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都脸谱】

6个国家级戏剧类非遗项目之四

——“能文能武”罗卷戏

濮阳是“中国戏曲之乡”,也是中原地区著名的“戏窝子”,仅稀有剧种便有21个,其中国家级戏剧类非遗项目6个、省级戏剧类非遗项目14个、市级戏剧类非遗项目27个。就剧种、剧团及从业人数而言,濮阳至今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是河南原生态地方稀有剧种核心区。

保护濮阳的稀有剧种等于保护一部“中国戏剧史”。为更好地传播弘扬濮阳戏曲文化,濮阳早报公众号特地设置《龙都脸谱》专栏,为广大戏迷朋友们逐一盘点“戏窝子”濮阳那些令人惊艳的稀有剧种,让这些美轮美奂的“濮阳独唱”轮番亮相!

第四期,我们将介绍由“罗戏”“卷戏”两个中州大地的古老剧种融合而成的喇叭戏——罗卷戏,一起看看这能文能武的“大笛子罗罗”是怎样的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卷戏善演文场戏,罗戏善演武场戏,但其唱调多同是宫调式,间或有徵调式,为达到两个剧种相互补益、文武兼而有之的演出效果,两个剧种经常同台演出,往往在一个剧目中上部唱卷戏、下部唱罗戏,或是甲角唱卷戏、乙角唱罗戏,就此诞生了“能文能武”的协奏曲——罗卷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卷戏,又名大罗戏、大笛子、大笛子罗罗,是流行于豫北、鲁西南、冀南一带的古老而珍稀的曲牌剧种,民间也称其为“喇叭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元,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罗戏、卷戏不断磨炼汲取各自优点,罗卷戏也逐渐塑造了自己独特的魅力,作为古老中原戏曲的历史遗存,影响和哺育了河南不少地方剧种的形成和发展,具备“中原戏曲活化石”的艺术特性。

有着戏曲之乡之称的范县,在罗戏、卷戏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范县罗卷戏的雏形“罗子戏”,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就被赐名为“乐戏”,也有文献记载其繁盛时期“一村演剧,众村皆至”“男女杂沓,举国若狂”的演出盛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卷戏既有唐宋大曲的音律,也有元明杂剧的余韵,既有对古代中原俗曲小令的吸收,又有对南曲曲牌的纳入,形成了曲牌的多源性特征。拥有八大声腔体系、300余个唱腔曲牌、300余部剧目,唱腔粗犷豪爽、奔放高昂,以民间武术大洪拳和梅花拳为基架,其表演动作、脸谱、服饰极其夸张,极具典型北方戏曲音乐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卷戏的音乐自成风格,主要伴奏乐器有筚篥、大笛、唢呐、笙、闷子等,演武打戏时还加有3尺余长的喇叭羊角号。打击乐器有鼓板、大锣、大镲、小镲、小锣、堂鼓、大鼓、梆子等,随着音乐的发展,不断加进了弓弦乐器,如二胡、板胡、曲胡及大、小提琴等,为其他剧种所少见。凡两军厮杀等场面,所有吹奏乐器、打击乐器一齐奏鸣,大有雷电交加、金戈铁马的壮观气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卷戏的行当很有特色,生、旦、净、丑样样俱全,可以表演多种性格的人物。各表演行当从不同角度把武术、杂技、舞蹈、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吸收进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铡美案》《南阳关》《李子精临凡》《朱洪武吊孝》《龙抓熊氏女》《刘金定下南唐》《花打朝》《四圣归天》为代表的剧目。

罗卷戏的唱词还有个很独特的地方,即每一大段唱词由一迭一迭的三长一短句组成,类似中国古典诗词词牌,一直沿传至今不曾改变,且不同于其他地方戏顺口溜式的唱词,很有古老剧种昆剧和京戏的味道,但又固守着词牌似的唱法。道白还多使用当地方言土语和中州韵,唱腔旋律亦与当地民间语音节奏相接近,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已经成了承载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8年6月14日,由河南省范县、汝南县申报的“罗卷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范县罗卷戏剧团等获得“罗卷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下一期,

我们将介绍濮阳土生土长的

传统戏曲剧种——大平调

了解一下这龙都“独一份儿”的戏曲,

是如何从“板凳头”成长为

阵容庞大、行当齐全、乐调优美的

大型戏曲剧种的!

记者 刘阳

协办单位: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市非遗保护协会

来源:濮阳发布公众号

编辑:吴钰

初审:王晖

终审:郑迎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