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从郑州集体骑行到开封的大学生们,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看到在一起骑行的那些年轻人,我也仿佛年轻了一回,穿越到了20年前,那些傻气但充满锐气的年代。

毕业后几年,开始流行一句话:再牛逼的当下,也比不上曾经一起傻逼的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时候,人唯有置身事外,才能真正理解自己。身处青春当中的时候,感觉不到青春的意义,只觉得迷茫、冲动却又浑身充满莫名其妙的力量。

毕业那年,大四的学生们开始做一些疯狂的事:将大量的磁带拆开,用无数根磁条挂满了整座宿舍楼的天井;往宿舍楼下扔暖瓶,一晚上“砰”、“砰”响个不停,宛如一长串激昂的毕业礼炮,地上厚厚一层暖瓶的碎片……

保卫处领导在楼下大喊:“谁还在扔?给我小心点!”

“砰!”一个暖瓶掉下来,作为回应。

年轻不需要那么多理由,他们做一点漫无目的的、无用的事,适当打破打破规矩,社会最好能多加一些包容。一个社会除了规矩之外,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活力。如果无时无刻只强调规矩,还有什么意思?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里面的这句话,永远能让人热泪盈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凯鲁亚克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之代表人物。他们这一代,是二战后的一代,他们无拘无束、进行各种精神探索,对美国和东方宗教(如印度宗教)进行体验。

他们十分反叛、对规定好的价值观嗤之以鼻。他们也反对物质主义、关心人类的精神追求。

《在路上》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萨尔与迪安、玛丽露等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便车或开车,多次横穿美国,到达墨西哥。一路上他们狂欢饮酒,探讨东方禅宗,夜宿村落,与女人调情。他们从纽约游荡到旧金山,最后分散。

主人公迪安离经叛道,小说的反叛主题在他身上也体现得最为充分。因此,集反权威、反传统、平民化和神秘主义于一身的迪安,无疑是“垮掉一代”精神的最好象征。

与迪安相比,叙述者萨尔显然没有那么彻底的与旧世界决裂的勇气和行动,他处于“旧情感”与“新情感”的矛盾中。一方面,他追随迪安一伙人,种种放荡不羁的行为都少不了他的参与,在他身上可以看出反叛传统道德和中产阶级习俗观念的精神。但另一方面,在这个人物身上,还可以看到他不止一次对传统道德和习俗的眷恋,以至最终妥协和回归。

但无论何种价值观,都在“在路上”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的追寻和对精神价值的确认。“垮掉的一代”因此而完成了他们的成年礼,在走向无聊而规范的成年人世界之前,他们释放了无与伦比的精神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垮掉的一代”真的垮掉了吗?并没有。他们后来走上各自的职业道路、家庭生活,成为美国新一代的社会中流砥柱。年轻的恣意妄为不代表不靠谱,那只是一种“释放——回归”的人生必经历程罢了。

但是,如果没有经历过,对个人来说既是一种残缺,对社会来说,也是压抑的源泉和创新不足的根源。

事实上,乔布斯在创立苹果之前,就去过印度灵修,创立脸书的扎克伯格也有过类似经历。很多西方人都有过大学毕业前后的“瞎折腾”经历。

1974年,乔布斯开始了在印度的旅行,在那里呆了7个月。一位“巴巴”(圣人)单独带到山顶的小井,把他的头浸在水里,突然为他剃头......

乔布斯曾说:

“在印度的村子里,人从未学习过理性思维。他们学习的是其他东西,在某些方面与理性思维同样有价值,那就是直观和经验智慧的力量。在印度村庄待了7个月后再回到美国,我看到了西方世界的疯狂以及理性思维的局限。”

这段经历,塑造了乔布斯,也塑造了我们现代的世界。在这种直观的智慧下,乔布斯褪去了商业社会所带来的浮躁与繁杂,回归了极简主义。“咬过一口的苹果”,这个极度简约的形象,改变了我们的整个星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社会有一个现象,就是人的职业寿命极长,即便老了,很多人依然对事业充满热爱和激情。

从主持人拉里·金到奥普拉,都是干一行干到很老。投资大师芒格也是一直到90多岁还在进行工作。欧美人对工作的激情,一般来得会比较晚,很多人到30来岁还在“游荡”,但很快他们就会在各行各业发光。

我见过很多人,60多岁了还在不断地跳槽和寻找的新的职业可能性,如果离婚了还在寻找新的爱情……

为什么欧美人对生命的热爱总是更明显一点?一些人说,还不是因为富有和福利好,其实还真不完全是。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在年轻时并没有被严格的秩序压榨所透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秩序的规训。早早地学会坐端不动,早早地开始以严格地要求和任务学习知识。其后又是二十年严苛的应试教育,现在这种严苛性已经到了一种几乎变态的程度。

在这种环境下,人早就被榨干了。人的烂漫天性和自由精神像早衰的花朵一样凋零。所以很多人上大学就已经极度厌学,彻底躺平。

这种透支,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种快速的消耗。很多人40多岁就工作不动了,或者30多岁就失去了生命的激情。

这次的年轻人骑行,虽然表面上是又一次的“美食营销”、“文旅局”营销,导致秩序失控,从而引发管理者的焦虑和管制,但本质上,就是年轻人天性中的宣泄本能。

据说,很多大学这两天都开始严格查寝,管理者也采取了封路之类的措施。学生引发的秩序混乱当然也是问题,比如占用道路和公共资源、乱扔自行车,等等。但我还是想说,宽容一点吧,允许年轻人做一点点无用的、出格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社会,如果只剩下了“有用”的事,而对无用的事严加限制,甚至搞一刀切式的禁止,那么这个社会的活力何在?

之前有人说,中国大学正在批量制造废物,很多人借此批评大学生。然而,该反思的不是教育和管理本身吗?是谁在扼杀年轻人应有的汪洋恣肆、天真烂漫?

还有的人说,这次骑行事件,大学生们乱扔自行车的行为特别没素质、没公德心。

那我也要反问了:在我们如此高强度的严苛教育之下,为什么受教育者到了20多岁依然没有学会最基本的公德心?只会应试和逃避的他们,有被教过公德心的重要性吗?

该反思的是教育体系,而不是大学生自己。当然,在此还是提醒下他们:自由固然美好,但要注意减少对他人的干扰。

给社会留下所剩不多的一些活力吧。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巨大、前景迷茫、价值观消极,他们需要一些“无用的事”,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就像美国当年那些年轻人一样,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完成这个特殊的“成年礼”。

如果给他们一些空间,他们当中可能也会诞生乔布斯;如果只是一刀切,再多的乔布斯也会泯然众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