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简称“五常”,由中美英法俄组成,该机构主要职责是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并有权采取强制行动。
1944年美英中苏四国代表,在华盛顿一处橡树庄园中,构建了战后联合国的轮廓,并于次年在旧金山正式签署《联合国宪章》。
纵观中美英苏四国,都堪称二战中抗击法西斯的中流砥柱。能被选为常任理事国,无论是做出的贡献以及为取得胜利所付出的牺牲,都属于实至名归。
联合国总部
不过法国能够当选,多少有些“水分”,在战争中没能挡住德军闪电攻势,仅一个多月即宣告沦陷。虽然自由法国从未放弃过抵抗,然而与其他“四常”相比,贡献值较为尴尬,并列五常稍有底气不足。
利益和名誉当然多多益善,法国“摘果子”的行为为何被其他四国所容忍,并默许其在战后国际事务中分一杯羹?
有一个事实,至少在二战前,法国拥有相当分量的话语权,其大国地位不容置疑。英法俄及德意志长期主导着欧陆甚至整个世界,这种格局一直维持到二战前。法国的惨败蕴含着偶然因素,然而多年沉淀的深厚底蕴,注定法国能够在战后快速崛起,重新成为不可忽略的力量。
英国的助力成就了法国。英法是战略盟友,具有天然亲密感。近代欧洲的对抗史,就是英法合伙坑德国的过程,有时也会把俄国拉进来,比如一战时的英法俄与德奥联盟。
长期领跑世界的英国,由于自身衰落和竞争对手的崛起,要想继续保持优势就必须维持力量均衡。既然无力阻挡,那么只有抱团遏制,对德国是这样,对美国也是如此。
美国最初的计划,没打算让法国入常,拟定的名单里只是美苏英中四国。丘吉尔认为这样于己不利。靠着自己的小身板,根本没法和强大的美苏抗衡,美国的计划一旦实施,日后的国际事务必将会是美苏说了算,英国只能被晾在一旁看热闹。
但是把老朋友法国拉进来,让力量对比发生改变,把握就会增大几分。当初自由法国的指挥部就设在伦敦,又得到过英国大力扶持,戴高乐也是位明白人,自然能领会这番苦心。
法国能顺利入常,还应该感谢一个人。当时的中国实力和巨头们相比,还是偏弱势的,这也颇合美国心意,容易控制啊。时值两国“蜜月期”,国民政府受惠于美援,对美也存有感恩之心,说直接些就是马首是瞻。
强弱分明的中美同盟,使以后在决策国际事务时,美国能多个帮手。当然了,美国并没有预测到不过短短数年,中国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另外,战后的全球战略布局,远东地区也不能没人打理。美国有心将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柬埔寨、老挝地区),交给中国管理。事实上在日本投降后,中国军队也曾进驻过该地区。
开罗会议时,罗斯福曾与介公有过一次深谈,他认为长期被奴役的殖民地民众,缺乏自治能力,希望中国能承担起托管重任。意思是这块地盘不能给法国,你帮我看着,少不了你的好处。
然而介公不知是没领会还是正义感爆棚,非常坚定地回绝了这一提议:殖民地人民都有自治自立的能力,我们都应该放手让其自行发展。
也许介公对被殖民之痛感同身受,语出肺腑。但这显然令罗斯福满腔热情当场拔凉,转而寻求苏联支持,以促成战后英法名下殖民地的独立。用意很明确,不能再让英法借助殖民地再次壮大,必须建立战后以美国为主的世界新秩序。
戴高乐的努力。虽然有英国的支持,以及中国对美国的“不配合”,但力量仍显单薄,苏联成了法国争取的目标。1944年戴高乐曾访问苏联,并且签订了法苏同盟互助条约。
苏联也有自身考虑,同法国结盟,不用再独自面对美英排挤,筹码又多了一个。因此对于法国所表示出的善意,苏联予以热情的回应:即使只有一口汤,我们也要分着喝。
在英苏支持,中国默许的情况下,美国只能承认了法国的地位。对此戴高乐心知肚明,五常不过是张入场券,法兰西的荣光一定要依靠硬实力支撑。复兴计划帮助他实现了这个目标:迈入核大国俱乐部,倾尽全力打造强大军备,甚至发起战争意图夺回印支地区。
在不懈努力下,法国重登大国之巅,再也不是当初的徒有虚名。
硬实力
因此,在二战中表现不佳的法国能得到五常地位实属不易,既有外力的支持也离不开自身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