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抓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四个延伸”,让群众就近就便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卫生健康服务,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健康根基的重要举措。
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党委政府重视是前提,财政投入是保障,部门联动、“三医”协同是关键,信息化建设是抓手,人员下沉、提升能力是核心,增强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是不懈追求。河南省郑州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的深化医改重要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六个一”,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现卫生健康服务整体质效和群众健康水平双提升。
一是“一盘棋”布局。围绕“县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目标,全市6个县(市)组建8家紧密型医共体。加强党委政府领导,将医共体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政府绩效考核,市、县一体强力推进。
全面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县级公立医院新改扩建项目和大型设备购置由政府统筹保障,并给予每床每年4000元的学科人才补助。市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城市三级公立医院与医共体合作共建专科、派驻专家等补贴。
二是“一链式”联动。向上,与国家、省级医院建立客座专家和远程会诊机制,通过城市医疗集团帮扶、专科共建和远程协作等方式推进市、县一体化发展。市级远程医疗中心与8家医共体全面联通,10家市级医院与医共体合作共建重点专科36个,推动实现“大病不出县”。
向下,建立牵头医院临床科室与成员单位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通过长期驻扎、轮岗派驻、巡回医疗、远程协作等形式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对人员不足的村卫生室轮岗派驻村医,县、乡两级中医、专科医生下沉嵌入家医团队,推动“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小病不出村”。
横向与县级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机构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立紧密联系,通过派驻副院长、业务骨干等方式统一纳入医共体管理,实现县域医、管、防高效协同、无缝衔接。
三是“一体化”运行,打造“管理”共同体。县、乡两级公立医院全面实施去行政化改革,医共体和牵头医院领导班子由同级卫生健康部门管理。成立医共体党委,负责成员单位领导人员任用管理,实行医共体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唯一法人制,落实行政、人事、财务、业务、用药、信息、后勤“七统一”管理。
实行乡镇卫生院人才“县管乡用”,在牵头医院设立基层岗位,医共体统一招聘、培训、管理并统筹调派到基层工作;对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村医择优实行“乡聘村用”,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保障。
四是“一本账”打包。在医共体实施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按人头打包付费下的DIP支付方式改革,年度筹资总额在扣除风险储备金和大病保险后,按覆盖参保居民数量整体打包给医共体统筹管理使用。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和风险共担机制,结余留用资金按县、乡、村5∶3∶2比例,作为业务收入统筹分配使用。按照“先预拨、后清算”方式,将基本公卫资金整体打包给医共体,强化监督和绩效评估,确保基本公卫服务履约到位。
五是“一张网”联通。建成县域全民健康与医共体信息平台,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和医疗、医保、公卫等业务系统信息共享共用共管。依托信息平台推行一间健康小屋、一名健康管理员、一支健康管理团队的“三个一”服务模式,对低、中、高危人群实施红、黄、绿“三色”管理,开展预防、预测、预警、诊断、干预、康复“六精准”服务。成立医共体慢病管理中心,远程智能设备铺设到乡镇和村,全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率目前均达到83%。
六是“一卡通”就医。搭建电子健康卡信息平台,通过电子健康码、医保电子凭证、身份证、社保卡等介质在医共体内可实现“通卡就医”。全面推行会诊转诊“一站式”服务、院内智能导航等便民就医“少跑腿”“优流程”系列举措,通过“微改革”提升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建设居家医疗与家庭病床信息平台,群众通过“郑好办”等App(应用)可“线上点单”,居家获取更换胃管等上门服务和家庭病床服务。建成远程会诊、心电等十二大资源共享中心,大力推广“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服务模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的高水平服务。
通过改革,郑州市医共体牵头医院全部达到三级水平,87.5%的县级医院和31.7%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95%以上的村卫生室完成公有化改造,基层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质效明显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文:河南省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李卫林
编辑:秦明睿
校对:李诗尧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QDC6GVN】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