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按期实现全面禁捕,其中有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还有渔业湿地,都是保护水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繁殖地的重点区域。
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曾经极为丰富,被誉为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和经济鱼类的原种基地。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旗舰物种——扬子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长江流域历史记录有分布的鱼类多达443种,占我国淡水鱼类总数的48%。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59种淡水养殖品种有26种在长江中有自然分布,长江水系中许多养殖品种的种质也是我国所有水系中最优的。
近半个世纪以来,长江流域为我国经济腾飞提供了重要的支柱作用,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围湖造田、酷渔滥捕、水污染、水土流失,渔政管理制度不完善和流域管理体制制约等诸多因素,导致长江渔业资源急剧减少。
在历史最高峰时,长江的捕捞量曾占到当时全国淡水捕捞总产量的60%。目前全国每年水产品总量为6450多万吨,而长江不到10万吨,仅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0.15%。
▲长江上游·大渡河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之一,大渡河的源区大部分位于青藏高原范围内,拥有众多水草丰美的高原湿地(上图)。长江下游·上海市崇明区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下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中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鱼类物种达92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物种近300种。经济鱼类资源量接近枯竭,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四大家鱼”鱼苗发生量下降了90%以上……
判断江河湖泊生态系统是否健康有两大标准:一看水、二看鱼。尤其是中华鲟、白鲟等洄游鱼类在维持和指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保证和衡量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志性旗舰物种。这些顶级物种的濒危,足以证明长江流域需系统性保护和全流域保护,要上中下游一起来保护。
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已如期实现全面禁捕,长江干流、大型通江湖泊和重要支流(即“一江两湖七河”)等重点水域实行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在长江流域的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内,生活着众多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例如中华鲟、长江江豚(1)、水獭(2,摄影:朱晖)等,以及一些陆生野生生物旗舰物种,如灰鹤(3)、黑脸琵鹭(4)等。这些旗舰物种同时也是“伞护物种”,保护好它们同时可以庇护其它同域分布的生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332个保护区之中,有自然保护区54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78个,保护对象共计212种,其中鱼类141种、鸟类19种、两栖动物13种、软体动物11种、水生植物11种、爬行动物9种、哺乳动物5种、甲壳类3种,涉及47种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和5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水生生物保护区是指为保护水生动植物物种,特别是具有科学、经济和文化价值的珍稀濒危物种、重要经济物种及其自然栖息繁衍生境,依据相关法律划出一定面积的陆域和水域,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目前,水生生物保护区主要有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渔业湿地三大类别。
根据长江的水文特征,结合我国的地理区划,长江被划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目前这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区域。
▲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地理分布示意图。
绘图:木易
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保护区数量上以支流型保护区最多,数量为203个,湖泊型的水生生物保护区数量为104个,干流型的水生生物保护区数量为25个。支流型保护区是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的主要类型。
从空间分布上来看,这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分布在中国的13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湖北省的保护区数量占中游保护区数量的49.31%,这与湖北省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长江干流横贯湖北,湖北占有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大部流域,省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湖北省有半数以上的水生生物保护区为湖泊型保护区。
▲长江中游·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麋鹿群(下图),长江中游的众多湖泊湿地历史上曾经生活着大量麋鹿,后来都陆续灭绝。此处的麋鹿(上图)为后来重新引入保护。此保护区是我国首个长江豚类迁地保护区,除了麋鹿之外,还生活着众多长江江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物种保护的角度来看,这些水生生物保护区主要保护鱼类共计141种,占长江流域鱼类总数的38.12%,隶属于22科。以鲤科鱼类为主,共有82种,鳅科、鲿科、鮨科和鮡科鱼类均大于6种。白鱀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鯮等长江旗舰物种均在保护名录中,水生生物保护区的设立,为这些旗舰种的生存提供了基础保障,也为我国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渔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环境保护来看,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不单单保护了水生生物,有些保护区还专门将鱼类的产卵场列为主要保护对象,例如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场省级自然保护区、梁子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咸宁市西凉湖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等。
长江中有很多鱼类均为洄游型鱼类,中华鲟、刀鲚等均在长江中产卵,在海洋中生长;青鱼、草鱼、鲢、鳙等需在长江中产卵,在湖泊中育肥生长;长江鲟、圆口铜鱼等洄游型鱼类的育肥场和产卵场相距甚远,所以它们的产卵场是整个生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下游入海口属于咸淡水交汇地带,多发育滩涂湿地,其中聚集了丰富的生命体:以各种螃蟹(图1)为代表的节肢动物、以中华鲟、弹涂鱼(图2)为代表的鱼类、以蛤和螺等为代表的贝类、以鸻鹬类(图3)为代表的鸟类等都栖息于此,构成一个鲜活有趣的完整生态系统。这些湿地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候鸟迁徙途经地(图4)。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共计保护河流、湖泊、沼泽和山林20114.94公顷,占长江流域面积的27.93%,将保护区范围内的水域生态环境很好地保护了起来。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的推出,保护长江上升到法律层面,为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保护了水生生物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一只鹗同时抓到了两只鱼,大获丰收。很多陆地上的野生生物都会捕食鱼、蛙等水生生物。所以保护水生生物,同时会让处于同一生态系统里的其它物种受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邮发代号38-383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左凌仁 王芳丽
美编:马靓蝶
校对:段海英
审核:任 红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24年第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