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被日本长期盘踞的东北,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

此处有日本苦心经营多年的工业基地,其中不乏军工厂,拥有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工业基础;东北有着肥沃的黑土地,粮米丰足,可以作为后勤补给基地;北满毗邻苏联远东地区,在当时的大背景下,能够沟通苏联获取援助。

因此谁能取得东北,谁就能获得战略主动。在布局初期,广大北满地区由东北民主联军掌控,南满则大部为国军占据。在这种形势下,四平的掌控权就显得十分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平位于松辽平原中心,介于沈阳、长春之间,是铁路、公路汇集之地,无论是从沈阳北上,或是从北满南下,都是必经之处。

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发动夏季攻势,先后夺取长春、吉林市等数十个城市,如要继续向南发展,就必须拿下四平。

防守四平的是71军两个师及13军一个师,正规部队约一个军兵力,加上地方保安部队和配属力量,四平守敌共3.5万人,指挥官陈明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陈明仁,颇具传奇色彩,出生黄埔一期,因性情刚烈、不善逢迎,屡遭排挤。抗战期间,陈明仁率部驻昆明,恰逢蒋暗中视察,见其部属“衣衫褴褛,比叫花子尚有不如”,大觉不满。

陈明仁对此申辩:“实因发放衣装质量太差”。且言辞间不是那么恭敬,颇有冲撞之意,致蒋大怒。此番情景,凯申公日记中有载:“下午陈明仁来见,甚放肆,大言无忌。因之发怒,令卫兵扣押赴渝”。

后经关麟征、宋希濂说情力保,陈明仁方才躲过一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擅长讨好上司的军人,多是身具才能,陈明仁便是之一,用兵作风极为硬朗。曾率71军血战,攻下日军号称“坚不可摧”的松山要塞,为光复滇西立下大功。

在发起四平攻坚前,民主联军曾对四平守军进行过侦查,并根据情报判断四平守军仅2万人,这和实际出入较大。

因此民主联军派出的攻城部队为1纵、西满纵队及6纵一部,约两个多纵队兵力。时值解放战争中期,一个纵队约3~4万人,由此推算用于攻城的兵力大概在十万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守军确为两万,那么攻防兵力比为5:1,还算充裕。但实际守军共3.5万,如此一来,攻防兵力比变为3:1,这对尚不具备丰富攻城经验的我军来说,难度不小。

四平作为战略要地,国民党方面非常重视,下足本钱苦心经营。共构筑数十处鱼鳞状纵深地堡群,之间有暗道或战壕相连,关键时刻能够彼此支援呼应。这还只是大型工事,其余火力点、陷阱障碍不计其数,相互间构成强大立体交叉火力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1947年6月11日起,民主联军开始对四平外围进行攻击,这段时期进展顺利,到14日外围守军基本肃清,开始城区攻坚,到了最艰难的阶段。

城市攻坚和野战歼敌有很大不同,每个地堡、每栋建筑都可被守军作为依托,如要深入必须逐点拔除。另外城市环境复杂,我军无法施展野战中擅长的迂回穿插、运动歼敌等战术,只能步步为营、以硬碰硬,而这种防御战恰好是国军的强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3昼夜的巷战,攻城部队损失较大、进展有限,只占据了城内狭小地区,战况处于胶着状态。

在久攻不下的僵局中,守军援兵已近,如不及时撤出,有可能会腹背受敌,因此林总审时度势,决定撤出战斗。

没谁能做到百战百胜,对经验教训的总结,才是为日后胜利所奠定的最坚实基础。针对攻坚失利,林总将主要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希望全体指战员认真总结,并亲自写信给主攻部队,予以指导及纠正不足,择要点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把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践是检验正确与否标准的原则、结果决定于条件的原则,加以正确认识……
凡一切主观主义的元素,无论表现为如何,结果都会造成损失,而得不到胜利。正确的思想标准,是唯物主义……
凡能胜利的仗,需艺术的组织坚决地打;不能胜的仗,断然不打;如果硬打不能胜的仗,或是能胜的仗不讲战术,就会把部队越搞越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看出,我军在东北由弱到强,发展迅猛,绝非撞大运般的偶然。而是在实事求是这个大前提下,仔细分析、认真总结、灵活运用,所达到的必然结果。

基于此,我军在1948年3月,第四次四平战役中,只用了不到23个小时,便一举拿下四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