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刊文《一座人民城市的24小时》,走进8名上海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观察每一个具体的“人”的感受。文中描绘了杨浦凤南一村居民们来到新家园建设工地的欢欣,展现了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内年轻养老行业从业者凭借努力安家上海的喜悦。
同时,解放日报专题报道《杨浦:讲好人民城市故事 谱写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展现杨浦搭建“老杨树宣讲汇”平台、推进滨江焕新升级、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直面问题改善民生等生动实践。
一座人民城市的24小时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理念,成为这座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遵循。
人民城市,一定是以人民为中心。检验人民城市建设的成色,每一个具体的“人”的感受,是最好的标尺。
记者选择上海寻常的一天,走进8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看看这24小时里,他们在这座人民城市的舞台上,演绎了怎样的精彩?
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解放日报记者 蒋迪雯 摄
6:30,黄兴路621号小区
陈志冲和妻子张华凤吃完刚蒸好的烧卖,笃悠悠出了门。沿着黄兴路走几分钟,就到了凤南一村。
“蛮好蛮好,在打地基了。”凤南一村去年启动了拆除重建意愿征询,今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陈志冲夫妇搬出来后,在附近黄兴路找了房子租住。如今,几乎每天吃完早饭,夫妇俩都要来工地,看看新家建设的进度。
凤南一村建于上世纪50年代,房屋老旧。谈起在凤南居住的20多年岁月,陈志冲笑着说:“6家人合用一个厨房,以前早上蒸不了烧卖,只能出去买早饭。5家人合用两个马桶,当中只有块木板隔断。”
张华凤在一旁直摇头:“我很少在楼里上厕所,太脏了,宁愿走十几分钟到旁边菜场的公厕。”
两口子很乐观,家里居住条件不好,就多去环境好的地方走走。这些年,他们俩养成了去杨浦滨江散步的习惯。18号线坐上三站,丹阳路站下,非常方便。
杨浦滨江风景越来越好了。陈志冲是上钢二厂的老职工,看到那儿的老工厂、旧仓库逐渐都改造成了商场、博物馆、艺术中心,心里总盼着自家房子也能迎来改造。
如今,梦想成真。小区重建完成后,他们将搬进崭新的现代化高层住宅,独享45平方米的“一门关”房型。小区一楼还将设置社区食堂、卫生服务站等社区服务设施。在外过渡期间,他们每个月还能领4500元补贴。
陈志冲夫妇天天都开心得不得了,恨不能一天去工地看个七八回。这天早上,他们在工地又碰到了同样来“视察”的老邻居们。
“有些老邻居租房搬到其他地方去了,蛮远的,也经常回来看,大家都盼着早点搬进自己的新房。”陈志冲说。
8:30,小南门地铁站
席恺媛走出9号线小南门站。站口,一辆灰绿相间的巴士就已准时等候。
在南外滩滨江沿线一家金融企业工作的席恺媛和其他白领们,出示公司工牌,就可免费上车搭乘。10分钟左右,就能直接抵达办公楼下。
上海南外滩地区,矗立着十多幢亿元楼,不少著名金融企业都在这里办公,每天有3.5万多白领出入。但地铁站到公司有一公里多的距离,却没有公交线路,白领们以前要步行或骑共享单车上下班,刮风下雨天特别不方便。
令席恺媛惊喜的是,没过多久,黄浦区小东门街道就与金融社区里的共建企业合力引进了“南外滩金融直通车”短驳项目,解决了通勤路上“最后一公里”难题。
“发车频次高、运行时间长,就算晚上加班也不怕没车坐,停靠的站点就是公司楼下,特别方便。”席恺媛说,从此她的上班路变得舒心便利。
但接驳车只是一方面。在席恺媛看来,工作在南外滩金融社区,幸福感来源于很多方面。
有时,她会去参加公司附近的党群服务站专为白领打造的“午间一小时”主题活动,中秋兔子灯、香薰蜡烛手作、曼达拉编织、摄影讲座等课程丰富有趣。轻松愉快的一个小时,不仅能释放压力,还能为下午的高效工作注入力量。
她还会与同事相约去公司楼下的外滩金融都市运动中心的健身房锻炼,一边挥洒汗水,一边释放压力,“每小时3元,性价比很高。”
最近一年,公司和园区里还开展了多次健康讲座,来自三甲医院的医生上门,为白领提供便利的健康医疗服务。
“虽然有时工作很累,但这么多贴心的公共服务,让我觉得在这里上班,不只是生存,而是生活。”席恺媛说。
11:00,杨浦区社会福利院
刚结束上午的培训班,王程没有休息,转头就开始查房了。
杨浦区社会福利院里住着500多位老人。检查中午就餐情况、卫生质量,解决老人间的摩擦矛盾……林林总总,查房时都要留心。
“爷叔的吞咽能力没问题,不要按规程一口只喂三分之一。这样他吃得不舒服,后面两位老人等得也急。”王程从护理员手里接过午餐,一边给老人喂饭,一边教导护理员。
王程今年27岁,五年前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就来到上海从事养老护理工作。凭借出色的技巧和表现,以及市、区两级养老人才队伍扶持提升政策的支撑,他于去年获得了市五一劳动奖章,还成为全市首位作为重点人才引进落户的养老护理员,引发了“破冰效应”。
