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本研究探讨了在社会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对幸福感的影响,特别是参与频率和社会身份认同感在其中的作用。尽管有观点认为体育活动通过提供社交机会促进幸福感,但相关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为此,本研究基于社会身份理论,分析了参与频率和社会身份感与参与者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在日本女性专属健身俱乐部中进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1118名会员的社会身份认同感、生活满意度和自我实现幸福感数据,并结合会员数据库中的参与频率数据进行分析;第二阶段通过访谈深入了解不同社会身份认同感水平下的社交关系性质。研究1结果表明,会员对健身俱乐部的社交身份认同与幸福感呈正相关,而参加俱乐部活动的频率并没有显著影响幸福感。研究2表明,社交身份度高的会员比社交身份认同度中等或低的会员与他人形成了更强的情感联系。本研究为社会身份理论在健康和幸福感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量化和质化的证据,强调了将体育活动内化为自我定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幸福感的影响。
作者:Yuhei Inoue,Daniel Lock,Mikihiro Sato,Kurumi Aizawa,Akane Mikura,Natsumi Kohno and Etsuko Ogasawara
编译:刘佩 大阪体育大学 博士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7953623008110
研究背景
各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倡体育活动作为提升幸福感的政策工具,但实证研究表明体育活动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某些情况下,参与体育活动确实能带来幸福感的益处,而在其他情况下则没有显著影响或甚至产生负面效果。因此,需要深入探讨在何种条件下体育活动能带来积极效果。已有研究指出,体育活动的幸福感益处可能来自于社交环境中的参与,因为社交环境能提供建立社交关系的机会。然而,关于这一观点的证据并不一致,有些研究表明社交环境中的体育活动能够提升幸福感,而另一些研究则未发现这种效果。为了解决这些不一致的结果,本研究区分了“社交接触”(如参与社交或团体活动的频率)与“社交身份”(即个体对某个群体的归属感),并探讨这两者在体育活动中的不同关系。本研究借鉴社会身份理论,认为社交关系对幸福感的影响在于这些关系被个体内化为自我有意义的表现。基于理论基础,本研究的核心目的是研究在社交环境中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与社交认同程度,是否与参与者的幸福感存在不同的关系。
假设提出
社会身份理论解释了为何部分研究发现社交环境中的身体活动与幸福感正相关,而另一些未能发现这种关联。研究差异可能在于忽视了参与者的社会身份认同程度,未区分社会身份对幸福感的影响和社交接触的作用。近期证据表明,参与具有社会身份认同的身体活动能提升幸福感。例如,Graupensperger等(2020)发现美国大学生对大学运动队的社会身份与幸福感正相关,但未探讨社会身份与活动频率对幸福感的不同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1:社会身份认同比活动参与频率对幸福感的影响更强。假设2:社会身份认同在参与频率和幸福感间起中介作用,因为频繁的社交接触未必总是积极的。理论指出,当个体与他人形成共同社会身份时,活动带来的社交关系更有助于幸福感。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两阶段混合方法设计,旨在探讨社会环境中体育活动的参与频率和社会身份认知度对参与者幸福感的影响。目标人群是日本同一全国健身连锁俱乐部的女性会员。选择了11家位于不同日本地区的分店,并使用分层抽样方法确保样本的年龄分布代表总体。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1)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1118名女性健身俱乐部会员的社会身份认同、生活满意度和自我实现幸福感的数据,并将这些自我报告数据与会员数据库中的客观参与数据相结合,以减少常见的方法偏差。第二阶段(研究2)通过定性访谈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社会身份认同度的会员之间社交关系的性质差异。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身份认同与女性健身俱乐部成员的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参与频率与幸福感之间没有显著关联。具体来说,社会身份认同度高的成员报告了更多的情感联系和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而社会身份认同度中等的成员则主要进行表面性的社交互动,社会身份度低的成员则报告了较少或没有社交互动。这些发现支持了社会身份理论在健康和幸福感中的应用,表明当个体将健身活动内化为自我定义的一部分时,他们能从这种社交环境中的体育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研究启示
研究结果的发现对实践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启示。首先,健身俱乐部可以通过增强会员的社会身份认同感来提升其幸福感,例如通过组织社交活动和建立会员间的情感联系。其次,政策制定者和健康促进者应认识到社会身份认同在促进健康行为和提升幸福感中的重要性,并设计相应的干预措施来增强个体的社会身份认同感。最后,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的社交互动如何影响个体的社会身份认同和幸福感,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措施来优化这些社交互动。
作者:刘佩 大阪体育大学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