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勾践愿意卧薪尝胆的时候,范蠡就知道他是一个底线很低的人。

注意,不是没有底线,而是底线很低。

西周建立后,周公旦以“礼法”建立了一套新的尊卑秩序,礼法的最根本目的虽然是为了巩固小邦周的统治地位,但也一样是需要以“道德”作为手段来实现统治,所以在周代时,一个君主的“道德底线”很重要,比如“君王死社稷”、“宁死不屈”这种种表现、都是底线的一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勾践这位越王,他就能“忍辱负重”。

在后世人看来,忍辱负重是好品德,事实上,这确实是一种难得的个性,可在周代时,君主的忍辱负重绝不是好品德的象征,因为在大臣们看来,一个君主如果面临了亡国危机,应该是以身殉国,而不是举手投降,甚至献上妻子成为其他君主的奴隶。

周代的立法就奠定了这一种底线,而勾践则是打破了这种底线,把底线拉得更低,这也就意味着两件事:

一、勾践未来假如能活下来,那么必将杀掉那些见证过他狼狈不堪的臣子,以此来重塑威严。

二、一个没有尊严底线的君主,也同样不会有道德底线,一旦有臣子威胁到他,那么便是悲哀的下场。

范蠡到底是何时看透勾践,我认为得从三个阶段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阶段:勾践自负失国。

在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虏前,越国其实是将吴国按在地上打的,勾践曾经在“?李之战”中击败上一任吴王阖闾,阖闾正是夫差的父亲。

?李位于现在的浙江嘉庆,而越国和吴国的核心地带都地处江南,这片富庶的土地自然会引起两个大国的互相侵略,吴王阖闾则是略逊一筹,被勾践击败后不久因重伤去世,阖闾在去世前,绝望地告诫夫差一定要“报仇雪恨”,夫差自此不敢忘却两国的仇恨。

据说夫差为了时时刻刻牢记这份血海深仇,他让自己的侍卫一看到他就大声大声:夫差,你可忘了血海深仇吗?夫差一听则是全身抖擞而后回答:丝毫不敢忘却!

就在这种高度的精神压力下,夫差迅速让吴国强大起来,在此期间,夫差不贪图美色,做事兢兢业业,重用伍子胥,反观勾践,因为他间接杀死了阖闾,便让他有些掉以轻心了,此起彼伏的形势下,吴国就渐渐有了击败越国的实力。

其实勾践的“本性”一直都不好,只不过他是君王,很多事情并不会学在史书上,可根据勾践最后的一系列操作,就不难看出来他很自负,不听他人言,甚至是看不起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国强大后,直接公开筹备力量攻打越国,勾践自然不可能不知道这事,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攻打吴国先,他认为他自己能将阖闾送走,一样能把夫差搞定。

于是勾践率先派遣精锐攻打吴国,在此之前,范蠡不断劝阻勾践,勾践一意孤行,果不其然,勾践非要客场作战,在无锡的夫椒被夫差打得大败,差点就全军覆没了,而在战败后,勾践被夫差包围在会稽,这个时候的勾践如果有骨气一点,那么就冲锋突围弥补自己的错误,即便是战死了,也起码不失国君之名声。

可勾践却怕了,为了活命,范蠡现在说的什么话他都听,于是范蠡建议他“投降”求生,听到范蠡的话,勾践二话不说答应了,其实勾践的“爽快”是让范蠡感到有些不满的,一个思考过再做决定和一个不假思索便决定的人,性格和胆识大有不同。

于是勾践便派出文种求和,为了让夫差放自己一马,勾践是什么屈辱的话都说出来了:

乃令大夫种行成於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句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句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勾践自己愿意成为夫差的“臣子”,说是臣子,但他已经做好了为奴的准备,其次,勾践还要将自己的妻子献给夫差当妾,让夫差满足欲望,以此来博自己的生机。

看到杀父仇人在自己面前卑躬屈膝,夫差满意了,于是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

第二阶段:心思缜密地卧薪尝胆。

夫差的自大,勾践的卑微,最终形成了勾践卧薪尝胆的基础。

一开始,勾践连“屈服”都是奢望,后来还是花钱使了离间计才保全了性命,而勾践向夫差投降后,有义务接受夫差随时的征召,除了勾践以外,范蠡、文种全部都成为了夫差的臣子,不久后,夫差将勾践和范蠡召入吴国,越国的国政,只能暂时由文种主持。

当越国的臣子们为勾践“送行”时,纷纷都是相顾无言,在他们看来,看着自己的君王到敌国当奴仆,这是一种耻辱,可他们不能反抗,更不能大声宣泄,他们需要留在越国继续建设国家,以后越王如果回来了,还有反攻吴国的机会。

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忍辱负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勾践含泪饮下送别的酒后,就到了吴国给夫差当马奴,而勾践这个马奴所养马的地方很特别,就在阖闾的坟墓旁边,可见夫差自始至终都没忘记勾践杀死他父亲的仇恨。

而勾践当马奴期间,夫差让范蠡也跟着一同当奴仆,之所以挑选范蠡一同入吴当人质,就是因为范蠡的能力和心计比起文种要强上许多,在夫差看来,用时间来消磨两个人的锐气和志气,是比杀了他们更残忍的事情。

可夫差没想到的是,他遇上了一个绝世狠人。

也是在这段当奴仆的时间里,范蠡和勾践日日都生活在一起,有句话叫做“知人莫如亲”,所谓“亲”,既是一起居住的亲人的,也可以是一起同住的友人,所以在这段时间里,范蠡对勾践的人品、行为有了很充分的了解,勾践是一个怎么样秉性的人,范蠡内心里也了解得七七八八了。

