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尚是少年身,归来已是英雄躯。在苏鲁两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志愿者的不懈努力下,10月31日,句容籍烈士孔庆龙(墓碑名孔庆范)的侄女孔繁英和侄孙女孔祥月带着几代人的魂牵梦绕,到山东省蓬莱革命烈士陵园,和亲人跨越时空“相聚”。
解放长山岛战役是山东省内最后一次对敌作战,也是人民解放军在人民群众有力支援下进行的“首次渡海登陆作战”,创造了一个“陆军打海军,帆船打军舰”的经典战例。20岁出头的句容籍烈士孔庆龙在此次战役中英勇牺牲。
一字之差,“团圆”晚了76年
“看到了,看到了!”祭扫当天,70多岁的孔繁英蹲在墓前,和弟弟孔繁荣、妹妹孔繁红进行微信视频连线。因一字之差,这份“团圆”足足晚了76年。
视频那头,孔繁荣紧紧盯着视频画面,看着一方小小墓碑不禁老泪纵横。视频这头,孔繁英一手举着手机,另一手摸着碑上“孔庆范”三个字轻轻描着,在“范”字前,红了眼眶的她停住了描写的手,几秒后,在碑上写下了“龙”字。
“小时候,经常有部队来人看望爷爷奶奶。听长辈提起,我有个英雄叔叔牺牲在战场。”孔繁英回忆道,爷爷是教书的,6个子女(2儿4女)中,只有这位小叔叔读书最好,也最受爷爷期待,不到20岁就参军入伍,誓言保家卫国。
孔繁英从长辈讲述中得知,她叔叔在解放前,途中回过家,告诉父母很快就能回家团聚,谁曾想成了最后一面。
“那个年代交通、通信不发达,家里也没放弃寻找。”孔繁英说,每到清明等节日,奶奶总带着纸钱到路口,边烧边喊着“儿,回来”,常念叨,要将我过继给叔叔做女儿,还把寻找的任务落到我这代人肩上。此次能来祭扫,也是了结了三代人的心愿。
两地接力,携手印证关键信息
一名是安葬在山东蓬莱的烈士,籍贯等信息不详,另一名是句容籍烈士。如何确认两者为一人,让“不详”信息得以“明确”,这背后离不开苏鲁两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志愿者的接力。
山东志愿者刘艳玲作为“我为烈士来寻亲”公益项目的成员,在她发布的美篇中,就有为孔庆范烈士寻亲的推文。战争年代,烈士留下的零散线索让个人身份、埋葬地点很难确认,因此,为无名烈士、信息不详烈士寻亲成了刘艳玲和团队成员的“心病”。靠着信息比对这个“笨办法”,他们一点点把可靠、有用的信息搜集整理了出来。
“起初,始终没找到有用线索让寻亲工作止步不前。一志愿者提出了‘范’与‘龙’繁体字有一定相似度,当年刻碑时是否有写错字的可能呢?”带着疑问,刘艳玲和团队成员从史志、档案、军史等各类资料中寻找有用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在长岛县志中找到了长山岛战役烈士(解放军)名录,从中核查出只有一名江苏籍烈士孔庆龙的信息,而无“孔庆范”的记载,这也为确认烈士身份提供了关键线索。
根据中华英烈网和镇江、句容的记载,句容白兔镇烈士孔庆龙的信息与长岛县志中的记载最符合。为进一步确认信息,刘艳玲等人联系了江苏志愿者,同时,句容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获取这一信息后,立即与山东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并发动乡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开展系统排查。
经多方信息比对,记载的“长山岛战役牺牲”“党员”“副排长”等关键信息都吻合,特别是1983年换发补发《革命烈士证明书》登记表原档中,清晰记录着孔庆龙烈士安葬地点为“山东蓬莱”,最终确认了烈士信息——孔庆范就是孔庆龙。
回应烈属需求,有起点无终点
“现场祭扫、将墓穴迁回家乡、墓碑上烈士更名”这是孔繁英向两地事务局反映的诉求。看到当地烈士陵园的管理服务到位,烈属也逐步打消了迁墓回乡的想法,改从墓旁挖一捧土,将这份寄托带回家,埋在烈士孔庆龙的父母墓旁。
回应烈属需求,有起点而非终点。针对烈属提出的“烈士墓碑更名”的诉求,两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正积极推进中。
作为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一直以来,我市坚持开展“为烈士寻亲”“代祭扫”等工作,通过省内外联动,成功为在“一江山岛”“朝鲜战争”等牺牲的句容籍烈士寻亲。
为烈士寻亲,让忠魂归根,是对烈属的慰藉,更是对烈士的深切缅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潘海风表示,将继续利用好线上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的影响力不断查找线索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志愿团队协作,持续推进烈士寻亲工作。
记者:明庭舒
来源:句容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编辑:张玥
点亮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