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初的北方,夜间气温已经在十度出头徘徊。对大多数户外活动来说,这个季节已经进入了一年中的冷淡期。

但骑行却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再次出圈。如果说今年夏天的骑行热还有些圈层话题的意味,那么11月初的开封夜骑事件已经成了今年骑行相关的最大公共话题性事件。

11月伊始,河南郑州陆续有成群的大学生在晚上骑着共享单车前往50公里开外的开封。他们以一句“青春没有售价,夜骑开封拿下”的激情口号迅速点燃了社交媒体与当地大学圈。据悉,参与夜骑开封的人数从几百、几千到11月8日晚的超过10万人。

这期间,开封各景区迅速响应出台了针对夜骑人群的优惠政策,颇有准备好做下一个淄博和哈尔滨的架势。但随后情形却迎来明显转变,11月9日,郑州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开封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先后发布交通管制通告,决定自11月9日16时至10日12时,对郑开大道郑州段、开封段非机动车道实行禁行措施。

夜骑狂潮被迫摁下了暂停键。强制降温之余,我们也想看一看,在一次现象级的集体骑行事件中,除了passion(激情)之外,还有什么值得被看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撰文|朱鹏

编辑|莱克

设计|Manny

图文来源 |(除特殊标注外)网络视频截图

· 本文为「户外探险OUTDOOR」原创内容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网上流传的诸多现场视频中,连接郑州市和开封市的东西向道路“郑开大道”在夜晚中一半都是乌泱泱的单车与人群。尤其是11月8日晚,据称有超过10万人从郑州骑行前往开封。

一位网友发文讲述了自己在11月8日晚想开车去开封,最终在被堵5小时后,选择返回郑州的经历。当晚,郑州官方曾发布消息,对部分路段实行机动车限行,以保障夜骑队伍安全。该网友在郑州市官渡镇一度半小时行进了500米,无奈之下发朋友圈戏称“上一次官渡有这么多人,还是东汉末年官渡之战那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夜骑队伍到底有多少人?有数字表示一度逼近20万人。该网友表示,因为人太多,他在堵车的同时发现手机已经搜索不到网络信号。

开封也密切关注着这轮天降流量。早在11月3日,开封各景区就陆续出台了优惠政策。据悉,市内清明上河园、万岁山武侠城两个景点连夜宣布凌晨开园,翰园碑林、开封城墙景区、开封大相国寺、启封故园等各大景区也纷纷宣布对大学生免收门票。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此前则表示,除了骑行的大学生,全国所有在校大学生均可享受免费入园政策。为了迎接流量带来的人潮,开封全城联动,团市委、文旅、交警、城管、志愿者协会等多部门配合,为骑行大学生提供安全、引导等全面保障,还设有骑行驿站提供热水、休息、早餐等服务。

但或许开封也没想到夜骑带来的交通压力与人员需求呈指数级上升。据网络流传的现场视频,11月9日晚,开封交通执法人员在道路沿线不断用喇叭向骑行人群喊话,称“开封已形成交通堵塞,吃饭住宿已无力接待,大家可乘免费大巴返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深的法律从业者和户外爱好者,公众号“法与岩”的主理人靳毅在接受《户外探险》采访时表示,如此大规模的集体出行其实很多地方都没办法承接,“我们的很多基础设施看起来很好,比如马路很宽,但我们的国情现实就是人也很多。一旦聚集,一个地方很容易就爆掉和超载。就像很多的户外地也一样。”

除此之外,靳毅也关注到了当地超出承载能力后的衍生问题,比如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自由与权利的边界平衡问题。

除了上述网友被骑行大军夹在道路中进退两难的堵车经历,网上也不乏有送货的卡车司机被堵、郑州当地人找不到共享单车、开封当地人上班出行交通受阻,甚至还有救护车接送患者受影响的帖子。“这其实是公共资源被挤兑的问题。当出现挤兑时,谁有权使用有限的公共资源?比如道路资源,接待的资源等。这时候可能就要求当地管理部门结合各方利益诉求,包括自身管理的需求,作出一个平衡的决策。”靳毅告诉《户外探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潜在隐患则是,如果一辆救护车因为骑行热潮造成的交通堵塞耽误了将病人送抵医院而产生不好的后果,当事人大概率也很难借助法律依据,找到追责方进行维权。“这就像是一种极端压力测试。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就是不同方站在不同的角度说,都会觉得自己是正确的。”靳毅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户外探险》询问了几位骑行爱好者关于数万大学生夜骑开封的看法,其中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认为这次夜骑事件已经超出了常规骑行运动的范畴。的确,在此之前,或许大家很难想象会有十数万人在秋冬季同时参与一项骑行活动。

除了规模,某种程度上,这次夜骑更多地笼上了“释放青春”“激情人生”的情绪标签,而少了些骑行作为户外运动的诉求。

据悉,从郑州前往开封,绝大多数人骑行的距离超过50公里。在11月的深夜,夜骑50公里其实并不算轻松。从社交媒体上诸多参与者发布的帖子来看,许多大学生此前几乎没有长距离的骑行经历。一位女生在分享自己的夜骑经历帖子中称自己和同伴骑了10个小时,从天黑骑到天亮,穿得很少,又冷又饿又渴又困,浑身上下没有一处不疼。

