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改写了原来的历史轨迹,进一步唤醒了国人对抗侵略的决心和热血。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
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
东北改易旗帜
皇姑屯事件发生后,张学良经化装秘密回到沈阳,在奉系元老张作相等人的辅佐下,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稳定了东北局势,挫败了日本关东军的阴谋。
通过河本大作雇用的中国人和其他一些情报渠道,张学良已完全清楚了皇姑屯事件的真相。
张学良
在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下,张学良集国耻家仇于一身,决心恢复东北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取消其特殊性,承认中央政府对东北的主权,实现国家主权的完整统一。
张学良为实行南北统一继续派代表与南京商谈,最后达成易帜、分治、合作之默契。接着,张学良又派邢士廉赴宁,与南京方面达成四点协议:
(1)东北设边防司令长官公署,以张学良为司令长官,张作相、万福麟为副司令长官。
(2)设置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人选须经中央同意。
(3)东三省及热河省委员人选,由张学良推荐,中央明令任命。
(4)易帜不能待至民国十八年元旦,应提前数日办理。
经过半年的曲折斗争,1928年12月29日晨7时,张学良与张作相、万福麟等联名通电全国: “仰承先大元帅遗志、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东北改易旗帜
同时,东三省及热河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和居民一律改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30日,南京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总司令长官,张学良接受了委任状。
日本侵略
九一八事变前,根据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本在中国东北驻有关东军两个多师团的兵力,主要分布于南满铁路沿线及大城市,因而具备了较强的机动性。
日本侵略准备
关东军司令部设于旅顺(皇姑屯事件后由沈阳撤回)。日本海军占据着旅顺口及大连港。凭借此,日本军国主义将诉诸赤裸裸的暴力侵吞中国东北的计划再度提上实施日程。
1931年初夏,在日本军国主义紧锣密鼓地战争叫嚣中,日本军部发展并制订了上述计划及其实施细节。
日本进入沈阳
6月中下旬,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花谷正经过许多次聚商,确定了在沈阳北郊的柳条湖炸毁铁路,制造事端,以此为借口,占领东北军在沈阳的驻地——北大营,进攻沈阳,控制东北之中枢,进而占领全东北的方案。
东北沦陷
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时,其驻东北的部队只有关东军第2师团(以4个步兵联队为基干)、6个独立守备大队、1个重炮大队,加上警察宪兵部队,不过3万余人,相当于两个多师团的兵力。
而东北军在关外的部队则有十余万人。但日军仅用4天时间,就掠地千里,几乎尽陷辽、吉两省,全世界为之震惊。
沈阳北大营
日军进展如此迅速的根本原因,在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采取了不交涉、不抵抗政策。
蒋介石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个月,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独立第7旅预感日军要动武,旅长王以哲专程到北平请示张学良。张学良指示说:蒋介石要求暂不抵抗,遇事要退让,军事上要避免冲突,在外交上采取方针牵制之。 王以哲根据这一指示,决定采取“衅不自我开,作有限的让步,万不得已时,全军撤退”的方针。
“以夷制夷”的破灭
张学良易帜之后,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在形式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其对东北的方针政策亦有所改变,但仍将日本在东北的权益作为一种特殊的既定存在来对待。
国际调查团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抱定“力避扩大”宗旨,在实质上不将其当作日本侵华的第一步,而只当作是地区冲突事件。企盼国联采取措施,把遏制日本的力量寄托于西方列强,意图利用华盛顿体系所造成的列强之间的矛盾“以夷制夷”,是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的一个原因。
结束语
九一八事变后,经过4个月零18天,东北全境基本陷落于日军之手。 东北的沦陷,是中国近百年来最大的损失。
东北沦陷地图
除直接战争损失外,在被日军强占的128万平方公里(为日本本土的3.5倍)的土地上,中国丧失了三分之一的森林、铁矿和煤矿;十分之四的铁路;十分之七的大豆产量;五分之二的出口贸易;以及93%的石油,23%的电力,55%的黄金;此外还有水稻、牲畜、皮革等。
日本军国主义凭此攫取的实力,更加快了大陆政策的实施,准备迈出更大的侵华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