现在,他是杨浦区养老护理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作为院内唯一的高级技师,将所学所获分享给护理团队,带领护理员们向职业化、专业化、综合化发展。
“对养老行业的支持政策越来越好,这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王程说,“我们院里现在有30%的护理员是年轻人,刚入行的时候,这个比例大概是5%。”
今年,王程和同样从事养老工作的女朋友结婚了。两人正谋划着,在单位附近买套房,在上海安下自己的小家。
“读大学时,从没想到有一天能在上海安家。在上海这些年,才知道这里机会那么多,对我们年轻人那么包容。”王程说。
13:30,外冈镇一处农田
坐在田边,丹尼开始了充满野趣的创作。“我也不知道最终会画成什么样,我习惯跟着感觉走,不给自己设限。”他说。
丹尼来自荷兰的一个小镇,是一名艺术家。12年前,他为爱奔赴他乡,两人现在定居嘉定区外冈镇。
12年过去,丹尼现在觉得,上海也是他的家了。他会说“侬好”。他做起了公益美育,带着50多个家庭参加镇里举办的“带着爸爸去种田”活动,在宝龙美术馆、“我嘉·邻里中心”牵头亲子家庭创作。
他的画作《视海为家》被展示在第七届进博会上,用温馨的色彩和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东方明珠、陆家嘴“三件套”和黄浦江。不少上海观众得知这幅画的作者是老外都大吃一惊,“怎么能把上海描绘得这么精准,太好看了。”
定居外冈镇,丹尼感知到的是宜人的环境,有烟火气的生活,还有友好的邻居。在他的视野里,没有市区、郊区的界定,“上海的公共交通很发达,想要去市中心逛逛,或是去浦东国际机场坐飞机,都很方便。”
现在,丹尼连午餐都从三明治变成了上海汤面。他觉得,一碗热汤面是最能抚慰心灵的,正如这座充满温情的城市。
15:00,外滩街道城运中心
“河南南路九江路,东南角,大概有五六辆共享单车停在路口,请街面协管员迅速前往处置,同步打开‘单兵系统’。”
外滩街道城运中心监控组当班负责人王雅静在后台大屏上看到现场情况后,当即打开对讲机,联系街面佩戴“单兵系统”的工作人员。8分钟后,工作人员已抵达路口,着手清运单车。
王雅静说,看似只有几辆单车,但占据了人行道就会把行人“逼”到机动车道上。这是个繁忙的路口,可能出现更大的安全事故。而且,按她的经验,不及时清运,很快就会有更多单车停过来,届时更不好处理。
外滩街道每天都有不间断的大客流,平日常态化客流日均超30万人次,节假日高峰时段辖区内单日客流超百万。对城运中心工作人员来说,必须练就“火眼金睛”,迅速发现、解决事件。
哪个路口多出了违规停放的共享单车、哪个路段出现了大包沿街垃圾、哪家店门口突然有人群排队聚集,王雅静现在扫一眼监控大屏就能看出端倪,十几分钟就能和街面迅速联动处理完一桩街面案件。
18:30,人民广场亚洲大厦
夜幕降临,“00后”西安女孩苏北淮把行李箱存进地铁站,转身走向亚洲大厦。
这段路,迷上看剧的苏北淮已经走过不知道多少次。大学期间,她几乎每周末都“泡”在上海,毕业后为了方便看剧,还在上海工作了一段时间。
“看小剧场就得来上海,来上海就要来亚洲大厦。”苏北淮说。
2019年,上海推出政策,允许写字楼里符合指标的非标准剧场转换为演艺新空间。很快,上海第一个“星空间”小剧场便落地亚洲大厦。
小剧场模式更加灵活,更多原创剧目在此推出,一批批新人音乐剧演员在此成长。好戏不停,新戏频出,苏北淮和许多“音乐剧女孩”发现了这块宝地,“自来水”般为之造势。
就这样,“垂直的戏剧街区”诞生了。大楼内的“星空间”数量已增至19个,招牌剧《阿波罗尼亚》演出超过1000场,依然一票难求。苏北淮在亚洲大厦认识了许多“同好”,彼此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在上海,有剧可看,有友可聚,下次还要再来。”苏北淮说。
21:00,西岸模速空间
在多数人已经下班回家的时候,酷爱科技的办公室仍然热闹。
张佳维和同事们正复盘下午参与企业沙龙时,友邻企业们介绍的最新技术成果。他的合伙人正与另一组成员热烈地聊着当天下午与合作伙伴灿星的接洽情况。
张佳维是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酷爱科技的创始人。2023年9月,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在徐汇滨江成立。3个多月后,酷爱科技搬了进来。
入驻将近一年,张佳维看着模速空间内的大模型企业从30多家增至超百家,整个徐汇滨江则集聚了200多家大模型上下游企业,“这样高度集聚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生态,对我们早期发展大有裨益。更何况,在这里办公,出门走几步就能看到黄浦江,地段绝佳。”
也许是氛围使然,在模速空间已经落成的一、二、三期办公空间,不少会议室、公共洽谈区深夜仍有年轻的身影在忙碌。
“大家不是为了加班而加班,有时候真的是不想打断思路,或是头脑风暴‘上了头’,又或是看到北美、欧洲市场突然蹦出一个行业重磅消息。”张佳维说,“我们想在当下立刻把好奇心填满。”
0:30,9号线桂林路地铁站
深夜的地铁站依旧灯火通明。上海地铁维保供电分公司技术员高远在闷热昏暗的隧道中拼装回流电缆。在他身旁,工务人员正抓紧拆除替换一段变形的钢轨。
