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昔日神秘莫测、守卫森严的原子城经历多轮修缮焕发新生

“在纪念馆游览,就像体验了一场时间旅行。那些出现在书本上的人物,仿佛穿越时空走到我的面前,将原子城的奋斗故事娓娓道来。”

科研人员在原子城汲取的精神力量,正在不断转化为扎实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际成效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宁 吕雪莉 李琳海

青海湖北岸的金银滩,风景如画,每逢盛夏便盛开金露梅和银露梅,令人心驰神往。

这里,曾因王洛宾那首风靡海内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名扬天下。

这里,也被称为“中国原子城”,60多年前成为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孕育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并因此在地图上“消失”30多年。

如今,昔日神秘莫测、守卫森严的原子城经历多轮修缮焕发新生,形成包括国营二二一厂旧址各分厂、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在内的“两弹一星”精神传承基地,成为四海宾客向往的红色旅游胜地。

  铸剑为犁再现人间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20世纪30年代,音乐家王洛宾创作的这首情歌,以悠扬旋律和柔美歌词让金银滩第一次走进大众视野。1957年,导演凌子风执导的电影《金银滩》上映,银幕上的湖畔草原广袤无垠、牛羊成群,此后金银滩为人所熟知。

1958年,中国核武器研制工程正式启动。地处西北的金银滩草原进入选址人员视野:这里四面环山、地广人稀,能够满足与外界隔离的保密需要;此地唯一通往外界的公路距省会西宁只有100多公里,物资补充方便。经多方研究,金银滩被确定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被称为国营二二一厂。

从此,金银滩原子城和这里的人与事,同国家和平安宁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为了国家事业,世居金银滩草原的1279户、6700余名牧民,赶着15万头牲畜离开世代生息的草原故土远迁他乡,留下大批牛羊支援基地建设。

为了基地建设,数万名青年响应国家号召,自五湖四海奔赴而来,从“3顶帐篷”起家,忍受高寒天气、克服恶劣环境,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自主设计和建设集科研、生产、生活于一体的核武器研制基地。

为了挺起脊梁,王淦昌、郭永怀、彭桓武、邓稼先等一批科学家隐姓埋名,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用手摇计算机和算盘拿出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完成了原子弹的爆轰试验。在一大批革命先辈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一声龙吟震烁寰宇,中国人在全世界面前挺起了脊梁。此后,科研人员再接再厉,我国第一颗氢弹于1967年爆炸成功。

“中国人自主研制原子弹,并非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和平。”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接待中心主任王致玲说。1987年6月,为适应国际环境变化,表明我国政府全面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维护世界和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撤销国营二二一厂的决定。1995年5月15日,基地通过环境整治,达到国家有关环保法规的要求并通过国家验收,宣布全面退役,在全世界开创了核武器研制基地铸剑为犁的先例。

完整移交给青海地方政府后,原子城更名西海镇,成为海北州州府所在地。2001年,国营二二一厂旧址被纳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并于2005年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时隔30多年,这片位于蓝色青海湖和绿色祁连山之间的红色沃土,再次在地图上拥有了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客在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内参观(资料照片) 张龙摄/本刊

  身临其境感受先辈过往

金银滩草原的故事仍在继续。

近日,记者在国营二二一厂旧址看到,昔日见证“挺起共和国脊梁”的厂房旧址,经过修复和改造已成为集中展示“两弹一星”精神的现代化游览场馆:曾负责铀部件加工的一分厂,展览着我国的原子弹、氢弹模型;曾运送原子弹的上星站,正打造“零次列车”项目,游客可使用虚拟现实设备参观各分厂……

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教研部部长周广静表示,国营二二一厂旧址本身就是一个博物馆聚落,蕴藏着“两弹一星”精神力量。

今年以来,形式新颖的党课多次在一分厂102车间上演:在印有“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等标语的车间墙壁下方,几块透明超薄的LED“冰屏”引人注目。在声光电配合下,参与核武器研制的工作人员身影依次出现,讲述着当年的创业故事,将观众带回那段克服重重阻碍、挺起民族脊梁的峥嵘岁月。

海北州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利用办公室主任李兴平介绍,游客可通过实景还原、观看冰屏话剧等形式,身临其境体验老一辈科研人员研制“两弹一星”的艰辛,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2020年以来,中央及青海各级财政投入9亿余元,同步推动国营二二一厂旧址修复保护和开发利用。国营二二一厂旧址立足属地海北州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打造31处红色研学现场教学点,18个厂区、2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已有8个厂区、12个文物点得到活化利用。“神秘原子城·大国铸剑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今年国庆假期,位于西海镇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经多次改造拓展,目前展出面积达6015平方米,陈列着“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写给女儿的家书,用于拍摄爆轰试验画面提取数据的高速转镜摄像机,以及国营二二一厂职工工作证等794件珍贵革命文物。

在被命名为“勇攀高峰”的第三展厅里,摆放着一台球面机床。球面机床一尘不染,摇把上的镀镍依旧闪亮,平整的床面上见不到一块锈迹。“这台机床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捐赠,经过六十多年岁月洗礼依旧崭新如初,足可见当时技术人员对它的爱惜。”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馆长马清芳介绍。

在展厅一比一还原的科研人员办公室前,来自广东珠海的游客刘子昂久久伫立,陷入沉思。

“在纪念馆游览,就像体验了一场时间旅行。那些出现在书本上的人物,仿佛穿越时空走到我的面前,将原子城的奋斗故事娓娓道来。”利用假期带家人到青海自驾游的刘子昂,得知海北州有个原子城,便增加了一站行程。“时至今日,前辈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伟大精神仍焕发光彩,激励我在未来工作中克服困难。”他说。

  “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

“发展什么样的科技?”“如何发展科技?”——在自主创新实践中,一代代科研人员不断求索时代之问、强国之问。答案,早已悄然书写在金银滩原子城这片热土。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24个字高度概括的“两弹一星”精神,是科研前辈们用心血和努力交出的优异答卷,已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伟大的精神,需要不断挖掘和传承。把‘两弹一星’精神挖掘好、传承好,是我们崇高而艰巨的任务。”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毛玉金说。

作为全国72家党性教育基地之一,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自2020年揭牌成立以来,已面向全国举办培训班745期,培训学员14.4万余人次,办学规模、影响力持续扩大。

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副院长李恒介绍,学院立足“两弹一星”精神起源地的实际,通过开展“微党课”、实地走访参观国营二二一厂旧址等方式,让党员干部在现场授课过程中接受精神洗礼。

山东援青干部管理组副领队李凯介绍,山东对口援青已有14年,输送各类干部人才近3000人,每位新来干部都要第一时间来到国营二二一厂旧址接受教育,大家深受触动。

岁月长河,红色血脉不断流淌;时代变迁,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500多位全国高层次人才来到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接受培训。其中,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华龙一号总设计师、北斗三号总设计师都曾入院学习。不少学员表示,这里就是他们的精神殿堂,只有到了现场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导师的导师”当年是如何忍受刺骨寒冷,住在地窝子、用算盘珠子打出“两弹一星”,体会其中的种种艰辛。

“先辈们的经历启发我们深入思考:一个人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曾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到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学习后深有感触地说。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詹祥江,在青海省玛多县建立野外生态学研究基地,在黄河源头开展鸟类野外调查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潘彤,带领团队聚焦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以柴达木盆地盐类矿产理论创新和找矿预测为抓手,开展深层含钾卤水勘查评价、试验及标准制定,努力以“增储保供”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科研人员在原子城汲取的精神力量,正在不断转化为扎实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际成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花开原子城。正如一甲子前罗布泊上空的那轮红日,“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