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交媒体上的旅行内容逐渐同质和打卡化,当你一次次在攻略的指引下精准“踩雷”,你有没有想过换种方式去旅行?可能是开着属于自己的房车走走停停,也可能是从城市的户外中跳出,走向更高远的户外换一种视角看看我们身处的世界和星球。
在深秋的 10 月,开眼特别携手「城市活力创新中心」UIC朝外街区共同举办了一场圆桌对谈,UIC朝外作为北京年轻人生活方式聚集地,一直致力于将艺术策展、潮流时尚、城市运动和宠物友好等多元板块融为一体,这里既有潮流聚集地「THE BOX 朝外|年轻力中心」,焕新亮相的昆泰大厦,艺术美学空间「美克洞学馆」、以及开放空间东岳文化广场和化家胡同。为青年人提供了一个集生活娱乐、职业发展和社交沟通的绝佳场域。
这次活动,我们邀请了 Eric 作为特别主持人,并邀请了几位他在户外圈的好友,在回忆中再次踏上「开眼看世界」的旅程。
开眼的老朋友 Eric 是户外老炮了,他爱 Vanlife(房车生活),开着房车出去旅行也帮别人改造房车,让更多人感受房车文化的乐趣;他爱冒险也爱探险,去乞力马扎罗也去南极,只为去更高更远的地方看看不一样的世界。
陈帅 Eric
户外从业者,camper van改装单位、The ALFA Adventures 联合创始人
他的几位好友中有曾经主营「大暴走」近几年开始享受房车旅行的旅行博主「小墨与阿猴」,也有看到 Eric 去乞力马扎罗的照片就心生好奇前赴后继的「三好坏男孩」主播明弟,还有「只记录海报 5000 米以上的山」的 Eric 户外偶像刘小彤。
小墨与阿猴
元气满满的摄影师情侣,时尚、旅行、艺术、视频博主。2020年开始环中国房车旅行,制作《Rolling》系列旅行节目,全网粉丝600万+。
明弟
户外/骑行/旅行博主,专注分享自己经历和产品,酷爱旅游,徒步,骑行,跑步,露营等户外活动。
刘小彤
中国探险协会会员
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
贸大心尙户外协会登山队长
3 个小时的活动中,在主持人 Eric 的引导下,他们分别分享了「开着房车走遍中国」、「登顶乞力马扎罗」、「攀向珠穆朗玛峰」的故事,他们从城市出发,逐渐远离地表,离天空更近。
小墨与阿猴:把家装进车里
小墨与阿猴是互联网上知名的旅行博主,在拥有房车之前,他们主要的旅行工具是飞机 + 腿,2020 年他们开始想尝试新的旅行方式,在了解了 Camper Van 以后,他们购买了一辆房车,并邀请朋友 Eric 帮他们进行的改造。接下来的几年他们踏上了房车游中国的旅途,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向盘丈量中国。
2020年,小墨与阿猴踏上了他们的第一次房车旅行。这辆房车最初不过是一辆普通的白色小铁皮车,经过重新设计后,它焕发出独特的风格。他们将房车外观喷成黑色,而内部则充满色彩,这个改造灵感来源于他们钟爱的乐高模型——米奇的汽船威力号:黑白的外观简洁经典,打开外壳后却是缤纷的内部结构。
他们希望房车也能成为一个流动的家,包容他们所有的想法,不仅有生活的细节,也容纳着每一次停驻、每一段不期而遇的惊喜。
为了实现这一点,房车的内部被精心设计,划分为多个功能区域:洗手池满足了基本的烹饪需求,梳妆台则为日常整理增添便利,小吊柜收纳着旅途中的各种零散物件,伸缩床提供了灵活的休憩空间。车门旁的小桌板成了沿途工作的临时角落,让整个房车在生活与功能上都更加丰富而贴心。
在这辆房车的陪伴下,三年间,小墨与阿猴逐渐走向了更远的边界。第一年,他们从上海出发,沿着国道一路驶向西藏,穿越了群山与草原,完成了许多自驾爱好者心中的“经典路线”。第二年,他们追随文化的足迹,从北京启程,沿古老的丝绸之路,途经西安与河西走廊,重回千年商旅的风尘中。到了第三年,他们将探索延伸至更原始的自然风光,开始了名为“秘境探索”的旅程,深入贵州、青海与云南边境地带,感受露营生活的纯粹与自由。