9号线是上海载客量最大的地铁线路之一,两端终点距离长、停运时间晚。按照首班车时间推算,高远和同事们必须在凌晨3点30分之前完成钢轨和相应路段回流电缆的重新铺设,才能确保该线路当天准时安全运行。
仅3个多小时的窗口期,让隧道内的气氛绷得有些紧。这样的夜晚,对于地铁维保人员而言是常态。一年365天,从未间断。
经过30余年的发展,如今上海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已达到831公里、车站509座、列车保有量超过7500辆,全网工作日日均客流保持在1200万左右。
有时,高远在深夜巡道时,会迎面遇上同在巡道的工务技师。两组人互相打个招呼,继续前进。一声招呼让高远知道,自己不是孤军奋战。地铁维保公司每晚有1600多名员工值守在各基地、站点,还有2800多名施工人员开展夜间作业。
奋战了一夜,清晨五点,高远下班了。天还未亮,他搭上工程车返回申通地铁集团专门为校招生提供、位于龙阳路地铁站附近的人才公寓。这间设施完备、温馨舒适的单身公寓,高远每月仅需自费500元。
快到家时,朝阳穿透玻璃洒在脸上,“喊醒”了浅睡的高远。他睁开眼,窗外是沐浴在金光下的中华艺术宫,耳畔似乎有首班地铁运行的轰鸣声——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记者手记 “视海为家”
上海24小时的精彩,是属于这座城市每个人的。
有早晨在家定定心心吃烧卖、憧憬现代化新居的“小确幸”,也有不担心通勤“最后一公里”难题、刮风下雨都有保障的安稳。有反复刷音乐剧、与“同好”无话不谈的畅快,也有紧跟时代脉搏、头脑风暴至深夜的激情。
岁月静好背后,是有人在负重前行。年轻的护理员在福利院悉心照护老人,城运中心工作人员在“城市大脑”辅助下迅速处理大客流带来的种种挑战,地铁维保人员每夜奋战守护城市脉动……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定居上海的外国艺术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理念,只用简约的几笔就勾勒出《视海为家》。正因一份切身的感受和体会,无数在上海工作、生活的人都真真正正把上海当作了自己的家。
这些人,在无数个上海24小时,还在创造新的精彩。
杨浦:讲好人民城市故事
谱写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在杨浦滨江首次提出了人民城市理念,赋予了杨浦区建设新时代人民城市的光荣使命。
在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日前给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对人民城市建设提出殷切期望。
杨浦区上下深受鼓舞、更感使命责任在肩。五年来,杨浦牢记嘱托、砥砺奋进,聚焦人民城市建设的显示度、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人民群众福祉的感受度、共建共治共享的参与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努力将“人民城市理念首提地”打造成“最佳实践地”,讲好人民城市生动故事,书写好人民城市新实践这篇大文章。
杨浦滨江
加强宣讲 讲好身边好故事
2019年11月2日,在杨浦滨江“人人屋”党群服务站,习近平总书记与老劳模黄宝妹亲切交谈,鼓励她多向年轻人讲一讲,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020年6月,杨浦区搭建旨在讲好党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城市精神的“老杨树宣讲汇”平台,组织了“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人民教育家”于漪等300余名长期在杨浦工作生活,理论功底较强、擅长宣讲、乐于志愿服务的老干部、老专家、老教授、老模范组成“老杨树宣讲汇”团队,广泛开展理论宣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年多来,宣讲团成员累计开展宣讲2600余场,听众累计超过28万人次。“老杨树宣讲汇”先后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上海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上海市党员教育优秀案例”。今年,被推荐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
收到总书记的回信后,“老杨树宣讲汇”全体成员非常激动、自豪。黄宝妹说:“我今年93岁了,但共产党员不退休,劳动模范不退休,我还要继续努力,一直宣讲下去,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作贡献。”
