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八号乘组即将返回地球,与此同时,中国空间站上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第三代“太空水稻”也即将迎来收获。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在太空农业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未来空间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2年,在神舟十四号乘组任务期间,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空间培养实验。这一实验历时120天,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到开花结籽,全过程都在中国空间站内进行。最终,科学家们成功收获了成熟的太空水稻种子。

这批珍贵的太空水稻种子返回地球后,科学家们立即展开了后续研究。最初,随问天舱进入太空的6粒种子,最终带回了59粒种子。这些种子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了繁殖,获得了近一万粒第二代太空水稻种子。随后,科学家们又从中选取了一部分种子,在上海松江的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作物育种与栽培基地进行了大田试种。

经过100多天的生长,大田里的太空水稻稻穗已经基本全部变黄成熟,即将迎来收获。这就是第三代“太空水稻”。通过对三代太空水稻种子的研究,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初步研究成果。

研究发现,太空水稻在微重力条件下的生长发育与地面水稻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太空水稻的第二代植株分蘖数显著多于地面对照,这表明太空环境对水稻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太空水稻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如叶子夹角变大、稻壳不能关闭等。这些变化对水稻的高密度种植和光合作用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此外,科研人员还发现太空水稻的营养成分也发生了变化。与地面水稻相比,太空水稻的葡萄糖、果糖含量显著升高,而淀粉含量则相差不大。这意味着太空水稻可能具有更好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中国空间站上的这次太空水稻实验不仅证明了在太空环境中通过水稻生产粮食的可行性,还为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未来,科研团队将继续围绕空间粮食安全保障展开深入研究,探索更多适应太空环境的作物种植技术和方法。

总之,中国空间站第三代“太空水稻”的即将收获是中国太空农业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太空科技领域的实力和创新能力,也为人类未来的太空探索和生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希望。(胡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