正因这段不断延展的行走旅程,这趟房车旅行被赋名“Rolling”。“Rolling”既象征着四轮的滚动行进,也代表着沿途影像的持续记录。就如电影开拍时的“camera rolling”,他们的旅程是一部不断展开的行走影像,记录着风景与生活交织的每一刻。
▲ 左右滑动查看小墨与阿猴在 Rolling 路上拍摄的照片
在拥有房车之后,小墨与阿猴拥有许多特别的瞬间。「如果我们可以把家带到很远的地方,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我们的家带到我们熟悉的城市中?换一个地方重新打开熟悉的城市。」
在这样的突发奇想下,他们把房车停驻在什刹海的湖畔。随着游客散去,河面映出点点微光,宁静且迷人。他们在城市一隅的这片熟悉之地体验了不同的夜晚,这次的房车带来的不仅仅是旅行,而是一场不期而至的都市浪漫。
带着这样的想法出发,房车将他们带向更为偏远的青海深处。在地图上难以找到的一片冰川地带,沿着满布乱石的路面行进,路边甚至竖立着“熊出没”的警告牌,危险与探险感并存。日落时分,他们终于抵达冰川,暮光映衬下的大地静谧辽阔,定格在无人机的镜头中,宛如置身于外星之境。
房车不仅带他们抵达遥远的风景,更将家的温暖延展至每一个未知之地。此刻,旅程的意义不再在于某个终点,而是在平凡的瞬间中激发出一种冒险的韵味——每一段行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房车的陪伴下,他们不再只是过客,而是在旅途中探寻生命的自由意志与未知的本真。
阿猴 + 小墨 = 一场“夸夸”之旅
旅行中的相处之道,是无数人在出发前的隐秘担忧。每一次远行,既是风景的探索,也是彼此关系的考验。在路上,谁负责计划,谁照顾细节?面对突如其来的疲惫或小摩擦,又该如何化解?面对现场朋友提出的疑惑,小墨分享道,保持良好的情绪交流是避免摩擦的关键。在旅途中,她会在小细节上进行鼓励让阿猴感到被认可,比如,当阿猴整理车内物品时,她会简单地称赞他“装得好好”;而当小墨做饭时,阿猴总会称赞她的手艺,哪怕只是简单的“好吃”,也让她感到被支持。这样细腻的互动,让他们的旅行始终充满温暖,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争执。
用车代宿,省下的都是风景
对于用户提到的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节省开支的问题,阿猴分享了他们的经验。
有时行车到偏远的地方,尤其是那些游客稀少的地方,住宿条件并不总是理想。拥有一辆露营车,成为了他们省钱的妙招。露营车不仅解决了住宿问题,还提供了方便的厨房,节省了外食的开支。尤其是遇到一些饮食习惯不同的地方,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做饭,既省钱又能享受熟悉的味道。当然,拥有一辆改装房车的成本不低,小墨与阿猴的房车花费了二三十万元。但对于他们来说,这笔投入带来了无法比拟的自由与灵活性。无论是住宿还是饮食,房车都让他们的旅行更加自如,也让每一段旅程都充满了新的可能。
More
阿猴与小墨的故事,让旅行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目的地与风景,而是成为了重新认识自我和世界的过程。在聊到青海之旅时,到场的朋友提到自己虽然是青海人,却只去过青海湖,那片熟悉的蓝色水域成了她与故乡的唯一联系。突然间,青海的广袤与深邃仿佛向她打开了另一扇窗。那些曾经被忽视的角落,那些未曾走过的小路,竟藏着无数未曾发现的惊喜和故事。
或许,旅行的意义往往藏在如何看待熟悉的世界中。每一次视角的变换,都让平凡的风景焕发出深刻的意义。
明弟:乞力马扎罗这么牛?我得去看看
明弟的长发略微蓬松,斜扣一顶滑板帽,一口地道北京话,一听就是个摇滚侃爷。他和几个哥们有一档做了十几年的播客《三好坏男孩》,在里面侃天侃地,一次邀请 Eric 来聊「普通人的珠峰」乞力马扎罗时,他越听越觉得邪乎,决定「我自己也要尝尝去」。结果呢?「嘿,不过如此」。
