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华夏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神州大地由此豪强并起,进入割据时期。
除北洋系直奉皖三大派系,各地也涌现出大小军阀无数,比如广西的陆荣廷,此公原是清朝广西提督,趁着乱世建起小天地。但随着局势演变,1925年由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取代。
此后新桂系联合西北军(冯)和晋绥系(阎),向蒋系国民政府发难,因各有算计不能紧密协同,最终被一一击败。鉴于桂系在广西根深叶茂,国民政府也无办法从根本上解决。
相持延续到1936年,以双方和解而终止:桂系认同并拥戴蒋系国民政府,国民政府也允诺不再找桂系麻烦,不再动摇其在广西的统治。
抗战时期,桂系动员数十万兵力北上抗日,李宗仁、白崇禧作为国军首脑,也参与指挥淞沪、徐州、武汉、桂南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为驱除日寇民族独立做出巨大贡献。
然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桂系未能审时度势,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1949年4月,四野主力以横扫之势,推进到湖南境内,承担防守任务的,正是白崇禧统率的桂系20万大军。如果抛开成见,单从军事能力上评判,此人堪称优秀,打起仗来又狠又滑,只是他时运不济,遭遇了指挥水平更高、战斗作风更为硬朗的四野大军。
在衡宝战役发起前,解放军总部就做出精确地预判:不到万不得已,白崇禧决不会硬拼,把家底都葬送在湖南,见势不妙会溜走,防御性回撤广西的可能性最大。
战局完全按照上述预见发展,在四野猛烈攻势下,赖以起家的“钢7军”、48军等部约5万人在衡宝(衡阳、宝庆)一线被歼,剩15万残军退入广西。
此时桂系尚存5个兵团,连同广东余汉谋残部共约20万兵力,仍妄想靠着“主场优势”负隅顽抗,部署如下:
1、10兵团部署于桂林及以北地区,17兵团部署于靠近黔、桂的湘西南,3、11兵团部署于靠近湘、粤的龙虎山、阳朔、梧州一线。余汉谋残部则据守钦州、合浦一线,以及雷州半岛。
桂系如此部署兵力,为的是一旦守不住能够留有退路。
此时湖南全境、广东大部已经被解放,陆上通道只有向西逃入云南,而后再决定是否出逃国外。广西是沿海省份,海路选择较多,或南下由钦州—合浦一线出海,或向东南进入雷州半岛逃往海南。因此这两处要害之地,都配有兵力把守。
白崇禧的构想可防可跑,自认相当稳妥。可是他没料到,早在衡宝战役前,解放军总部已考虑好应对之策:“四野应完全不理会白部的临时部署,采取远距离包围迂回的方式,远远超过他,占据其后方,迫使他不得不与我决战”。
如此一来,不管桂系怎么部署、如何折腾,给之扎起一个巨大的“口袋阵”,而后收缩包围,让其无处可逃。从大战略的角度讲,双方的格局、眼光高下立判。
四野12、13兵团加上协同的二野4兵团,用来对付白集团的总兵力为40余万,单从数量上并不占据太大优势,算不得“欺负人”。部署如下:
兵分三路,西路13兵团两个军由湘西南直插桂西的百色,封闭白部入滇通道;南路二野4兵团另一个军,经粤西进入桂东南玉林、博白一线,隔断白部进入雷州半岛逃往海南的通路,而后西向南宁或钦州延伸,隔断钦州—合浦出海通路,并与西路形成对白部钳形合围之势;北路12兵团在西、南两路彻底封闭白集团退路后,直接南下与另两路实施合击。
其中西、南两路,无不是横贯桂省、或是纵贯粤省的千里奔袭,解放军战士仅能依靠双腿行军,艰巨性可想而知,再高明的战略,也需要最坚决的执行来完成。
四野大规模的兵力调动,被白崇禧惊觉,在西逃无望、自身孤立的绝境中,自不会坐以待毙。于是他决定趁四野西、北两路距离尚远,合围之势还未形成之时,派出3、11两个兵团,同余汉谋残部夹击南路军,打开通向雷州半岛的通路。
既然白集团动起来,四野部署也相应做出调整,北路及西路39军即刻南下深入桂境,威胁白部侧后,西路38军继续进发百色;从广州秘调43军西进,加强南路;南路军在粤西靠近广西的廉江、信宜一线布置防线,牵制进攻国军。
11月24日,进攻四野南路军的桂系两个兵团遭遇强烈阻击,27日南路军趁势反攻追击,将其大部歼灭。白集团弄巧成拙,不仅没能打开通路,还搭上2个兵团。
北路军和西路一部此时也急速南下,桂林地区的三个兵团无奈南逃。在之后的千里追击中,国军除2万人逃入越南,余者均被歼灭。
广西战役历时一个多月,共歼桂系及余汉谋部17万余人,解放广西全境,同时进一步瓦解了其他地区国军的斗志。自此,新桂系统治广西25年的历史,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