都是得流行病(霍乱、伤寒)死的。张仲景写《伤寒论》,为什么写出这本书呢?因为他的家族有二百多口人,得伤寒病剩下十几个人,把经验总结起来,写了《伤寒论》。这是医学上的很好的一部书。
张仲景著《伤寒论》
我们听到三国,就可以想到当时的情况。我们的缺点应该补,外国是几世纪到几世纪,我们哪个朝代是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不知道,应该补。讲到哪个朝代,就讲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就清楚了。我没有这个习惯,记记就忘了,能这样做,还是比较方便的。
用黄巾、黄巢起义来分历史,我是反对的。农民起义的结果,是人都死光了,国家分裂了。黄巢起义以后,来个五代、十国,好像农民起义没有推动社会进步,推出个三国来,推出个五代来。李自成怎样呢?他的作用很大,但结果推出个满族统治中国。有的主张用李自成表示资产阶级产生。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就是封建社会,用不着把资本主义萌芽联系上。萌芽有大有小,可以说资本主义萌芽在很早就有,明朝可能有这个萌芽,或某些地方有。把这和李自成起义联系上不大好。
用朝代可以知道空间多大,时间多长。五代时一个朝代只有四年,而长的有三四百年的。空间、时间用朝代作符号是比较方便的。但要补上从公元几世纪到几世纪。
第三点,马克思写的《印度史编年稿》就没有打破王朝体系。那次讨论打破王朝体系时,我就拿这本书作根据。我和人民出版社的同志说,可以多印些,让大家看看。马克思根本没有打破王朝体系,是按一个王朝一个王朝写的。马克思这个稿子是作为笔记,不准备发表的。他把重要的东西写在里面,就是用王朝记年。大标题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入侵印度”,中间每个总督几年到几年,像王朝一样。这是方便的。
《印度史编年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
当然历史是人民的历史,历史的主人是劳动群众,历史是劳动群众创造的。但劳动群众是被统治的,统治阶级把权拿去了,是统治阶级在活动。汉朝是姓刘的来搞,唐朝是姓李的来搞,我们不能不承认。所以马克思写《印度史编年稿》的时候,着重写农民起义;赋税制度也着重写了,骂英国人为英国狗。在他的书里,一个朝代的国王是某人的儿子,某人儿子很多,为什么他继承王位。当然变成帝王的家谱是要不得的。马克思写《印度史编年稿》并没有打破王朝体系。
我们应该承认是马克思小而又小的学生,是比芝麻还小的小学生,能不能比他更高明,更革命,连王朝都不要了?这是笑话,我们是学马克思。
王朝体系可以利用,没有打破的必要,而且打不破,抹不掉。我们利用它来学中国历史是方便的。
的确有一部分同志主张打破王朝体系,说用农民起义来分阶段,把王朝一概取消,至少不放在明显地位。我是反对的,我觉得可以利用,不必打破。
第三个大问题,不敢提帝王将相的名字。
历史学界有个奇怪的现象,不敢写帝王将相的名字,像唐太宗那样重要的人物也不敢写,说了唐太宗,就好像不革命了。这和唱戏不敢讲梅兰芳的名字一样,光说唱洛神,梅兰芳唱的洛神很好,别人唱的不一定好。没有演员的名字,这个戏到底谁唱?列宁在《论国家》中有几句话,他说:国家是分化出来的一种机关,一直由一批人从事管理或主要从事管理的人组成。人民是被统治者,统治者高高在上,成为国家的代表。历史是人民组成的,但他居于统治地位,变成国家的代表。他做一件事,并没取得人民的同意。做件好事,人民赞同,做件坏事,人民反对,急了的时候来个农民起义,把他推翻,但在没推翻以前,还是国家代表。国家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机器。我们承认国家的存在。唐朝、明朝、元朝、清朝都是国家,这国家管理的人应该承认,他要存在就得有姓有名。做好事要承认,做坏事也要承认。不能因为他不是历史的主人就避免,那历史没法子讲了,也没法子写了。有个同志到某大学调查,历史只讲一般的,不讲某人某人,学生都不知道有唐太宗这个人,因为不敢提帝王将相的名字。
当然他们是压迫者、剥削者,他们不剥削,没有办法,但我们不能否认他在历史上有地位,有作用,做好事有好作用,做坏事有坏作用。普列汉诺夫有一本《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写的很好,这是必须读的,学了以后对帝王将相就不怕了。他说,历史学中新思潮的拥护者认为,无论怎样的原因,历史始终只会循着它实际经过的道路……。这是历史的自然发展规律,不必讲什么个人作用。我们不敢讲帝王将相,这也是新思潮的拥护者。社会发展当然是一般规律,但个人在里面有很大的作用。如果那样讲,好像个人在历史上一点没有作用。人有阻碍作用,推动作用,作用有大小,很不一样。比如康、梁的改良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破坏封建主义。改良主义不能算是革命,但在历史上起了一些作用。康、梁提倡维新变法固然失败了,但对广大知识分子起很大影响,都知道封建不好,要立宪。孙中山提倡革命,要打倒满清,搞共和,这也是资本主义的。如果没有康、梁、孙中山的努力,把这都不算,那运动是怎样起来的?当然如果没有康、梁,也会有别人,但到底是康、梁起来了,要承认他。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起了很大作用,把两千多年的皇帝打倒了,他提倡推倒封建王朝,推倒满清,建立共和国,这是很大的事情。