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和 podcast 主播,明弟过去的旅行大多与音乐相关。每次出行,他都会根据喜爱的乐队选择目的地,旅行的意义也因此变得单一。然而,随着他钟爱的音乐人逐渐散去或不再吸引他,新兴的音乐人未能激起他的兴趣,他开始意识到,音乐已不再是他旅行的主要动力。
于是,明弟将目光转向了更具挑战性的户外活动——骑自行车和跑步。通过这些活动,他逐渐对户外探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向更偏远的地方进发。这次,他选择了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开启了人生中的一次大冒险。
有趣的是,乞力马扎罗之旅的启发来自于明弟看到Eric朋友圈里的「糗照」:他躺在乞力马扎罗驻扎点的帐篷里呲牙咧嘴……」,在「这个地儿有这么邪乎么?我也得去尝尝。」的好奇心驱使下,明弟产生了去亲身体验的冲动。乞力马扎罗作为世界七大洲最高峰中最容易攀登的之一,吸引了许多冒险者。尽管他原以为这场挑战会是一次极为艰难的征途,真正去到那里后,他发现,登顶的过程——「嗨,也不过如此」。
这次攀登,他选择了乞力马扎罗经典的中级路线——Whisk Line,这条路线的特点是每天的风景各不相同,随着海拔逐步上升,植物群落的变化让登山的过程充满了新鲜感。从热带雨林到高山草甸,变化的景致给旅程增添了许多趣味。
为了这次冒险,明弟做了不少准备。在登山之前,旅行团为他准备了两个包,一个大包由背夫负责携带,另一个小包则是每天携带必需物品的随身包。
而在整个行程中,他还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小诀窍:在酒店存放贵重物品时,最好换些零钱,因为在登顶的最后一天,所有的小费将提前约定好,最后可以统一交给向导、背夫和厨师。这样,他就能在整个登山过程中无忧无虑地享受旅行,不必担心护照或现金丢失,最后一天只需轻松取出零钱,一次性结清。
虽然出发前他感到些许忐忑,但当看到酒店门童衣服上的一句“做个战士,别犹豫”却让他重新振作,正式开启攀登之旅。
旅程开始后,登山的过程充满了期待与冲劲,每一天都像是一次新的挑战。但当明弟在每一个里程碑都留下自己的身影时,他也收获了继续前行的信心。
每个阶段的行程大约是10公里左右,虽然不算过于艰难,但随着高度的增加,挑战也开始逐渐加剧。随着海拔不断升高,住宿环境逐渐变冷,清晨醒来时,他发现睡袋的表面竟被水珠覆盖,原来是内外温差过大导致的结露现象。但夜晚的营地,星空美得令人心醉。让人一时之间依然忘却了一切。被随手记录的银河,哪怕没有特别的摄影技巧,也能让人在那个瞬间感受到真正的自然之美。
在登顶的那一晚,只有头灯照亮黑夜前行的路。向导不断提醒,不要抬头看远处的登山者的灯光,因为那样会让人心生放弃的念头。随着时间推移,离目标越来越近,脚下的每一步都显得更加沉重。虽然沿途没有风景可供欣赏,所有注意力只能集中在脚下的路。步伐虽然艰难,却也显得格外坚定。
尽管指示牌上标明只有5公里的直线距离,实际的攀爬却耗时近7小时。海拔从 4800 米逐渐攀升至5895米,整个过程的高差达到1200米。坡度极为陡峭,几乎需要手脚并用,步伐的每一步都显得格外吃力,但也让这份沉甸甸更有意义。
在成功登顶,站在5895米的高度上时,尽管山顶的风景未如预期那样震撼,然而,明弟清楚,这次登山不仅是体力的挑战,更是一种内心的试炼。每一寸攀登,都是对自我深处的不懈追问,探索着人类如何在极限中找到真正的自由。
当明弟分享结束后,不少想尝试户外但不知如何开始的观众问出了心中的困惑
「攀登的起点:如何准备你的第一次尝试」
“爬山真的很辛苦,但如果我想去尝试这样一项运动的话,我需要做一些什么样的准备?” 这不仅是一个关于体能的问题,也是在思考如何与自己和自然和谐共处的课题。
