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历史正剧《跨过鸭绿江》的热播,抗美援朝这段气壮山河、影响深远的历史,再次成为舆论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跨过鸭绿江》剧照

有人认为,出兵朝鲜是伟人毛主席一生做出最艰难的决定。

这是因为,一方面,1950年,中国大陆并未完全解放,西藏、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还盘踞着大量国民党残余势力,其他地区还有数量庞大的土匪,稳定内部局势的压力非常之大。另一方面,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消耗,民生凋敝,百业待兴,急需休养生息和恢复国力。还有,所面对的对手太过强大,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又纠集了十几个西方国家做帮手,从摆上桌面的牌来看,这是一场必输无疑的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与周总理

这些分析都可谓针针见血,直戳新中国的软肋。但是,如果站在更高层面来看,朝鲜半岛上的局势走向,正是影响内部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抗美援朝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战争,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立国之战。

朝鲜半岛的战略位置突出

翻开东北亚的地图,我们就会清楚的看到,朝鲜半岛处在中国、俄罗斯和日本三个大国的包围之中,有“隐秘的王国”之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北亚地形图

朝鲜独特的自然地貌形成一个天然屏障,它的东海岸是一道连绵不断的峭壁,西海岸是一汪著名的远浅滩,港湾仁川可以与海陆相连。但仁川却不是一个优良港口,湾内海潮变化频繁,涨潮和退潮时间相隔短暂。涨潮时舰船可以顺海流进入港岸,退潮时强大的回引力能够将舰船推向礁岩,退避不及的舰船会搁浅在淤泥之中。

朝鲜半岛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重大战略意义,中国、日本都想将朝鲜半岛置于本国的控制之中,而夹缝生存的朝鲜人也努力维持自己的独立,几股力量的争斗不息和来来往往,构成了朝鲜半岛千年以来的发展主流,而且,朝鲜半岛上的局势走向往往就是东北亚力量格局的反映和写照。

在中国史书中,关于朝鲜半岛的记载非常之多。比如,我们一般认为,朝鲜人是商朝贵族箕子的后代。朝鲜也被视为朝贡体系下,自汉以来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藩属国。而征伐朝鲜半岛更是历代皇帝文治武功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出名的莫过于隋炀帝杨广,曾三度出兵朝鲜,为的就是隔断突厥与朝鲜的勾结,保证东北边境的安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日本的历史的记载中,朝鲜半岛也是垂涎三尺的肥肉。坂本太郎的《日本史》中写道,公元4世纪中叶,日本刚刚完成国内统一,就举兵攻伐朝鲜半岛,并取得了非凡的武功,百济发誓永称西藩,把朝鲜半岛的南半部分视为自己的领地。而到了明朝中叶,日本军阀丰臣秀吉更是野心膨胀,不仅想全部占有朝鲜半岛,而且,准备以朝鲜半岛为跳板,进而攻占中国,进兵东南亚,这成为臭名昭著“东亚共荣圈”的最初构想。

进入近代以后,俄罗斯加入对朝鲜半岛的争夺。1913年,日俄还为争夺该地区的霸权,爆发了著名的日俄战争。

地缘政治是国际政治最根本的因素,而朝鲜半岛的就是决定东北亚格局最重要的地缘因素。

朝鲜半岛形势决定国运

梳理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凡是我国在朝鲜半岛的争夺上处于优势时,往往处于或者将迎来和平盛世;一旦在朝鲜半岛上失利,我国的形势就会变得异常严峻和 困难。

迄今为止,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共发生战争三次。其中,唐朝时的白江口战役和明朝时的抗日战争,均以我国取胜告终。白江口战役换来日本的彻底臣服,确保了东北亚将近千年的和平稳定。明朝抗日战争尽管赢的有点侥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万历年间对日本的战争

但也成功击碎了日本人侵略扩张的野心。

第三次,也就是1895年的甲午战争,则以我国的惨败告终。

此役之败可以说是近代以来我国最惨痛的失败。

此役后,我国不仅失去了东北亚老大的江湖地位,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断,以巨额赔款“资助”了日本人的现代化进程,击碎了中国人最后的一点自信,还丢失了冲绳、台湾半岛等东部沿海的外部屏障,使我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被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甲午战争

而日本人依靠这场胜利,一跃成为亚洲的代表和“西方强国”,来自中国的巨额赔款,使得日本顺利确立了梦寐以求的金本位制,国内经济飞跃发展。军事力量更是进一步得到加强,1905年时日本的轮船达到1390艘,这是1895年的两倍;总吨位数达到126万吨,增加了三倍。坂本太郎在《日本史》中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将该胜利称之为“福自天来”。

这场战争还有一个重要的后果,进一步膨胀了日本的民族自信心,丰臣秀吉的“大陆梦想”再次进入日本精英的视野,现在日本人视作民族精神象征的“靖国神社”也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

直接造成中国军民3500多万人伤亡,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高达5600余亿美元的抗日战争,也可看作是甲午战争的余震。

所以,将朝鲜半岛视为中国的生命线、国运的重要象征毫不为过。

冷战下的特殊环境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朝鲜半岛被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分别占领。以38度纬线为界,北部为苏联控制,南部为美国占领。

到了1946年,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对苏联采取了“以意志对抗意志,力量对抗力量,观念对抗观念,直到苏联扩张最后衰解”的全面遏制政策。而苏联也开始了全面的反击,美美苏争霸的冷战正式打响。

在此背景下,朝鲜半岛成为双方角力的主要战场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联合国军司令员麦克阿瑟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的北朝鲜发起对南朝鲜的进攻后,美国将此解读为共产主义的侵略。在美国的鼓动下,成立不久的联合国立即通过决议,组建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开赴朝鲜半岛,美国将军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联合国军司令。

到了9月份,金日成的北朝鲜军队就被联合国军击溃,逃回了38度纬线以北,但此时的杜鲁门、麦克阿瑟并不是为了恢复战前的局势,而是要将整个半岛归于西方阵营之中。

当时,美国国内麦肯锡主义盛行,对苏联及共产主义强硬是天然的政治正确,稍有迟疑和投退都可能被扣上“共产主义嫌疑”的恶名。

而联合军司令麦克阿瑟在反苏联、反共产主义上更是义无反顾,他一再叫嚣要将战争烧至中国,甚至不惜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他不仅口上这么说,实际上也将炸弹投在了中国的领土上。

麦克阿瑟的扩大战争论,让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看到了反攻大陆的希望,他积极地向美国人提出,台湾愿意派兵3万参与到朝鲜半岛的战争之中。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俄罗斯作为东北亚政治的重要参与者,但其战略重点总是在欧洲,在亚洲遇到挫折容易退缩。1904年的日俄战争就是例证,俄罗斯人不会在东北亚拼命。就在朝鲜半岛的争斗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后,苏联也一度退缩。

综上所述,基于传统地缘政治、特殊国际政治背景、现实的安全需求,中国决定出兵朝鲜、保家卫国并不是简单的备战口号,而是不得不做出的必然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

而且,中国入朝作战后,以五战五捷狠狠的教训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美国总统杜鲁门不得不撤换掉好战的麦克阿瑟,并寻求谈判解决朝鲜半岛上的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