普列汉诺夫和《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商务印书馆)
我们承认一般的规律,还要承认起推动作用的人的贡献。光讲一般,把个人的作用避免了,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没有了。人就坐着等社会主义,不用革命了,蒋介石的法西斯统治自己会倒?那不行,不努力打他怎么会倒?不发动广大被压迫的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怎么会倒?倒不了。我们说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帝国主义必然失败,这是规律,但还要人来努力促进。所以推动是很重要的。
坏事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如果个人作用没有了,怎样起阻碍作用?光绪皇帝和康、梁结合起来,可能搞个君主立宪。但权在西太后手上,她是顽固的,她把变法压下去了,封建统治又维持了几年,虽然不长久,但她起了作用。孙中山起推动作用,西太后起阻碍作用。
当然个人作用不能扩大。但能符合一般规律的,就能变成英雄,反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就要失败。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指出,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历史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一个一个都不同。比如杜甫、李白,都是很大的诗人,但大不一样,这就有个人因素在内。杜甫所处的环境是这样,写出这样的诗,李白的情况是那样,就写出那种诗。杜甫是儒家思想,李白是神仙家、道家的思想,很有名的文学家王维是禅宗思想,个人的思想就反映在文学上。杜甫的艺术很高,对他特别尊重,说他忠心爱国,所以他地位很高。李白是神仙家思想,飘飘然像天上飞,神仙是最自由的,所以他也这样。王维是佛教禅宗思想,他是很静的。拿文学家来说,一个人一个人都不同,同是了不起的文学家,可以大不同,怎么能说没有个人关系?一般的说唐诗都很好,这不行,要有区别,这区别就有个人关系在内。政治家也如此,军事家也如此。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
帝王将相一般都是政治家、军事家,当然也有艺术家。比如李后主、宋徽宗、陈后主是很大的文学家、艺术家。不做皇帝是很大的文学家、艺术家,做皇帝就变成亡国之君了,因为他没有政治才能。还有的皇帝不成为家,也搞政治、军事,搞得一塌糊涂。文学艺术有才能的,可能政治上一塌糊涂,李后主、陈后主就是这样。
不敢提帝王将相,承认一般,否认个体,这是不对的。过去说英雄造历史是错误的,应该是历史造英雄,能顺着历史潮流的,就变成了英雄。明太祖推倒蒙古腐朽统治的时候,只有24岁,他穷得当和尚,庙里没饭吃,做游方僧,他也没读过书,字是后来认得的。他如果没有才能,怎么能把附近的地方统一起来?他有这个本领,把常遇春等人团结起来,把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统一起来。没有个人作用不行。为什么另一个24岁的就不行?就是因为个人才能。汉高祖也是如此,文化程度很低,是一个无赖,没有个人才能,怎么能做到皇帝?
不敢提帝王将相、个人作用,就没法讲历史了。汉高祖、明太祖所以能成功,就在于能,能用将官。曾国藩这个反革命坏透了,他如果没有做坏事的才能,怎么能把太平天国打下去?
帝王将相都死了,历史学家说哪个该赏,哪个该罚,但不能随便说,要公平。做好事几分,做坏事几分,这样他们活起来也没话说,历史就写得好。不该批评的批评了,不该赏的赏了,他们活起来就要说话,或者别人代他说话。有些民族还存在,就要代他说话。不能说讨厌帝王将相,就不公平,那动机就不行。看这本书是这个证据,他活了,发现另外的证据,就拿来改。要让人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