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一旦走到尽头,哪里还有王公贵族与平民百姓之分,不过都是一抔黄土而已。即使是生前万人仰慕的帝王,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也就意味着身体机能的丧失和细菌的侵袭,一旦处理不当,也会“遗臭万年”。

不过作为老百姓,一旦完成丧礼盖棺定论,也就预示着本人在这个世界上彻底画上了句号。但作为帝王,即使生命结束,他们依然要成为地下的王,保持尸身的完整就成了重中之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皇帝死后为何很久才下葬?

我们都知道,皇帝从继位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营造自己的陵墓,皇帝不死基本工期不能结束,一座陵墓的奢华程度与他在位的时间密不可分。像秦始皇的陵墓修建了整整39年,汉武帝的茂陵整整修建了54年,他们的陵寝也成为了历代盗墓者的首选,除了帝王本身的知名度外,与他们陵墓的规模以及地下宝藏也分不开关系。

皇帝不像普通人,停尸三日之后就能下葬,作为最高统治者,他们要挑选良辰吉日,确保龙脉之处能给后人带来荫庇。加上陵墓工程的收尾以及陪葬品的选择,包括对尸体的处理,这一来二去,入葬的战线就远远的被拉长。

以封建王朝最后的皇家葬礼为例,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驾崩于中南海瀛台,仅隔了一天,慈禧太后也走完了自己令人争议的一生,可他们的葬礼却迟迟没有办理,一直拖到了第二年的1909年。

光绪皇帝是因为生前没有建造陵墓,死后才匆匆选址,1909年,光绪的崇陵才开始动工,直到1912年完工,工期很短,陪葬品了了,而动工开始光绪就草草下葬,实在是帝王之中最憋屈的一位。

慈禧虽不是帝王却胜似帝王,她的葬礼一直拖到了1909年的下半年,距离慈禧去世已过了将近一年,除了因为光绪的葬礼而推后,更重要的是慈禧陪葬品之多以及对尸体的处理达到了极致,毕竟老佛爷生前是个“体面人”,到了阴间也要唯我独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葬之前如何防腐?

尸体在高温之下,不出三日必定会臭气熏天,这也是考研入殓师本领的时候。中国古人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早在周朝之时,古人就已经初步掌握了对尸体的处理,以避免腐烂。

首先是对尸体进行清洗,从上到下,里里外外全部擦拭干净,然后用特殊的香料涂在身上,以此来遮蔽尸体发出的臭味。

其次,为了尸体千年不腐,还会将尸体再次浸没到水银之中,以此杀死尸体上的细菌。尸体全部处理好之后,就会给尸体穿上特制的“防腐制服”,例如汉代的金缕玉衣,口中含着夜明珠,然后将尸体放入棺椁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帝王的棺材基本都是用上好的金丝楠木制成,经过工匠的精心打造,可以说是密不透风。把棺材的一周摆上冰块,再在棺材之上撒上生石灰。经过这样的处理,不但能防止尸体腐烂,而且连臭味都闻不见。

例如历代盗墓所载那样,西汉末年,赤眉军攻入长安盗掘帝陵,发现吕后死后两百多年依然栩栩如生,甚至有兵士做出了猥琐之事,可见古人对尸体的处理的成熟度。

不是办法的办法

以上所说的都是寿终正寝的办法,如果皇帝死于意外或死于途中,那又该如何防腐?

这一点也难不倒古人。千古一帝秦始皇病逝于巡游的途中沙丘,赵高等人矫诏拥立幼子胡亥,为了封锁秦始皇病逝的消息,赵高想了一个特殊的办法。

他把几车臭鱼安排在秦始皇座驾的周围,臭鱼的臭味完全掩盖住了尸体腐烂的味道,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察觉到始皇帝已经去世,所到之处,百官跪迎,上奏政事,一切如故。等到到了咸阳,赵高和李斯才宣布了死讯,拥立胡亥登基。

还有一个皇帝更悲催,他就是辽国第二代皇帝耶律德光,也就是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的“父亲”。石敬瑭死后,他的继任者认为“儿皇帝”的名声太过于难听,于是就提出称“侄皇帝”,耶律德光一听大怒,于是亲自率兵讨打中原。

可惜被太原的刘知远从背后反戈一击,无奈之下,耶律德光只好率兵返回草原,一路上又急又气,在杀胡林口吐鲜血,气绝身亡。

可他的母亲述律太后一定要见儿子最后一面,派使者传令:“无论如何,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当时正值六月酷暑,别说见人,等到了地方,估计尸骨都腐烂的看不出模样了。

正当百官束手无策的时候,一名橱子献了一计,因为自己经常做牛羊肉的风干和腊肉工作,因此大胆建议把皇帝做成“腊肉”。就这样,辽国的太宗被掏去了五脏六腑,直接腌制成了“腊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但避免了尸体的腐烂,也避免了尸体散发的恶臭,更成全了母子见最后一面的夙愿,只不过一代帝王被活生生的做成了腊肉,未免让人感到惊讶与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