几年时间过去后,夫差自以为消磨了勾践的锐气,于是大方放他回越国,丝毫不顾及伍子胥的劝阻,而勾践和范蠡回国后,第一时间商讨“强国复仇”,范蠡此时的心里也有气,他也想将吴王夫差击败,不然数年的屈辱生活没法平息。

显然的,夫差所展现出来的“道德底线”太高,而勾践的道德底线则是太低,两者是周代中最典型的两种君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越国后,勾践每天都尝一口苦胆,之所以是苦胆,很大概率是他在当马奴期间,吃过类似的东西,勾践要做的,就是时刻在内心里提醒自己受过的屈辱,不能忘掉这些屈辱,这便是“卧薪尝胆”,夫差丝毫不知道,他自己亲手制造出了什么祸端。

第三阶段:灭吴之计太狠毒。

为了灭掉吴国,勾践可以说是什么办法都用上了。

首先是著名的“美人计”,他听取文种之言,在江南宝地找来了西施、郑旦两位绝世美人,目的就是让这两位女子进入夫差的视线,让夫差沉迷于美色,这种计谋说不上是卑鄙,但确实不适合勾践这种要“报仇”的情况,最起码勾践成功后,世人只会说“不择手段”。

其次就是贿赂吴国的太宰伯嚭,让伯嚭对夫差进谗言,除掉伍子胥。

这一招是关键中的关键,在勾践看来,两个夫差都比不上一个伍子胥带来的威胁,因为伍子胥对勾践可以说是“恨之入骨”,而且伍子胥的道德底线可没有夫差那么高,因此要说真正会使勾践死掉的人,不是夫差,就是伍子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掉伍子胥这一点也说明了勾践的“心胸”,一般的诸侯国君王,可能想得更多的是“招揽”伍子胥,虽然也不可能成功,但大家都会在表现上把功夫做足,勾践则是不同,他直接精准出手除掉伍子胥,由此可见勾践的内心之狠辣。

安排了对外之计,勾践便大力发展吴国,不管怎么说,勾践在治国强国一道上确实是明君,在短时间内,勾践的种种政策让越国迅速强大起来,越国也在厉兵秣马,随时进宫吴国。

机会,就在公元前482年到来了。

这一年,强大的吴国参与了“黄池会盟”,夫差带着吴国的精锐尽数北上,所以吴国内部此时空虚无比,正是被越国趁虚而入的好时机,于是勾践便毫不犹豫地入侵了吴国,这一招说不上卑鄙,但确实不太光明正大。

也是这一次出战,勾践毫不犹豫地将吴国的太子以及一众留守的士兵给杀害了,勾践丝毫没有念及夫差放过他的“恩情”,趁着吴国空虚杀掉了吴国的大量军民,当夫差知道此事后,便马不停蹄带着军队往回赶,可后来也奈何不了越国,最终只能说和。

这次突袭是吴国的莫大耻辱,夫差也开始明白伍子胥在死之前的诅咒:伍子胥在临死前请求将他的头放在吴国的城门之上,他要眼睁睁看着吴国被勾践灭掉,可如此不管夫差怎么想,都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了,他只能和勾践暂时求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夫差本以为勾践也奈何不了吴国,便就此放弃了,可谁知道,勾践就像一条“毒蛇”,随时潜伏着。

公元前478年,距离勾践上一次入侵已经过去四年了,勾践继续推动越国的发展,反观夫差,他被西施迷得失去了自我,渐渐变得昏聩,对于勾践这个当世大敌都失去了提防的心理,于是勾践再次埋伏在笠泽,发动了“笠泽之战”,这一战将吴国打得元气殆尽,夫差也从此失去了锐气。

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勾践不停地对吴国发起战争,一次又一次地削弱吴国,直到公元前473年,勾践彻底攻破吴国的都城,俘虏了夫差,当勾践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夫差面前时,夫差感慨万千,这一切可谓是时过境迁、人生无常,而勾践为了“回报”夫差当年的“不杀之恩”,也提出要流放夫差。

但夫差则表示自己年龄大了,既不能侍奉勾践,也不能接受被流放,于是便自尽了,这位曾经羞辱了勾践数年的霸主人物,最终被勾践绝杀。

勾践灭吴后,便开始了“赏赐”功臣,可也是这个时候,他的头号功臣,曾经共患难的范蠡却提出了“告老还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功成身退的范蠡,勾践不仅不允许,还说只要范蠡敢离开他,便杀了范蠡全家,但如果范蠡愿意留在他的身旁,那么他就给予范蠡数不尽的财富和荣誉,面对勾践的“威逼利诱”,范蠡依然决定离开越国,而他在走之前也提醒了文种,让文种也离去,可文种正处于权势的巅峰,对范蠡的告诫充耳不闻。

而文种对勾践完全不够了解,在不久后被勾践所杀,著名的“狡兔死,良狗烹”便是来自于这个历史,离开了越国后的范蠡不知去向,有人说范蠡改名当了商人,有人说范蠡带着西施一同离去了,但不管怎么说,范蠡的睿智救了他一命,也是因为看清了勾践,范蠡才能保全自己。

至于如何评价勾践,范蠡也许说不出太多别的话来,只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范蠡不愿意做勾践的剑下亡魂,所以他放弃了一起荣耀离去。

也是范蠡的举动,让勾践背上了“千古骂名”,只不过这个骂名,确实没说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