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武威

点滴记录 精彩呈现 武威精彩每一天

漫漫岁月长河中,“天津大院”见证了武威的沧桑变幻,亲历了武威的兴盛繁荣,也曾引领武威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进步,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天津大院”早已变成了老武威人最珍贵的城市记忆……

本期,“武威文艺”特别推出“长河撷珍”栏目,找寻那些离我们日渐远去的城市记忆。让我们一起来听武威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刘忠,讲述武威的“天津大院”。

武威的“天津大院”

——兼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武威商业、饮食服务业概况

刘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高中毕业参加完高考的我,被照顾上班在饮食服务公司,这是当时商业局下属八大公司之一,父亲在此上班,他英年早逝,在是年的六月份离开了人世。我还不到十六岁,为了家里有个经济来源,我又是家里孩子们中的老大,商业局领导就安排上班,为了吃住方便,就到饮食服务公司下属的大众饭店,这是全市最大的综合性饭店,在南关十字东南角,是一个业务比较繁忙的饭店,南来北往的人络绎不绝,周围又是大型工厂和单位,柴油机厂、汽修厂、农机修造厂、齿轮厂、造纸厂、武运司、电力局、公路段还有公共汽车站,312国道从南到西在饭店门前经过,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从南大街出了土城墙就是南关十字,东北角是百货商店,西北角是蔬菜商店,西南角是五金商店及五金仓库,这基本是建国初期全国各城市的商业布局模式,凸现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人民群众生活保障的建设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十年代武威南关十字

工作了一段时间,慢慢的才知道了商业服务业在那个年代的功能。“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国家的战略方针,基本上各街道的十字路口都是这样建设的,正街上人多的地方,街道的中间位置也有设立,以武威大十字为中心辅射开来:东大街有鼎亚商店,东小十字百货商店、五金商店、副食商店、影剧院、天津饭馆、泰源和副食商店、天津包子馆,以及大十字四个角的百货大楼,副食大楼、照相馆、理发馆、和平饭馆、和平饭店等等,因为东大街人口集中人流最多,商业网点格外集中一些;西大街上有人民饭店,新华书店、工艺美术社、行面馆、烈军属社,和民国时期留下的大旅社;北大街就是几个单位,邮电局、商业局、文化局、电影院、人民银行、臊子面馆、水饺馆、副食商店及仓库,日杂商场、北街浴池(全县就一个营业性的浴池),电影公司、食品公司、兴隆商场;南大街有清真饭馆、建设饭馆、和平饭店、军分区、地区医院、姚家店旅馆及一些小的百货副食店。粮站和蔬菜店基本在巷子里。这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武威商业服务业的大体分布情况,承担着那个时代全武威城乡人民的衣食住行供给的任务。这个时期人口稀少,社会生活单纯,人们的生活三点一线,骑自行车是分配指标的,每个单位只有领导可以骑公车,人们基本都是步行上班上学,自由自在、轻松自然、平等互助、学习氛围浓厚,居民生活在社会主义大院,工作在工人阶级的大家庭里,无忧无虑,就像听话的孩子,温暖在党的怀抱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十年代武威大十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十年代东大街影剧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十年代东小南十字

在平静的生活中,天津饭馆天津包子馆就尤为凸显。在这个小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天津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大城市的名字,尤其里面的工作人员一口地道的天津话(我们叫外腔人),如同到了另外一个地方,这里的饭菜品种也和别的饭馆不一样,天津包子、馄饨、阳春面、大麻花、糖盒子及各种炒菜。带着好奇,我常常到这里吃饭,因为是同一个公司,工资里面每月扣10元的伙食费,是可以在各个饭馆吃饭的,再加上父亲原来在财务股工作,各门点都很熟,我去基本都认识,就可以蹭饭了,渐渐地便和他们混熟了,也就对天津饭馆的来龙去脉知道了一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十年代武威住宅

从20世纪五十年代起,国家认识到大西北的重要性,决定通过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支援边远的大西北,来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善西北地区经济条件,促进全国均衡发展。在这个指导思想下,从教育、工业、医疗卫生、商业物资等各方面抽调技术人才,前往大西北。在这种大背景下,1966年,天津市什锦斋饭庄四十多人,还有原天津狗不理包子馆的部分师傅,在领队孙家常师傅的带领下,连同什锦斋的锅碗瓢盆一起支援甘肃武威,落户西北小城--武威县。县政府十分重视,把他们安排在东小北街海子巷的一个大四合院内,四边的厢房,夫妻每户2间,单身的安排在青年巷新建的职工宿舍,共和街等地方居住,他们便开始了远离家乡的异乡生活,在武威娶妻嫁人生子,融入到了当地市民的生活中,天津大院便成了这个城市对来自天津的人们的亲切称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十年代武威文化广场

随后县商业局把原清兰斋饭馆重新建设了四层大楼,成为武威县最大、最高档的综合性饭馆,被命名为“天津饭馆”,由天津迁来的什锦斋原班人马入住经营。高大气派的天津饭馆成为这个城市的亮点,内部宽敞明亮,设备先进,饭菜品种繁多,并保持着天津的风味特色。堂倌于广泗、韩金元精神饱满,还保持着喊堂吆喝报菜名传统,一口天津话“来啦,您几位,吃嘛哩”,“三碗米饭、中盘酱爆肉、小盘木耳肉”响彻店堂;厨师刘金山、郭振云大显身手,噼里啪啦在后堂操作,王其美师傅的馄饨皮在擀面杖上缠绕不断,薄如蝉翼;高文泰师傅做油条,在油锅里翻腾,大麻花张开了笑脸,膨胀出美丽的花瓣;张宝民师傅的卤肉香溢四方,闻到都垂涎欲滴;魏淑兰、马春云师傅的花样面点,得心应手,造型美妙,手段独特,诱人口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十年代饭菜价格

同时,天津包子馆也在东大街学习巷口处开张,在张玉泉、陈连海的带领下,严格按照天津的传统工艺制作肉馅,搅馅、拌蘑菇水、原料充足不短料,操作不偷懒,十八个褶子捏得饱满圆润,使得路人闻香留步。在全县的饮食行业独领风骚,市民享受着天津的美食,感受着海河之滨的饮食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十年代武威火车站街

到七十年代,武威饮食业的市场格局是:东街有天津饭馆及天津包子馆,地区招待所不对外(现在的凉州宾馆),西街人民饭店、行面馆,大十字有和平饭馆、清真饭馆、建设饭馆,北街有水饺馆、臊面馆,南街有大众饭店。其余分布到各街道的小十字,附近的是集体性质的饮食贸易公司和城关镇烈军属社的小饭馆,主要是以地方特色小吃为主,臊子面、面皮子、凉面、凉粉、汽水、冰棍、钢丝面等等,为国营饭馆做市场补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十年代电影院

市民偶尔的集会,很少的婚宴席,首选的就是天津饭馆,在此招待客人也是很有面子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饮食网点规模不断扩大,员工也在增加,调入了不少本地人,天津师傅也被调到其他网点,他们还是住在天津大院。后代渐渐长大,大院越来越拥挤,一些人就搬到各单位的家属院居住,但天津大院始终还是天津人在武威的小世界,是天津老乡的大会所。

来源:文章转载自“武威文艺”

本期图片由武威市摄影家协会刘忠老师提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