对于用户的提问,明弟的建议很简单,却很有意义——首先,不必一开始就直奔高山,反而可以选择北京周边的香山或京西这样的入门路线,逐步探索自己能承受的极限。如果你发现爬升的过程中心生疲惫,甚至产生抵触,那或许这项运动并不适合你;但如果你感到逐渐放松,甚至会在路途中停下来拍个照、录个视频,那说明你已经在攀登的路上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他还提到,攀登不仅仅是力量的比拼,更是对体能和意志的双重要求。明弟自己每年骑行近1万公里,每月跑步100公里,强健的体能为他带来了更多的自信。而他也强调,攀登并非单纯的“到顶”,更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与体验——享受每一步的过程,而不是仅仅为了到达终点。
对于偶像,明弟提到了几位令他敬佩的登山人物:电影《登山家》的Marc和《14 Peaks》的主人公Nims。正是他们在极限中的坚持与突破,点燃了他继续攀登的决心。
刘小彤:我的珠峰故事
相较前面两组嘉宾,刘小彤的户外似乎更硬核。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中国探险协会会员,他说他只记录爬过的 5000 米以上的大山。
许多人不解他的选择,问他为何要去登山。刘小彤常引用马洛里的名言:“因为山就在那”。但他知道,登山不仅是挑战自然的极限,更是一次自我超越。对他来说,登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转变,甚至影响了他的职业规划。他开始意识到,时间有限,不能让日常琐事局限了自己的生活体验。
尽管珠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却并非最难攀登的。但刘小彤觉得,既然有机会,就应挑战一次。从加德满都起飞,携带着150升的大包,飞机最终降落在了世界十大危险机场之一——乌卡拉机场。飞机滑行时,直面悬崖,他与团队的冒险之旅正式开始。
登山的适应性训练是不可或缺的。为了增强高海拔的适应能力,刘小彤和团队在罗布切村登上了海拔 6195 米的罗切峰。训练模拟了珠峰的环境,冰雪与陡坡让他们提前感受到登顶的艰辛。经过一系列的适应与挑战,终于到达了珠峰大本营,目睹了帐篷密布的壮丽景象。
大本营附近,著名的昆仑冰川以其险象环生的环境让刘小彤心生畏惧。每天,他都能听到冰崩的声音,甚至亲眼目睹冰块掉落。因为冰川不稳定,登山队通常选择在夜晚出发,避免日间阳光融化冰层而引发崩塌。
在攀登珠峰前,必须举行一个告慰仪式,以向山神祈求平安。仪式之后,才可开始正式的攀登。冰川的复杂地形和不稳定性,让他们步步为营,必须依靠前人的足迹判断安全路径。然而,这条登山路上并不总是只有经验丰富的登山者。
刘小彤提到,“尼泊尔登山和中国不一样,中国你是要严格按照 5000、6000、7000、8000 这样划分登山的级别,但尼泊尔没有这样的分级,所以当时我们在珠峰「堵车」了。”
很多未经高海拔训练的登山客也试图攀登,造成了队伍中的拥堵,甚至有时需等待一两个小时才能继续。
在登顶之前,共有四个营地供休息和过夜。到达第三营地时,队员们在一片陡峭的区域找到了一个相对平坦的地面搭建营地。刘小彤回忆道,抵达后,他几乎不敢离开帐篷,一旦踏出帐篷,一不小心脚滑,就可能掉入深渊,生命随时处于危险之中。
随着海拔的升高,刘小彤逐渐进入了“死亡地带”。给刘小彤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当他接近8000米时,他惊讶地看到了一只乌鸦为了觅食竟飞到了「生命禁区」的位置。
状态保持得相当好的情况下,他继续努力登高,甚至超过了不少登山者。然而,当他到达 8200 米时,发现水壶已空。尽管高海拔的雪水本应干净,他尝试用雪解渴,但很快意识到,这并不足以缓解极度的口渴。
