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部浙东运河宏伟史诗,一篇越地文化璀璨华章,一幅宁绍山水风物画图。2024年9月,绍兴市社科联主编,绍兴市鉴湖研究会承编的“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丛书10部,已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约450万字。“丛书”是浙东运河第一部以水环境、水历史、水文化为基础的百科全书。现将丛书逐一介绍,以供读者参考。
《浙东运河诗路文化》
张环宙 陈鹏儿 钟小安著
《浙东运河诗路文化》全书约45万余字。在质量上,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努力探索,取得了可喜成果。
第一,努力进行多学科研究。该课题属于自然科学结合人文科学的研究项目。涉及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的水利史、历史地理、城市学,人文学科的历史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众多领域。多学科研究,既能够拓展研究的视野,又能够加大研究的深度,有利于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同时也增加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难度。
第二,努力进行多文化研究。包括尧舜禹文化、越国文化、孝德文化、梁祝文化和诗路文化等,拓展了运河诗路文化的广度、深度和空间。
第三,努力进行多创新实践。除上述多学科研究运河诗路文化本身就是创新外,本课题还致力于以下三方面的创新实践。
一是首次提出了“运河诗路文化”这个新的学术概念。现在学界流行认可的运河与诗路关系的学术概念,只有唐诗之路或浙东唐诗之路。唐诗之路以诗人、诗歌为主体,运河(包括其他水道及陆道)为载体,是主体与载体关系,简称主载关系。而运河诗路文化,以运河文化为母文化,诗路文化为子文化,是母文化与子文化关系,简称母子关系。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中国大运河三大组成部分的隋唐运河与京杭运河,至今还没有提出“运河诗路文化”(以专题学术会议和学术专著为标志)的学术概念,所以我们浙东运河诗路文化是一个从浙东运河文化派生出来的创新概念,是一个新生婴儿,需要我们共同来关爱、呵护、帮助它茁壮成长。
二是首次进行了从越国“候人兮猗”南音之始,到当代文化旅游线形成的2500年浙东运河诗路文化历史的比较系统研究。
三是首次提出了“海上诗歌之路”的观点。海上诗路起始于唐代日本空海与侄子圆珍两代高僧,他们分别于贞元二十年(804年)、大中七年(853年)来大唐求法,与越地诗人结下深厚友谊,在越州和日本跨洋过海,留下诗作,形成海上诗路。同时留存至今的还有见证这段历史的唐代越州都督府签发的“过所”(通行证),它历经1160多年的岁月沧桑,印证着大唐王朝开放的自信和法典的威严。2023年5月,该“过所”等唐代相关文献,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程雪婷
审核:戴秀丽
总期:第8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