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位于雁门关以东,山西灵丘县与繁峙县分界处,是明长城的一个关口。真正使之闻名中外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讲到这里,也许会有人嘴角轻扬:“不就是平型关战斗嘛,歼灭了1千多鬼子,也不是很多”。有句古话说得好:“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如果能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全局去看,或许能更深刻理解这场战斗蕴含的价值。

事发于1937年9月25日,此时东北已沦陷近六年。在北平,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在上海,20万日军正展开猛攻;在山西,日军已攻占晋北重镇大同,并意图会攻太原,进而侵占山西全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欧洲,纳粹德国兴风作浪,英法等国却施行绥靖坐视不管,法西斯阵营气焰正高。换言之,连家门口的事都不管了,更别指望他们来帮助饱受侵略的中国。

比之于战场上的失利,精神方面才是最危险的。国民党二号人物汪精卫得了“恐日症”,害怕打仗全力言和,为此不惜出让华北主权。许多“文化精英”也认为,中国不具备抵抗实力,胜机渺茫。

如此,悲观惧日的情绪笼罩在一些国人心头。此刻的中国,急需一场胜利来洗刷这样的不自信。

平型关大捷恰如一扫阴霾的惊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一时间,抗日热情高涨。

因此,平型关战役的价值,已远超战果本身,它激发了整个民族的斗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使仅从指挥和组织来看,该战役也堪称教科书水准。

当时的战场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边是日军疯狂攻击,另一边是中国军队拼死抵御。但结果往往是,守方最终支撑不住被迫后撤。

再坚固的工事构筑,再合理的纵深配置,也难以抗住日军飞机重炮的轰击。正面御敌的作用和意义不可否认,然而每一位战士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有没有既能保存自身,又能打击敌人的办法?平型关战役就是个经典范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年9月21日,日军板垣师团之21旅团一部(该旅团后在昆仑关战役中几被全歼),由灵丘向西进犯,意图突破平型关防线。

为阻敌西进,第二战区长官部要求八路军援手协防,由115师接受作战任务。为更好的了解战斗过程,简介该师序列如下:

115师辖两旅五个团,343旅辖685、686团;344旅辖687、688团;另有独立团,总兵力1.2万。

为确保万无一失,115师首长光是勘察地形就进行过三次,第一次是带着参谋和电台;第二次是化装前往,这说明侦察范围已接近敌占区;第三次带着旅、团长,现场讲解部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战前勘察,许多带兵将领都懂,但又有几人能够做到一去就是三次,还是甘冒风险贴近敌占区潜入侦查?

地形和敌情的勘测,不仅是眼见,更重要的是心到。哪一段是最佳伏击点?怎样利用地势部署兵力?分多少兵力断其退路阻击敌援?遇到突发状况如何应对?这些都是需要分析思考的问题。

仅从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115师首长缜密、细致的指挥风格。虽是师级规模的战斗,重视度完全是兵团级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选定乔沟为主伏击地点,由平型关山口到灵丘县的道路,是一条由东北—西南走向的狭窄沟道,深数十丈,沟底堪堪通过一辆汽车,乔沟一线尤为险峻,是通往平型关的必经之地。

115师部署如下:

685团阻敌前锋;686团主攻敌中间部位,并伺机分割;687团断敌退路;独立团负责阻援任务;688团为总预备队。

兵力分配次序分明条理清晰,将有限兵力合理使用可使部队发挥最大威力。亮点是预备队,战场瞬息万变,有备方能无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25日晨,日21旅团一个大队及辎重部队千余名,乘汽车、大车共300余辆,钻入乔沟伏击圈,早已埋伏在此的三个团猛烈开火,打得日军人仰马翻。其中有个细节,除686团居高临下,其余两个团是在沟底进行战斗,甚至与敌发生最激烈的白刃战。

可能有人不解,为何不将三个团都集中在高地,利用地形优势机枪火炮俯击敌军?分析有以下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值抗战初期,八路军武器装备落后,有的甚至还拿着原始的梭镖大刀,不要说重武器,子弹都极度缺乏,近战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另外,三个团如都集中于沟侧高地,兵力无法展开。而鬼子可将汽车、大车作为掩体,对115师发动反击,他们的装备大占优势,远距离作战更为有利。

因此,近战是当时打击敌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战至下午4时,歼21旅团千余人,竟无一名日军被生俘,因此可视为击毙。115师伤亡600余人,其中牺牲200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可以看出,抗战初期的鬼子是多么的骄横和顽固,多么的不好对付。毙敌千余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堪称大捷,其鼓舞作用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