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格局:陈琳骂他祖宗三代,不仅不杀,还让他做了贴身秘书!曹操的用人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说起曹操,人们的脑海中大多会浮现出一个固有评价:一代奸雄。确实,历史对于曹操的评价是多元而又矛盾的。

东汉末年著名评论家许劭对他的评介广为后人接受:“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近代历史学家黄仁宇也说:“《三国志》里的曹操,不见得比他同时人物如刘备、孙权更为谲诈。而且他有敢说敢做、豪迈磊落、放浪不羁的浪漫色彩。”“曹操能够出类拔萃,是由于他的不拘小节、眼光远大。”

奸贼也好,英雄也罢,曹操的时代确乎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可资借鉴的谈资。“不拘小节、眼光远大”的曹操,算得上是个有大格局的人。这一点,在他与陈琳的相处上,就是很好的佐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汉灵帝末年,陈琳任大将军何进的主簿。当时宦官擅权,何进欲诛宦官,太后坚决反对。

何进欲召集地方豪强,引兵来京城咸阳,以此恫吓、劫持太后。陈琳力谏反对,可是,何进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坚持从地方引兵入京胁逼。

结果,董卓率兵进京,自立为太师,废少帝,立献帝,何进也在乱中被杀。由此,社会动乱四起,加快了东汉王朝的覆灭。

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成为冀州牧袁绍的幕宾。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陈琳应袁绍之请作《为袁绍檄豫州文》(为袁绍撰写的晓谕刘备及各州郡讨伐曹操的檄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达到鼓舞人心、声讨曹操的目的,陈琳在文中痛数曹操恶行,不仅如此,连曹操的祖宗三代都骂了个遍。比如,他在檄文的第二段的开头就这样痛骂曹操:

上面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就是: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从前的中常侍,与左悺、徐璜同时兴风作浪,骄横放纵,损害风化,虐待百姓。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收养的乞丐子,借助赃银而得高位,乘坐金车玉辇,贿结权幸,窃居宰辅,颠覆皇权。

曹操是宦官阉人的后代,本来就没什么品德,狡猾任侠,喜欢制造动乱和灾祸。

那意思很明显,他骂曹操是宦官之后,祖上无德,自身也好乱乐祸,没有美德可言,这样的人,可以人人得而诛之。

陈琳此举,在那个“辱不及先人”的封建时代,确实有点不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操读到陈琳的这篇檄文时,正苦于头风,病发在床,因卧读陈琳檄文,竟惊出一身冷汗,翕然而起,头风顿愈。可见,陈文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

可是,袁绍最终没能熬过曹操,官渡之战兵败后,于建安七年五月(202年6月)病逝于家中。袁绍死后,陈琳又依附袁绍的第三子袁尚,继续为袁氏效力。

袁绍虽死,但是,袁曹之间的战争却没有结束。结果是,袁氏兄弟节节败退,建安九年(204年),袁尚遣阴夔及陈琳乞降,曹操不许,急攻邺城,袁尚败走。邺城破,陈琳被曹操俘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琳没办法,只好投靠了曹操。曹操生气地指责陈琳说:“你还敢来见我!当初你为袁绍写檄文,数落我的过错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骂我的祖宗三代?”

陈琳愁眉苦脸地回答:“我那时候是被形势所迫,必须那样做,没办法啊!就好像一支已经被搭在弓弦上的箭,不得不发射出去一样。”

曹操很爱惜陈琳的才华,也就不再追究那件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琳的辩解也有力,一句“矢在弦上,不可不发”,意指箭被射出非己所愿,乃弦之故,比喻自己虽然是执行者,却是被人指使,身不由己不得不做罢了。成语“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就是源自陈琳的“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听完陈琳的辩解,曹操不仅没有再怪罪陈琳,还让他担任司空军谋祭酒(首席参谋),管记室(负责撰写章表文檄),成为曹操的贴身秘书。

期间,军国书檄多为陈琳和阮瑀(建安七子之一)所作。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丁酉大疫爆发,陈琳染疾逝世。

常言道,做人的格局有多大,就能有多成功。曹操能如此对待一个曾经痛骂他祖宗三代的人,足见其胸怀不比常人。所以,建安七子都能为他效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也许会说他这是虚伪,但是,就是这样的虚伪,一般人也难做到的。欲成大事者,得有容纳四海之胸怀,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哪怕是骂娘、骂祖宗,只要能警醒他人,就有可恕之处。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