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当时只有北方的匈奴没有臣服。

对于千古一帝、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来说,他要的是华夏稳固,万事昌宁。

于是,他决定在秦帝国的北方修建一条国防性质的高速公路,用以提升帝国北部的交通运输和军事防御能力。

秦直道,应运而生。

他令扶苏做监工,蒙恬主持具体工程,征用30万人参加工程修建。声势之浩大,与其他五项工程(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郑国渠、灵渠、长城、阿房宫)并列为秦六大建筑壮举。

时至今日,2000余年时光已逝,这条长约800公里的秦直道依然横亘在我国西北大地,令人惊异的是,直道有的地段依然寸草不生,能够完全达到使用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堪称高速公路的“秦直道”

秦直道南起咸阳军事要地云阳林光宫(今淳化县凉武帝村),北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孟家湾村),穿越14个县,全长800余公里。

秦直道路面最宽处约60米,常规也有20米,足够马车并行通行。始建于公元前212年,第二年秦始皇驾崩时仍在修建中,史书中没有关于它修建完成的具体时间。

作为秦始皇心目中重要的军师要道,始皇帝十分重视,亲自派最亲近的大将蒙恬督造。由此可见,秦始皇当年志在匈奴,有一举歼灭匈奴的意愿。

只是天不假年,道路尚未修建完成,秦始皇便已驾崩。不过他没完成的遗愿,后世汉武帝正是通过秦直道的便捷,有效击败了匈奴,一统大汉。

关于秦直道的具体修建方式,主要采用了“堑山堙谷”的方式,这一点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堑山堙谷”就是挖山填谷的意思,尽大可能地保持了道路的平直。

从高处俯瞰,秦直道近乎一条直线,翻山越岭、过林穿沟、遇沟填平,遇河架桥,干脆利落,一路向北奔驰了八百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细节方面,秦直道为了保持路况的绝对坚硬,也采用了当时最高超的手法和技艺。

1、路基均为熟土

西北地区以黄土和沙土为主,其实本就含水量较少,但秦工匠更加苛刻。为了避免植被生根发芽破坏路基,他们将所用黄土全面升级,制作成“熟土”再进行使用。

当年,秦人在路旁支起大锅,将黄土炒熟后变成陶土才能使用。细想这一庞大的工程,无不令今人惊叹和侧目。其实这一技能点,也算最早古人的智慧亮点了。

2、夯土为基,合土多层

夯土技术在秦以前就有了,主要是对土进行加工,达到一定的密度。当时使用的夯土工具有两种,一种叫作“夯”,一种叫作“硪”。

所谓“合土”,就是反复夯实土壤,将路基打造成一方合土层。当时合土分为三层,一层原生土,一层熟土,最后还有一层经过加固的熟土层。

3、秦法负责制

还有一点,在技艺之外,秦直道的修建如同长城的修建一样,也遵循着严苛的秦法,秉承着“秦法负责制”。

即每一段都有专人负责,哪一段出了问题,相关修建者都要承担责任,甚至被砍头。

正是这上下一心,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得秦直道修好后,历经2000余年依然寸草不生,能够正常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直道”的意义和价值

秦直道,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献记载,汉武帝时期,秦直道是汉军粮草输送和军事战略的重要主线。正是有了秦直道,使得原本需要3天3夜的行程,瞬间就可抵达匈奴腹地。

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走的是秦直道;东汉末年,蔡文姬从南匈奴回到汉朝,当年走的也是秦直道。

唐太宗时期,唐军攻打突厥,多次也利用了秦直道的便捷。

除了军事战略和交通便捷外,后来秦直道两边商贾云集,商业交流频繁,成为一条内地与塞外重要的贸易往来重要通道。

千百年来,茶商、瓷器商、丝绸商等各种商人活跃、奔波在这条道路上,繁衍出了璀璨的商业文明。直到清朝中后期,繁华了2000年的秦直道才逐步荒废。

如今,秦直道已不是主要的交通要道,但其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使命,我们不能忘怀。

还有一点,目前秦直道使用率低,很多地方已经生长了灌木,但在路基的中央,几乎没有大型的树木。这一点,也得益于当年修筑时的匠心与精工。

读者们,关于“历史上的秦直道”,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