穿着并指手套的刘小彤无法直接抓取雪,他每次都需要先摘下手套,而在并指手套内,还戴了一层抓绒手套。在抓完雪后,他还必须摘下氧气面罩,将雪塞进嘴里。这一过程非常麻烦,每次摘手套时,他都得小心翼翼,避免手套被风吹走。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意识到,雪的含水量极低,即便放进嘴里,也只是略感湿润,无法解渴。而且,由于氧气面罩不断排出水汽,面罩上已经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在这段极端的环境中,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意识到这一点后,刘小彤果断决定下撤。正当他准备离开时,一个队友走过来,主动递给他水瓶,说:“刘哥,我把水给你。”刘小彤问他:“那你怎么办?”队友笑着回答:“没事,我不喝也没问题,咱们分着喝。”然而,队友瓶中的液体并非水,而是果汁。刘小彤习惯在登山时喝水,发现果汁并不能解渴,反而让他更加口渴。
于是,到达海拔 8350 米时,他深知继续前行的危险性,决定停下来,不再冒险。最终,他选择了下撤,未能登顶。
下撤的决定让他反复思考,是否做得对。他清楚地知道,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尽管身体状态良好,距离登顶只差一步,他依然做出了这一艰难的选择。
但他并不后悔这个决定,尽管这次放弃让他感到一些遗憾,但他始终相信:“一座山,我只爬一次。”登顶的目标并非唯一的价值,挑战过程中的自我超越和生命的坚持才是最为珍贵的。刘小彤也深知,珠峰的挑战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能比拼,它是一场与生命的较量,任何轻率的决定都可能改变一切。
爬山的过程中,刘小彤听闻了不少关于珠峰上牺牲的故事,这让他更加珍惜每一刻的生命。在出发前,他写下了遗嘱,放在了保险柜里,交给母亲保管。时光宝贵,他深知,唯有追随内心的渴望,全力去做,才能成就真正的自我。而在珠峰的雪山之巅,他感受到的不仅是自然的壮丽,更是内心深处的一份宁静与返璞归真的思考。
专注的每一步,都是对恐惧的超越
登山,常常被视为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但更深层次的,可能是与内心的恐惧对话。
“如何克服恐惧” 无疑是在场的朋友最想问刘小彤的一个问题。在面对珠峰时,刘小彤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冷静与专注。他提到,攀登中最重要的不是看多远的路,而是脚下的每一步。每一步,都是对恐惧的超越。在冰雪覆盖的高峰上,他将注意力紧紧集中在操作技术装备与身体的每一动作上,而不让恐惧在心中蔓延。甚至,在他准备前往珠峰之前,他早已为自己写下遗嘱,存放在家中的保险柜里,交给母亲保管。“每年我都去爬山,”他说,“那份遗嘱至今仍然有效。”每一次的挑战,都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让他在面对未知的恐惧时,依然能从容前行。
一座山,一种缘
刘小彤的珠峰之行,费用高达三十多万元,折合约五万美金。尽管这样的支出不小,但对他而言,攀登珠峰的意义远超于此。“为什么要爬珠峰“的问题,在刘小彤的回答下更具有让他和珠峰的关系有了更深厚的连接。“作为登山者,珠峰是每个人心中的一个理想。”虽然珠峰的技术难度并非最高,但它是所有山峰中最具象征意义的存在,是至高点的代表。对于他而言,登山的意义并不只是征服顶峰,而是在过程中找到自我,每一次的攀登都是对心理的升华。
而珠峰,不仅是一次伟大冒险的完成,更是与山之间独特缘分的体现。他坚信,每座山只应攀登一次,用脚步丈量每一座山,便是与自然对话的方式,缘分到达何处,便是他前行的方向。
分享结束后,大家的心似乎都离开了城市,飞向了更远的地方。在思想上的攀登也打开了新的视角,我们生活的世界远比眼前看到的更加广阔……
未来,「跟着开眼看世界」非常规旅行计划还会继续,在探索了南北极的壮丽风光和欧洲的历史厚重后,我们会继续邀请摄影师、艺术家、旅行博主以及开眼用户一起,向外探索也向内找寻,通过旅行去触摸世界,也通过线下交流分享世界的多样与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