杨浦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重要回信精神集体座谈会。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重要回信精神,11月7日,杨浦召开了一场集体备课会。会上,杨浦区委书记薛侃表示,希望“老杨树宣讲汇”继续讲好身边的生动故事,带动更多市民参与人民城市建设。“老杨树宣讲汇”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要以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加强一线备课,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完善评课听课机制,创新宣讲形式,扩大宣讲覆盖面。
11月8日,杨浦又成立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精神宣讲团”。杨浦区表示,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既是对“老杨树宣讲汇”全体老同志的关怀和鼓励,也是对杨浦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期许和鞭策。杨浦要以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进一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奋力谱写人民城市建设杨浦新篇章。
建设更新 迈向城区高能级
今天,到杨浦滨江走走、喝杯咖啡,已经成为很多周边居民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到了周末,还能去老建筑里看个展、在电厂煤灰仓下听场音乐会。待到上博北馆开启后,市民们还能在此近距离围观清代古船“长江口二号”的活态考古,一饱眼福。
看着今天这副“高品质城市滨水空间”的模样,很难想象,这里从前集聚了船舶、化工、机电、纺织、轻工、市政等门类的大中型企业100余家,工业厂房林立、码头岸线复杂。即便是沿江一线,仍处于“看不到江、走不到江”的窘境。
上海贯通改造“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以来,杨浦滨江从生产性岸线向生活性岸线转变,从封闭性岸线向开放性岸线做调整。2019年9月,杨浦滨江实现了南段滨江5.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的全面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杨浦滨江考察时,沿滨江栈桥步行察看黄浦江两岸风貌,了解人文历史和城乡变迁,走进雨水花园实地考察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等情况,并乘车沿途察看渔人码头、杨树浦港旧址等地标景观,对杨浦区科学改造滨江空间、打造群众公共休闲活动场所的做法表示肯定。
当然,公共空间贯通和综合环境提升需要久久为功做实。2019年以来,杨浦滨江空间同时推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示范区、市级公园城市先行示范区、“世界会客厅”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空间无障碍创新示范区的创建,努力打造成为博览秀带、景观体验带和活力交织带的城市公共空间样板。
杨浦滨江是近年来杨浦城区建设更新的一个样板。除了滨江,杨浦还推动政策、资源、项目、科技聚焦聚合,积极打造了环高校国际创新人文社区、大创谷低碳发展实践区、大创智“元宇宙青年社区”、新江湾城国际化社区水上运动活力空间等其他重点示范区域。
比如位于杨浦区最北侧的新江湾城国际化社区水上运动活力空间,依托新江湾城街道纵横密布的河道资源,在新江湾城公园核心水域及纬五河约20公顷范围内建设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水岸互动”城市活力场景。在公园中心区域,一座码头连接岸上与水下,水上运动专业运营单位进驻其中,在划定范围内开展运动,并负责水域活动的安全保障与应急救援,确保水上运动爱好者能够得到专业服务及安全保障。水上运动中心开业后人气火爆,全市的水上运动爱好者都赶来这里划船、玩桨板。
未来,这些重点示范区域还将进一步提升“软环境”和“硬环境”。杨浦也将继续大步推进城市建设更新,通过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促进商旅文体一体化发展、健全美丽杨浦建设体系等,增强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人民之城。
创新驱动 增添发展强动能
在上海,中午高峰期点一份外卖,多久能送达?常点外卖的都知道,平均等候时间大概在1小时。那在商业繁忙、道路复杂的五角场商圈点一份外卖,最快多久能送达?答案出乎意料:不到10分钟。
这份高效,要归功于可在低空穿梭的美团无人机。在杨浦区大力支持下,去年12月,上海市区商圈首条外卖无人机配送航线在五角场合生汇至凯德·国正中心开航,用户在该区域附近订购外卖,即可选择无人机配送,Manner Coffee、桂满陇、小杨生煎等餐饮商户都抢在首批接入了这一全新服务。
如今,杨浦已经开出了三条无人机配送航线,覆盖商圈、园区、公园三大场景,进一步推动低空物流配送从“小众试点”变为“大众体验”。第三条航线从五角场合生汇商场到互联宝地园区,是全市首条跨越高架的无人机航线。
