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通共享上,重庆走在全国前列。11月5日国家卫健委在重庆市召开的“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潘建波介绍,重庆以数改推动医改,推出“医检互认”应用,建成互认共享平台,实现跨层级、跨机构医检互认,减少重复检查检验,实现“一次检查、终身查询,一地检查、全市互认”。
影像检查互认的作用更加突出。整体来说,影像检查没有检验化验时效性那么强,却通常更贵,经常花费几百上千元。而重庆全市统一的数字医学影像云平台,从联通200多家医疗机构,到去年底基本实现包括乡镇和社区在内的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仅用时3个月。
重庆如何3个月就实现数据的打通?对于“不能认、不愿认、不敢认”三大难题,重庆交出的答卷是什么样的?
不同医院同类影像检查
医生可“一键查看”
11月5日,在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主任吴海军在接诊一名患者时,在电脑上打开电子健康档案后,患者的健康基础信息、历史处方、诊疗记录等为吴海军提供了全面的参考。
这名患者在手机上同意医生查看其既往检查检验结果的申请后,吴海军还在云端查看了患者近期在另一家医院做的头颈CT检查的高清无损原始结果。
在吴海军试图给患者开胸部DR正侧位摄片时,系统弹出提示:“患者近期做过同类检查。”原来,如果3个月内患者做过类似检查,系统会自动提醒,他必须选择互认或者不互认,不互认要选择原因。
▲系统提醒吴海军患者做过类似检查
在一旁陪母亲来就诊的张永翔主动和红星新闻谈起影像检查互认的好处:“再也不用拿着胶片往医院跑了,也不用重复检查了,确实是省了钱”。
已节约医疗费用1.57亿元
重庆率先实现跨省互认
从2023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要求全面推动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2025年底,全国所有的二级公立医院要实现检查检验结果跨机构调阅。
重庆是这一行动的首批省级“影像云”试点省份。重庆市数字医学影像云中心负责人冯禾介绍,影像云中心建设采用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模式,2019年12月正式启动。到2022年,试点包括16家重庆卫健委委属医院和5个区县,共200多家医疗机构。
今年3月初,“医检互认”全面上线。据悉,数字医学影像云平台截至目前联通重庆全市1233家医疗机构,其中二级以上医院近20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0多家。
系统数据显示,今年推行以来,截至10月底,影像检查跨医疗机构互认量达到69.7万人次,直接为患者和医保节约医疗费用1.57亿元——这还不包括节约的胶片费用。冯禾推算,全面稳定运行后,每年节约的费用大概是2亿元。
重庆市卫健委体改处副处长石任重向红星新闻表示,从目前的反馈和互认率数据来看,政策达到预期,医生们“能认”“愿认”“敢认”。
上个月,重庆对口支援的西藏昌都市人民医院与重庆实现了数字化医检互认,率先实现跨省域医检结果数据互联互通。川渝两地的医检互认也在持续推进。
下一步,石任重希望互认横向向重庆周边的西部其他地区辐射,纵向让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也可以调阅数据;同时,希望把重庆的整体模式输出推广。
10年前做的CT片子
个人手机一键可查
“影像云”不仅方便医生端查看过往检查资料,居民个人也可以在手机上快捷查看。
11月5日,在重庆另一个社区,居民张先生在微信小程序打开了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10年前他做的CT片子都能一张张查看。
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本人提供实时授权查询服务也是“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的目标之一。重庆是全国首个实现“一人一档”的省级区域。
这样高的终端传输速度,这样庞大的数据库,其成本不低。石任重说,居民端不收费,在医疗机构端,则将医学影像备份服务的费用转为提供整体数字医学影像服务的费用。
冯禾也提到,为了建立自我造血功能,保障服务可持续,还将积极探索挖掘医学影像数据资产价值,加快数据要素各方面赋能,开发行业数据产品。
不过,石任重表示,这些数据的所有权属于重庆市卫健委,收益将被指定用于减轻医疗机构费用负担。
▲2024年5月17日,重庆新桥医院 图据视觉中国
90%数字影像不再打印胶片
省了排队取片时间
