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为百姓服务一生的“热心奶奶”张士珍走了。
她曾任河北区光复道副食品商店售货员,1957至1975年间五届天津市劳动模范;1959至1982年间七届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1959至1979年间三届全国劳动模范。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天津市人大代表。
1995年退休后,张士珍加入劳模志愿者队伍,继续发挥余热,关爱他人,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张士珍拉车入户卖菜(资料图)
爱岗敬业获认可
张士珍1935年出生在天津,解放前因为家境贫困,她只上到小学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家里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直到解放后,一家人的生活才得到了改观。
经历过苦日子,更懂得珍惜新生活。年仅16岁的张士珍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因为她聪明好学,又是为数不多识字的人,所以组织安排她去会计学校学习。从会计学习毕业后,张士珍工作几经调动,1957年来到了天津市河北区光复道副食品公司工作。
解放初期,物资极其匮乏,居民购买各类商品都是在国营商店,光复道周边居民又特别多,每天商店一开门顾客就如潮水一般涌入,售货员从早忙到晚。作为会计的张士珍看着忙碌的同事和焦急的顾客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于是,她每天忙完本职工作,就到柜台前帮售货员们打包。就这样,年轻手脚又麻利的张士珍在柜台帮着帮着,就正式转岗成为了一名售货员。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上,张士珍主动分析每种客户的不同心理和要求,有针对性地服务。对于年纪大的顾客,她会在交流时主动把声音放大,耐心细致地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对于赶着上班的年轻人,她把速度放得更快一些,尽量少耽搁他们的时间。同时,她在工作方法上主动进行了创新。上世纪50年代,商品销售称重用的都是秤,每次称重都要数定盘星,再进行计算,效率实在不高。她改进计算方式发明了“算双不算单,四舍或五入”等一系列计算口诀,极大地提升了算账效率。此外,她改进了工作方法,编出了“紧打酒,慢打油”的工作顺口溜,让工作便捷化,得到了顾客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1958年,已获多项荣誉的张士珍被评选为全国劳模。被评为劳模的她在中南海怀仁堂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之后又6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其中,1960年5月1日让张士珍印象最为深刻。当时,正在卖东西的张士珍收到领导通知,去参加庆祝大会。大会即将开始前,工作人员通知他们:毛泽东将亲自接见大家!当毛泽东来到劳动模范面前,时任天津市委第一书记万晓塘向主席一一介绍:肖德训,李兆珍,刘长福……介绍到张士珍,万晓塘告诉毛主席:“这是商业战线劳动模范,组织人民生活能手。”毛泽东伸出温暖的大手握住张士珍的手,告诉她:“好好为人民服务。”
张士珍随抗震救灾流动货车送菜上门(资料图)
家里家外一肩挑
作为劳模,张士珍一心扑在工作上,时间被工作占得满满的,根本没时间考虑个人问题,最后在邻居的介绍下,她与一位在北京服役的解放军战士结了婚。但由于夫妻双方长期分居两地,直到40岁时,张士珍才有了第一个孩子。孩子小时候晚上发烧生病,张士珍只能一个人抱着孩子走一个多小时到儿童医院,给孩子看病,然后再抱着孩子走回家,之后还得赶去上班。
1984年春节前,京津冀地区遭遇低温突袭,地里的蔬菜全部被冻死。整个天津面临着节后无菜可吃的窘境。张士珍当时所在的天津市蔬菜总公司得到“命令”:必须解决全市人民吃菜难的问题。单位经过研究后决定:北上东北购买蔬菜。这一重任再一次落到了张士珍肩上。
当张士珍与队员们出发的时候,还没过正月十五。他们来到辽宁锦州时,发现了来自北京的采购队,于是决定把锦州的蔬菜留给北京,先保证首都人民的蔬菜供应。张士珍和队员们将目的地改到黑龙江,并在齐齐哈尔和哈尔滨,找到了大量的蔬菜。可是新的难题又出现了:当地人过了正月十五才干活,地里的土豆没人收,收上来的蔬菜也运不出去。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张士珍联系到了黑龙江的劳模,在劳模的帮助下,才成功将蔬菜运回天津。
1995年,60岁的张士珍从天津市蔬菜总公司工会主席的岗位上光荣退休。虽然从岗位上退休,但是她却依旧关心企业和职工发展。上世纪90年代,当时国企举步维艰,不少企业职工面临下岗。天津市蔬菜总公司也出现了经营困难,企业即将倒闭。职工们纷纷来找张士珍寻求帮助。张士珍找到当时分管相关工作的市领导,汇报了蔬菜公司和职工面临的困境,希望政府能给职工和企业支持。市里经过开会研究,答应了张士珍的请求。有关部门经过调研向张士珍提出建议:蔬菜公司曾经有运输需求,因此蔬菜公司很多职工都会开车,可以让天津市蔬菜总公司和其下属各区蔬菜公司各自成立出租车公司,但服务的性质不变,只是从柜台前走到了驾驶座。就这样,通过张士珍的努力,天津市各区蔬菜公司都拿到了营运证,各自成立了出租车公司,解决了企业倒闭后,职工下岗安置的问题。
张士珍为天津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捐献亲手编织的小礼品(资料图)
热心公益传递爱
张士珍生前,一直积极参加社会上的公益活动,她曾说:“我是一个苦孩子,是党抚育培养长大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自己做了一点工作,党和人民给予我这么多、这么高的荣誉,虽然我已退休,但我要回报组织和社会多年来给予的关心和照顾,尽心报答党和社会对我的关爱。”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北京郊区的一个村庄住着一群服刑人员的孩子,家中无人照看,张士珍用她慈母般的爱心关爱这些特殊的孩子。她不仅为这些孩子买学习用品和水果,还把她亲手编织的工艺品送给孩子。虽然她自己的身体不太好,但为了孩子,她还是克服一切困难,把毛线一针一针地织成毛衣,穿在孩子们身上。她的每一次到来都是对孩子心灵的慰藉,更是亲人般的关爱和呵护。每当孩子们围在张士珍的身边一个劲地喊着张奶奶的时候,她的脸上挂满了甜甜的笑容。每当这些孩子去看望自己的父母时,就会把张士珍关心他们的事情说给家长听。那些服刑人员都深受感动,决心痛改前非、好好改造、重新做人、报答社会。
在社区义务协助交警疏导交通,维护交通秩序;去津河扫垃圾,擦洗护栏,护航护绿,维护津河周边环境,扮靓津城;担任校外辅导员,给孩子们讲述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张士珍一生奉行“为人民服务”的准则,用她那一颗金子般的爱心温暖他人,奉献社会。
(天津工人报记者 王晓君 通讯员 何健)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