应用场景对科技创新有强牵引作用,杨浦区正加快布局更多有利于新技术、新工艺产业化发展的应用场景,牵引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城市健康持续发展增添新动能。
近年来,杨浦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三区联动”,推动创新发展再出发,区域创新能力实现了长足进步,发展新动能不断激发,新优势不断构筑。今年,杨浦推出了“杨数浦”品牌,背后是杨浦厚积成势的数字经济产业。
杨浦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1—8月,软信业营收约2100亿元,同比增长19.6%,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内生动力。
未来,随着杨浦滨江数字经济总部项目陆续建成,城区人口将进一步呈现年轻化、高知化。预计2026年,杨浦将导入10多万“Z世代”青年人,这些年轻人才将带动产业和城区进一步发展,未来可期。
改善民生 创造生活新图景
近日,杨浦区开展“人民城市五周年‘四百’走访到一线”暨“一线工作法”集中行动。全区干部深入基层一线,认真征集吸纳一批群众和企业意见建议,切实推动解决一批企业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杨浦区领导带头调研高质量发展、基层治理和民生项目落实等情况,并就企业、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现场办公。
在四平路街道锦西路30弄,社区居民现场向区领导反映了一件事:前阵子“双台风”吹坏的小区屋顶修得又快又好,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家里漏水了。这件“心头大事”,得到圆满解决。
现场居民交流时,大家对政府高效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行动纷纷给予好评,还有些居民提出了对美丽家园建设、社区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区领导逐一回应,并叮嘱相关部门要认真梳理居民诉求,有序推进小区综合治理,提升社区环境品质。
通过认真落实“一线工作法”、常态化开展“四百”走访,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切实提升获得感和满意度。这件事,显示出杨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让人民城市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今年,杨浦推出了《在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意见》,其中提出的人民城市建设“五个新”,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创造人民城市美好生活新图景”定位为杨浦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的根本目的。
这其中,人民安居是重要基础。今年9月,随着黄兴路1039弄成套改造项目最后一户居民郑重落笔签字,100%签约生效公告张贴上墙,杨浦正式告别“小梁薄板”,比全市要求提前三年完成改造任务,居民们也将搬进现代化的新房。
一些老旧住房,蝶变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标杆项目。当年的“两万户”工人新村长白228街坊,在充分保护历史风貌与空间特色,完整保留“两万户”建筑空间肌理的基础上,增加了社区商业、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等“市场+公益”的功能,可以满足周边居民一站式、多元化的需求。228街坊现在是周边居民、白领最爱逛的地方。即使是在工作日的上午,228街坊的草坪上、咖啡馆、超市里也都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杨浦的人民城市建设还考虑到了全人群的需求。比如,殷行街道与美团(上海)党委携手共建“骑手友好社区”,解决骑手们“进门难、充电难、定位难、休憩难”等实际问题,并提供多元化服务,创设融入治理多样化场景,让更多的新就业群体在殷行能够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今后,杨浦还将推出一批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重点推进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体制机制、促进商旅文体一体化发展、健全美丽杨浦建设体系等四方面工作,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编辑:吴百欣
资料:解放日报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