实现这项改革最难的突破点在哪里?石任重说,接口改造还算容易,最难的是“三医”政策协同,尤其是价格调整支持政策。正是在调整后,“医检互认”才得以全面上线。
这项“省钱”的改革得到医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为支持互认,今年2月,重庆市医疗保障局印发通知,完善影像检查项目数字胶片和实体胶片的价格政策,将数字影像存储和获取纳入影像检查类项目的内涵,CT、MRI、核医学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患者放弃打印实体胶片的,减收15元;医疗机构不能提供“数字影像存储和获取”服务的,减收20元。
这为数字服务相应的价格提供依据,且是一种增量改革。“相当于这项服务没有增加患者任何额外支出,加量还减价。”冯禾说。
冯禾介绍,目前在很多医院,CT和核磁大家已经默认不再打印胶片了,患者数字影像服务使用率超90%。有了数字医学影像,患者省了胶片费,省了排队取片时间,少了跑动次数,再也不用提着一大袋的胶片。
石任重指出,传统实体胶片承载的影像信息并不全,例如一个CT一般有400多张片子,胶片只打四五十张,只有10%左右的信息,其实过去很多医生是不敢认的。数字存储则是全量无损的,更好地给临床提供了服务支撑。
如何破解“不愿认”难题
设定合理互认率考核
如何破解“不能认、不敢认、不愿认”三大难题?
标准化和数字化对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往往是不小的挑战,做到“能认”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改造和打通为什么这么快?石任重向红星新闻解释称,这是因为标准建立得好,在此前两三年的试点中,影像云中心组织专家推出了质控、技术、管理的20余份标准规范,“很厚一本,一两百页”。
对于“敢认”至关重要的质控体系上,冯禾介绍,利用大数据,影像云中心研发了14个检查检验项目的人工智能的自动质控模型,摆脱依赖传统的专家线下手工抽检的质控模式,实现全量、自动、线上的质量检查,同时还保留了专家抽检。冯禾说,依托省级影像云平台对检查数据开展实时自动质量控制评价,这是全国首创。
“模糊的片子根本上不了云,更到不了其他医生手里。”石任重说。
同时,互认的是影像,不是诊断、报告。石任重介绍,医生对结论有疑问的,可以一键提交给自己医院内部重新出报告,按国家明确的政策,可以加收院内会诊费。
除了医联体内部互认和下级医疗机构认上级医疗机构结果,也鼓励“上级认下级”,真正做到“互认”,化龙桥拍的DR片子,重大附一院也认。
破解“不愿认”,则要从利益与激励下手。
医检互认涉及多方的利益调整。首当其冲的就是胶片商,据石任重说,2022年一年全市胶片采购额超6亿元。
检查少了之后,重庆保证医院“不吃亏”。石任重解释,首先,因为改革,医院运行效率提高了。其次,市里对医院有两个保证:节约下来的医保资金,会用于统筹提高其他体现技术劳动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配合正在进行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如有个别医院因改革造成收入较大下降,由财政“发点球”补助一定比例,因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六项投入保证就包括政策性亏损补贴,今年完成清算后将有首批补贴下达。
在医保基金支付上,还有两个因素免除了医院的顾虑。按照国家政策,当年不因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调减区域总额预算和单个医疗机构预算总额。
在重庆许多大医院,与医检互认几乎是同时推进的DRG(一种“一口价”打包付费方式)改革也为互认改革减去不少阻力。实行DRG后,医疗服务项目由“创收”变为“成本”,医院没有了“大检查”的动力,也想“省钱”,所以积极拥抱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另一方面,互认率纳入了医生绩效考核,应该互认不互认的,医院会提醒乃至惩罚,政府也会督导、通报。互认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很多情况下,例如病情变化,医生需要做新的检查。石任重表示,政策并不干扰医生的诊疗权利。因此,这条考核的线大概是30%。“医疗质量安全是第一位的,不能互认的坚决不互认。”
数字化一直是医改的重要抓手。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在我国推行多年,但此前的线下互认,不好监测和管理,难以全面推开。
石任重对此表示,重庆的经验是,实现互认需要自上而下,统筹谋划,打破信息孤岛,建立统一的规范、标准、规则。
红星新闻记者胡伊文重庆报道
编辑郭宇 责编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