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龙诗慧
编辑 / 兰雨
不搜不知道,上市到现在不满月,马自达EZ-6的关注度就可以用“大起大落,然后没有然后”去形容。10月26日连续几天的关注登顶,相信是新车上市期配合的营销推广,但“上市期”一过,马自达EZ-6的关注度,不仅比晚它一天上市的吉利星瑞东方曜要低,就连凯美瑞、雅阁这些天天被质疑销量下降的老牌燃油车,都能把它比下去,甚至,连有“套壳”本家嫌疑的深蓝SL03,也不如。
在汽车行业呆久了,看到一辆车从造势预售、上市发布、交付销量等过程,到圈内人评价、网上关注、官方主动发布,甚至好坏风评等种种维度,就基本能“感知”市场对这辆车的真实反应。老实说,这种“感知”没有太多数据的支撑,但现在马自达EZ-6的处境,“爆款”远远谈不上,也不像是一辆还在上市红利期的新车,应有的热度。
作为佐证,一是长安马自达从未公布过新车的订单量,二是长安汽车公布的10月销量快报,虽然没见得会算上EZ-6销量,但长安马自达同比下滑42%的境况,三是网上、身边朋友的口碑,呈现割裂两极化的态度:
-这台“换壳深蓝” ,主销车型到14、15万,足以让马自达的粉丝和路人都沉默;
-开过它和深蓝SL03对比就知道,马自达团队调教是花心思了;
-增程就很不马自达,但很符合中国宝宝体质;
-不要太在乎平台,现在都是看调教,底盘、减振器和轮胎的匹配,马自达团队重新调教的
现在看来,长安马自达要单凭EZ-6起势,并不容易,新车着力绘画的“新合资时代第一车”,在当今的语境下,市场非但不会给它带来额外的包容,还会因其在燃油时代独特个性,成为转型的包袱。中国消费者更关注它的灵魂,如何不被电动时代的同质化抹杀。但现在马自达EZ-6给市场传递的形象,没有沿着“灵魂”--马自达团队调教深探下去,反而用了像“合资四好生”这样大而全的模糊语境,这是市场求最大公约数的做法,但这会对马自达EZ-6扎根有帮助?
从上市不满月的现状看,马自达EZ-6与很多无法一炮而红的新能源新车一样,后续需要五倍、十倍的力度站稳市场,这是对长安马自达团队最大的考验。而且它的探索,也透露出个性品牌本土化之后的矛盾,做销量注定不好的小众,还是做亦步亦趋的大众?
产品还有点执念,“人设”怎么就随波逐流了?
我个人是十分赞同合资车企,在当下拥抱中国市场,做出更电动化、更智能的转型。其实,马自达EZ-6并不是长马的第一辆新能源车,2021年,我就在广州车展马自达展台看到,底盘外露一截电池包的CX-30 EV,就知道这品牌全然没有把电动化放在心上,至少当时在马自达看来,光靠燃油车在中国市场就能守住“小而美”的天地。
所以,短短3年间,长安马自达能得到双方的增资,并借助中方长安汽车电动化平台,从组织架构、电动化进程等方便作出翻天覆地的大改变,拥抱电气化态度还领先两田,确实让人意外。
客观的去看,这是好事,如果马自达依然守着原来的一亩三分地,它还能在中国市场生存吗?最新的销量显示,去年主动降价的昂克赛拉,如今一个月卖不到2000辆了,未来油车被边缘化的速度,只会更快;长安马自达,和所有合资车企都一样遭遇了生死命题,活下来才有资格谈阳春白雪,短时间活下来最好的方式,除了借助中方的力量,快速完成电动化和智能化,基本没有第二条路走。
要合资品牌的外方领导承认这种“攻守易位”是很难的,听说中日双方团队,为EZ-6前排要不要设置“女王座椅”就激辩了一个月,日方团队为了底盘的调教,调了足足半年,还全系标配了同级罕见的后H臂式多连杆独立悬架。中日两支团队为理念的不同,关起门来吵过很多遍,其中中方团队拿出很多市场数据分析去论证,才有了现在的EZ-6。
空间大了、有大屏有智驾、也有绿牌,看看以前阿特兹的定价,再看如今13.98万的起步价......从这些维度看,马自达EZ-6是你“以前很想要,但要不到的马自达”。说马没有为中国市场妥协太假,但它也守住了一定“人马合一”。
所以马自达EZ-6上市当晚,厂家是把新车的人群定位,优先对准马自达有情怀,但又想换新能源车的马3、马6车主们,然后是凯美瑞、雅阁等传统油车的潜在用户。无论是家里有多台马自达的“正宗马粉”上台分享,还是领导的“交个朋友”,纵有情怀泛滥,但有“继承、为中国变得更好”的味道。
但很可惜,马自达EZ-6营销没沿着“交个朋友”路线走,反而陷于“套路”,呈现与每一台同级新能源车类似的宣传:好看、好开、好聪明、好安全的“优雅智趣电动新旗舰”,企图用“既要又要还要”的方式,网罗尽可能多的“油转电”的摇摆用户,深挖基盘市场。
恕我直言,这对马自达EZ-6没有太大帮助,反而“做小了”格局,加速它淹没在一众新能源车中。试想想“四好新车”,传递到非马粉的终端消费者上,会是什么效果呢?大约如当年宝马推i3一样:油车的3系是宝马,电动的i3不是宝马?马自达EZ-6,先跟深蓝SL03大战300个回合?这好像是马自达,但为什么塞个平庸的1.5L发动机?
在市场诸多珠玉在前的玩家面前,除非你是对马自达有很大执念,否则不会轻易想到它,更不会去试;而“四好新车”又不是撬动马粉动心的灵丹妙药,如果沿着“人马合一”的故事讲下去,虽然基盘注定不大,靠的是精准人群的口碑突围,也绝非今天“让马自达的粉丝和路人都沉默”略尴尬局面,开篇朋友的抱怨并不是没有道理。
车厘子观察
个性合资转型的矛盾,谁可破?
马自达、smart、mini这些在燃油时代有棱有角的品牌,在本土电动化后,为了扩大市场规模,往往营销宣传比产品端,更快抛弃市场对其约定俗成的认知,变得面目模糊起来,如果能成功破圈,在普通路人建立新形象,“牺牲”点情怀粉不仅应当,而且很值。但可惜,到目前看个性品牌本土电动化后,没一个能跑出。
除了“增程奶爸车”、“方盒子”、“年轻人第一台车”、“华为智驾”成少数前人挖出的风口之外,越来越多新车都陷入同质化的宣传,这不是想象力缺乏,而是在销量指挥棒面前,对产品不够自信的表达。
但仔细追问一下,当下市场的新能源转型,早已过了“无短板工具车”就能卖好的时代,并向普及“科技堆料”的方向飞奔,当大家的车机芯片都是8155,大屏都15寸以上,副驾有女王座椅,智驾L2+以上时,这些还会是卖点吗?
还记得之前试驾smart#5,四轮四角的好操控,底盘很有德系豪华燃油车的风味,驾驶趣味比同级SUV,但来到了网上,风向就往流量靠了,“含奔量最高”、时尚越野跨界,不是不好,而是没法回答市场“变大的smart还是smart吗”,这个粉丝和路人都最想知道的灵魂问题。
竞争越激烈,“既要又要还要”,只能撑着下限,“为中国消费而变,不失灵魂”,才是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