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中皇帝和嫔妃们的生活用品,除了有一些是地方进贡的之外,日常消耗品和一些特殊机构制作使用的原材料,还是需要向外购买的。不过在购买时,并非自己想买啥就买啥,而是要提需求,再审核,库房没有存货的时候,才可购买。
整体统筹这个活的是内务府,内务府的官方定位是管理宫廷事务的机构,在整个采买过程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采买只是内务府以及下属各部门工作的一个小项目。
比如广储司,管理皮、银、衣、缎、茶、瓷六库,负责六库内物品的储存、调配和采购。司里面配有司员和笔帖式,按照今天的公司职位来看,司员是会管理的策划,笔帖式则是会文案的财务专员,二者搭配着制定采购的清单和预算。
有趣的是在采买的事务上,太监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各宫殿主子们想买什么了,或者生活中缺什么了,都需要安排太监去对接,他们的手里掌握着更为实际的需求信息。
古代少有大型的购物节,如果非要说有,也就一些传统节日的庙会算是能刺激一下消费,但是由于古代的储存条件有限,也少有购物来囤货的爱好。
因此,宫廷实际的采买中,占大头的多是日常性的生活开销,遇到大型的节日会搭配一些礼仪活动的物品。比如每次采买,御膳房就负责统计每天所需的食材品类和数量,包括米面油、蔬菜、水果等,而大神云集的造办处则统计制作宫中所需服装、器物的原材料,包括金银玉石、木材、丝绸面料等。
各部门提交完需求后,集中到一起,然后还需要经过层层的筛选,也就是说,并不是你提了需求就会满足。比如后宫嫔妃的桌子掉漆了,主子想要换一个,由太监提交后,内务府的管事儿官员在审核后,是有一定的权力审核不通过并不给更换的。即使通过后,也会先看一看库房有没有存货,库房没有才会走到采买的流程。
采买的官员采购时,不会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店铺购买,而是有固定的供应商,比如日常性的物资购买,会选择一些京城的老字号,或者是有背书的长期合作店铺,以确保物品的质量和安全。
而像珍稀药材、类似外国贡品的特殊物资,市面上很少看见的,会通过特殊渠道进行采购。有时候也会同外商进行合作,比如当时的广州十三行,就有一定的渠道能够为宫廷提供外国的物品。
在价格上,日常的物品就参考市场上同类物品的行情进行定价,特殊的物品,就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评估定价,然后根据实际的需要来制定预算。预算结束后都要经过内务府总管大臣审核,如果项目较大,甚至需要皇帝来审批。
物品采买结束后,运送至指定机构,再按需层层下发。整个采买的流程看下来还是很严格的。为了避免在采买的过程中出现贪污受贿、中饱私囊的现象,内务府自身还专门配备了监管机构,对每个流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同时不定时地查验采买过程中的文书记录。
除此之外,内务府之外的督察院等监察机构,也会关注采买事宜,有权弹劾内务府官员在采买过程中的不法行为。
由此可以看出,生活在宫里的小主们,虽然有机会拥有名贵的珍宝,但是要实现想买啥就买啥的购物自由,还是挺难的。不仅购物需求提上去了有可能不通过,通过了,审核的过程中一个不留神,也容易被拿掉,最后还不能选店铺……可以说跟“自由”一点也不沾边了。
备注:本文内容以官方资料为基础,在细节创作上适当地发挥了一些联想和创造。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私信联系【松兰书社】小学士说明,万分感谢。转载文章需经【松兰书社】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