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为光武空余恨,重整山河冀后人。今天我们将聊一位唐朝中期知名度相对较低的皇帝——唐肃宗李亨。唐肃宗李亨,有人说他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也毫不为过,但与他的伟绩相比,他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却并不相称!这一方面要怪他的父亲唐玄宗太过出名,另一方面也怪他自己。本来他有望成为像汉光武帝那样的伟大人物,可偏偏因为自己的猜忌,将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757年,安史之乱本可结束。那时安禄山的军队节节败退,唐朝九大节度使集结重兵,围攻史思明的政治中心河北邺城,正面临着一场战略大决战。只要这场战斗取胜,一切都将结束,他将成为唐光武。然而,他对手下的人毫不信任,派遣太监鱼朝恩胡乱指挥,导致大好形势瞬间瓦解。安史之乱因此延续五年,唐肃宗本人于公元761年去世,而安史之乱直到公元762年才被平定。可见,他未能亲眼目睹红旗插在敌人阵地的那一天。这使得他的伟业只能由后来者领取。毕竟大家都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我还是想为他公正一点。当初若不是他挑起了抗战的大旗,安史之乱会蔓延到何种地步,实在难以预料!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唐肃宗李亨当年的这一举动究竟有多不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玄宗的家庭伦理惨案发生在公元738年,当时唐玄宗已经上了年纪,开始疑神疑鬼,怀疑太子是否谋夺皇位。唐玄宗自己曾是政变出身,对太子的疑虑并非无的放矢。然而,他的故意纵容导致武惠妃制造冤案,诬告太子谋反。唐玄宗在这场阴谋中铸下了三个儿子的悲剧,为了维护自身权力安全,他不得不压制太子的势力。但另一方面,为了江山社稷的考虑,他也要保持太子一定的势力,以确保未来能够顺利接班。唐玄宗在夹缝中求存,对太子态度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子唐肃宗李亨成为了这一背景下的太子,但他的生存并非轻松。唐玄宗一方面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防止太子谋夺皇位,不断压制太子;另一方面,唐玄宗为了江山社稷考虑,又要给太子保持一定的势力。这使得太子一直处于被削弱的状态,形象在外人眼中逐渐软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被攻破。唐玄宗带着太子及六千军队匆匆逃离长安,关中地区民众、军队、官员人人自危,怨气四溢。太子原以为这是反客为主的好时机,然而,唐玄宗并没有在这时镇压太子,而是选择了逃往关中西部的扶风地区。这一举动既不算完全逃跑,也避免了与太子正面冲突,因为唐玄宗知道,若在这个时候对太子下手,可能会引起众怒,而他手上的军队也可能反叛。唐玄宗巧妙地运用这一策略,为太子留下了余地,使得太子继续在抗战的道路上奔驰,为唐江山的延续铺平了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子在扶风地区举起了抗战的旗帜,表面上支持唐玄宗,实际上在关中地区有了自己的势力。这让他获得了关中地区的支持,父老豪强纷纷要求皇帝留下太子,提供了财富和武装力量。唐玄宗看到这一局势,非但没有阻止,还给予了太子两千军队,并有意传位给他。然而,太子李亨拒绝了,因为这个时候登基可能被解读为逼父篡位。唐玄宗为何不镇压太子?因为当时大家反对去四川,唐玄宗选择了扶风地区,为维持自己的权威而采取了妥协方案。这样的智慧和机智,让唐玄宗既保住了自己的权力,又为太子李亨保留了一线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756年六月,潼关被攻破,唐玄宗带着太子逃离长安。然而,关中地区豪强拖家带口,四川被忽略。唐肃宗李亨利用这一思潮,举起抗战的旗帜,表面上支持唐玄宗的决策。这样的举动虽然带有夺权的因素,但也是在极其危险的情境中,对唐江山的延续起到了关键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唐玄宗手上仍有六千军队,但他已不再具备昔日的雄霸气势。太子在外人眼里形象软弱,但唐玄宗逃跑行为却成就了太子。在唐玄宗的逃亡中,关中地区父老豪强看到太子有着抗战的决心,纷纷要求留下,提供了财富和武装力量。唐玄宗看到这一局势,不仅没有阻止,还给予了太子军队,并考虑传位给他。然而,太子拒绝了这一提议,避免了在危机时刻登基可能引起的不良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玄宗最终选择逃往关中西部的扶风地区,这既不算完全逃跑,也避免了与太子正面冲突。他的巧妙策略为太子在抗战的道路上争取了时间和空间,使得太子成为唐江山的延续者。唐玄宗的智慧和机智,以及太子的坚持与努力,最终保住了大唐江山,延续了150年。

在这场狗血剧中,太子逆袭,唐江山得以延续。这一段历史故事展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权谋之下的智慧与机智。唐肃宗李亨在逆境中的抉择,展现了一位君主的智慧与果断。这段历史故事,不仅是一次政治危机的过程,更是一场智慧与勇气的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