此次大学生们主要选择的骑行工具为共享单车,其速度不如专业的公路自行车和山地车,上限基本在每小时20公里以内。若体力充沛且能保持高配速的匀速行驶,从郑州到开封大约需要3小时,但这样的配速对大多数人都很困难,于是骑行时间拉长,从天黑骑到天亮就成了常态。

骑行爱好者韩达告诉《户外探险》,夜骑一般都需要确认视觉装备,比如服装有没有反光条,头灯戴没戴,车尾灯开没开,保暖装备够不够等。

不过从大量现场视频画面可见,参加夜骑的大学生们大多穿着日常服装,没有携带任何照明设备(郑开大道沿途路灯情况较好)。在长距离骑行中,体温会因为持续排汗的缘故发生变化,此时如果没有良好的保暖装备,轻则受凉感冒,如果遇上恶劣天气,失温的可能性也同样存在。此外,对于很多缺乏日常运动基础的人而言,夜晚长时间骑行也很容易引发肌肉痉挛甚至关节损伤。

在靳毅看来,人很容易在参与集体活动时产生随大流的心理。“就像登山,很多人会觉得这座山那么多人都去过了,我去应该也没事。但事实上,户外运动的风险跟参与人数的基本无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户外爱好者攀登四姑娘山二峰。图片来源/朱鹏

回到这次的夜骑事件中,其实即使在城市这样看起来相对安全的环境里,很多潜在隐患也会因为参与的人多而被忽略。“比如踩踏、拥堵导致的碰撞连环追尾等等。有时候人多了反而会有重大的危险隐患。”靳毅说。

据悉,这场声势浩大的万人夜骑活动最早源自今年6月,几位大学生突发奇想决定从郑州夜骑至开封夜市吃灌汤包。这趟经历被其记录下来后发在了社交媒体,随后开始被人效仿并逐渐发酵直至引爆流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论是登山徒步,还是跑步骑行,户外运动在过去两年已经成为很多人挖掘内心需求和探索外部可能性的时髦选项之一。

在韩达看来,骑行时完全暴露在周遭环境中会让人获得一种更自由的感觉,“骑摩托虽然也可以感受环境,但它是靠机械驱动,而自行车是靠人力,所以骑行既是一项运动,也可以是一种旅行方式。”

十几年前,韩达在大学刚开始骑行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像找到了新世界。很多以前看似到不了的地方,那些需要央求父母带着去,抑或是得坐车前往的地方,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到达了。韩达看重骑行带来的自由,这种经由改变出行方式获得的出走的权利是珍贵的,“我之前看过一个纪录片,里面讲到自行车的发明也间接推动了两性平等的发展。因为原来女性被束缚在一个相对较小的活动范围,有了自行车后,她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更远的地方了。”

这是骑行的魅力,也是户外运动的魅力,给人以重新构建世界、理解世界、抵达世界的渠道与方法。但自由从来也都是有边界的。

在持续扩大的骑行热潮下,当地管理方对数万大学生们“青春没有售价”的呼号从鼓舞、保驾护航开始调整为引导和约束。11月9日,除了郑州和开封两地先后发布交通管制通知,美团单车、哈啰单车、青桔单车运营公司发布了郑州共享单车使用联合公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告划定了郑州市共享单车的运营区域,并再度明确表示不得超区骑行,超区骑行后会持续进行语音提醒,连续提醒三分钟后将强制锁车,并依规收取调度费。上述女生在自己的经历帖中也提到所骑的共享单车被锁两次,总共骑了四次车才抵达开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浩浩荡荡的夜骑途中,骑行大军们经过诸多路口,变换道路,由于人数众多,在情绪和氛围的双重叠加下,不少规则被忽视甚至集体打破。“在执法层面,的确面临一些客观事实,像法不责众,没办法追究每一个人的责任。比如闯红灯,但这么多人闯,别说几十万,就是几百人的执法成本都很高。就算要执法,也只能抓一些典型。”靳毅表示。

不过靳毅也认为,在没有出现重大事故的前提下,执法或许还有抓典型的形式,但一旦出现重大事故,例如安全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那么百分百得按照交通法去做裁决,“以这次夜骑为例,如果出现机动车和自行车相撞,我相信机动车司机可能会有一定的责任,因为咱们国家的交通法在制定时其实对于非机动车一方的权益保护有更多考量,但就算如此,大比例责任应该还是会在骑车方,因为违反了交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把情境推向极致,这么多人一起在机动车道上骑行,执法层面没能有效阻止会成为减轻骑车方的法律责任吗?“如果打官司,这一条在辩解中是站不住的。因为道路交通的法律法规是每一个公民应当遵守的义务,这个义务并不因有没有人来指挥而发生改变,这就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靳毅说。

随着约束的落地,夜骑狂潮已有降温之势。不过据了解,不少当地大学生开始采取徒步的方式继续他们的青春无价口号。在法律的框架内,每个人都有自主表达和选择践行生活的权利,但责任也如影随形。

对地方管理者而言,流量文旅的模式已经有过不少先验经验,但不论如何渴求天降的富贵,理性地衡量自身能否承载和把控好流量仍是第一要义,否则在狂喜与慌乱中,初衷走向变形往往带来没有赢家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怎么看万人夜骑开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