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鞍前马后竭忠悃,深山古寺护英魂,矢志不渝三十载,方知天地浩气存。

这首诗,说的是谭卫全举家隐居北京香山碧云寺,淡泊名利,默默无闻为孙中山先生守灵36年,直至去世的故事。

周总理于1956年前往碧云寺,参加孙先生诞辰90周年的纪念活动。

当他得知谭卫全20年未发“恩饷”,家中生活困顿,也不禁为其忠诚而感慨。

那么,谭卫全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给孙先生守灵?“恩饷”是怎么回事?周总理后来又是怎样处理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忠肝义胆:

在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同盟会员中,有一人名叫谭惠全。

他与孙先生是同乡,同为广东中山人,只比孙先生小7岁。

其人正直无私,淳朴善良,深得孙先生的信任。

再加上他还有一身好武艺,因此一直被孙先生作为贴身卫士留在身边,后来还担任了卫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2年,广东军阀陈炯明突然发动叛乱,派兵围攻总统府。

情势危急之下,幸得谭惠全率领一众卫士拼死保护孙先生杀出重围,脱离险境。

为了表彰谭惠全的忠肝义胆,孙夫人宋庆龄专门请人制作了一枚刻着“谭卫全章”铭文的狮钮铜印相赠,以示感激和勉励之情。

宋庆龄将谭惠全改为谭卫全,取护卫安全之意,可以说改得恰如其分。

随后,孙先生在民国成立13年的庆祝典礼上,为谭惠全等有功卫士亲自授勋,又在广州越秀山的住所为卫士们立碑纪念。

在石碑上,谭惠全的名字也被刻成了谭卫全,因此他从那时开始便正式改名。

除此之外,孙先生还按月给谭卫全等卫士额外发放“恩饷”60块大洋,作为对他们舍生忘死的救命之恩的报答。

黄埔军校成立后,谭卫全曾经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武术教官,与当时担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总理做过短暂的同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4年底,孙先生受冯玉祥力邀前往北京商谈国事,谭卫全鞍前马后,一路追随。

岂料数月之后,孙先生一病不起,与世长辞。

孙先生临终遗言:南京是临时国民政府的所在地,我死之后当葬于南京紫金山下,以示铭记辛亥革命之不易。

他去世之后,国民政府遵照他的遗嘱,将其棺惇暂时放置于北京香山碧云寺,待安排妥当之后再移往南京安葬。

谭卫全和一些卫士们带着家小,来到碧云寺附近的水泉院安家落户,自愿为孙先生守灵。

国民政府也在西山设置了守灵办事处,定期为谭卫全等人拨付安家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义凛然:

一转眼两年过去,奉系军阀张作霖打进了北京,却在与国民党军队的交锋中屡吃败仗,他为此大为光火。

其手下将领张宗昌迷信愚昧,竟把吃败仗的原因归于孙先生的棺椁存放之地碧云寺风水太旺。

孙先生英灵不散,所以护佑着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胜。

在无计可施之下,张作霖居然相信了这套极其荒谬的说辞,他派张宗昌率人前往碧云寺一番大闹,非要砸毁孙先生的棺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人多势众的张宗昌,谭卫全和卫士们毫无惧色,极力阻拦。

碍于孙先生的英名,张宗昌不敢把事情闹大,只得悻悻而去。

他临走之时放下狠话,不日就会请张作霖大帅亲自前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他前脚刚走,谭卫全后脚就登门拜访少帅张学良,请他从中斡旋。

张学良一向敬重孙先生,且与孙先生之子孙科交谊深厚,于是便找来张宗昌当面训斥。

但当他得知此事出自于张作霖之意后,也是一筹莫展,只能让谭卫全一边想办法妥善安置棺椁,一边通知南京方面尽快移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彼时战火纷飞,信息不通,急切之下,难以移灵。

谭卫全和卫士们经过商议之后,将孙先生的棺椁存放于香山一个隐秘的山洞之中,对外谎称已经移灵到南京去了。

张宗昌再来之时一无所获,不得不败兴而归。

数月之后,奉军溃败逃回东北,谭卫全等人再次将棺椁抬回碧云寺。

在南京国民政府的安排下,孙先生的棺椁于1929年移葬南京,碧云寺内则为他修建了一座衣冠冢。

抗战期间,华北地区日寇头目岗村宁次来到碧云寺,意图毀坏衣冠冢,

当时独自守灵的谭卫全面对着明晃晃的刺刀大义凛然,据理力争,最终使衣冠冢免遭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情义无价: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日寇占领了北平,谭卫全等人与南京政府失去了联系,再也无法收到安家费,至于“恩饷”就更不可能了。

失去了生活来源之后,其他的卫士们纷纷举家离开碧云寺,各谋生路。

唯有谭卫全坚持不走,当时他家里已经有了6个子女,可谓是一贫如洗,饥寒交迫。

为了全家人的温饱,谭卫全独自在香山上开垦了一小片荒地,种些玉米和蔬菜。

他的妻子苏潮宽则经常出外,以帮别人浆洗缝补打工挣钱。

其实谭卫全完全可以凭借着一身好武艺,帮有钱人家看家护院。

而且他还有一手好厨艺,孙先生在世的时候,最喜欢吃他做的萝卜炖牛腩。

北京城里的一些广东餐馆也都慕名而来,请他去做大厨,却都被他一一婉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们慢慢长大了,他们对谭卫全的行为颇为不解,于是便问父亲,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向沉默寡言的谭卫全认真而又坚定地反问道:我要是走了,谁来守灵呢?

岁月如梭,苦难终将过去,抗战胜利了,新中国建立了。

谭卫全被安排到园林局工作,从此有了固定收入,全家人的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

至1956年,周总理亲赴碧云寺参加孙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才再次见到了谭卫全。

看到历经战乱的碧云寺和衣冠冢保存完好,又了解到谭卫全举家守灵30年的坎坷经历,不由得十分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谈之间,周总理问及谭卫全的个人收入和家庭情况时,蓦然想起了孙先生当年给他按月发放的“恩饷”。

“恩饷”之事,谭卫全从未向人提起过,周总理曾在黄埔军校任职,所以才知道内情。

他也不由得由衷佩服总理,时隔多年,怎么还会记得这件小事呢?

在周总理的询问下,谭卫全说出了60元“恩饷”之数,以及20年都未领过的实情。

总理听后,深深地点了点头。

此后的每个月里,谭卫全都多领到了60元的工资。

所谓黄金有价,情义无价,周总理这样安排,表达了他对谭卫全义举的首肯与赞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孙先生的卫士们,有的声名显赫,有的功成名就。

然而,身为卫士长的谭卫全却甘心默默无闻,为孙先生守灵一生,堪称无双义士,令人感佩之至。

至1961年,谭卫全去世,高寿88岁,葬于北京万安公墓。

参考资料:

凤凰资讯网:《周总理为孙中山守灵卫士“讨”恩饷》

北京市档案馆官网:《档案见证谭卫全抗战八年中的守灵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