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时岩
河南省水利厅帮扶的范县东张村。彭可摄
在河南,范县人对黄河的感情最复杂。
地处黄河“豆腐腰”脆弱段,十年九泛滥。既怕水又缺水,既需引水,又要排水。
如今,18万亩水稻连片,年产稻谷9万余吨,成了稻米之乡。范县,是如何翻身的?
“几十年来,范县积极发展科学水利,修复环境生态,黄河逐步从‘忧患河’,变为了‘幸福河’。水润百业兴,如今的范县,正气势昂扬,不断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范县县长李劲飞说。
引黄用黄,科学水利,说起来容易,其实艰辛。
历史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因黄河和金堤河“肆虐”,范县人民曾遭受严重水涝灾害。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水利人努力奋斗,通过建设造福人民群众的水利工程,黄河、金堤河逐步得到治理。1958年,范县开始发展“引黄灌溉”,兴建彭楼引黄闸和多条干渠、支渠,但由于忽视排水问题,造成地下水水位抬高,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引黄灌溉被迫停止。
1965年,在黄委会、河南省农科院等合力帮助下,范县重建彭楼灌区,并于第二年引黄种稻5万亩,灌溉农田27万亩,改造盐碱地,引黄初步取得成功,逐步形成彭楼、邢庙、于庄三个引黄灌区,控制灌溉面积38万亩。
范县一处引黄灌渠。彭可摄
更深刻的改变,是在1988年河南省水利厅派出第一支扶贫工作队后。14年里,21名扶贫工作队员接续奋斗,按照“兴农固本,治水为先”方针,大兴农田水利,进行引黄灌溉和压碱改土,往日的黄河背河洼地,逐渐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水利网络,盐碱地成功改造成高产良田。从此,范县水利也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水利建设逐步迈入全省先进行列。
“看,这就是以我们村为首的水系连通工程。”漫步范县王楼镇东张村,不仅有白墙黛瓦满目,红花绿柳拂面,更有湖面、假山、码头、拱桥等优美水景,让人仿佛置身江南水乡。
河南省水利厅驻东张村第一书记李红斌介绍,2015年8月,厅里先后派驻5名第一书记到东张村驻村帮扶。10年来,5位驻村第一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先后协调建设了水系连通工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商业街、乡村振兴研学基地、服装加工车间等项目,谋划了厕所革命,丹江水、天然气户户通等民生工程,逐步把这个背河洼地的盐碱窝村,变成水清岸绿景美、鱼米飘香的北国“小江南”。
范县白衣阁乡利用水利优势发展起来的一处红掌种植基地。彭可摄
东张村脱贫后,成为全国文明村,还获得河南省“五星”支部等荣誉。来到乡村振兴时代,河南省水利厅仍不断加力,目标将水利助力县域发展推向更深。
根据“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水利厅帮扶干部以水为媒,把东张村、任庄、孙刘黄、赵海村、大赵村、李康店、马楼村等串联建设水系连通工程,打造“濮阳八景”之一的柳溪小镇。同时,培育“水韵康庄”党建品牌,实现七村共建、连片发展,家家吃上丹江水,田地连年实现大丰收。
水润东张村,更激活了整个范县。河南省水利厅连续36年帮扶,选派了50余名帮扶干部,给予了重大资金支持,实施了一批重大水利项目,范县连续22次荣获省“红旗渠杯”,为范县经济社会发展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范县水利局局长张兴来介绍,经过连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如今范县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齐全,建成了一套涵盖全县的庞大精细水网工程,骨干排沟正常蓄水500万立方米,真正实现了“除涝灾、固农本、助发展”综合作用。
实现稻鸭共作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范县大米。彭可摄
“范县大米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目前全县54万亩耕地,2023年全县粮食产量8.4亿斤,连续四年保持8亿斤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产粮大县。”范县副县长周瑞敏介绍,安澜的黄河为范县带来稳定的发展态势——2023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37.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2%,增速均高于濮阳全市平均水平。
2024年10月16日,河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申季维到东张村调研乡村振兴工作,对水利助力范县发展又提出要求。他提出,驻村帮扶队伍要发挥纽带作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积极培育现代设施农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等。范县水利部门,也要抢抓政策机遇,做好项目谋划,推动水利事业再上新台阶,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们强化项目储备和建设,累计投资31亿元实施了彭楼灌区改扩建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等。如今的范县引黄灌溉事业快速发展,农村供水四化全面实现,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生态水利建设成效显著,水产产业呈现良好态势。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水利基础支撑能力,打造县域现代水网,为范县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者继续奋斗。”范县县委书记王小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