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谋略和才能都是当时一流的,对比同时代袁绍、董卓、甚至是刘备和孙权,他比这些人的综合素质都要强。所以,他的成就也是最大的,不但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甚至也奠定了西晋的天下一统。那么,能力如此出众的曹操为什么没有在生前称帝呢?
曹操在东汉末年的崛起非常坎坷,在当时天下大乱的情况下,曹操凭着自己的见识和能力,拉起的队伍越来发展越壮大,到建安元年八月的时侯,曹操更是采纳了多年前毛玠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亲至洛阳朝见献帝。随即挟持汉献帝迁都至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从此,汉献帝成了曹操对外发布命令的代言人,在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汉献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并封“武平侯”。
后来,曹操通过官渡之战,一举击败当时最强大的地方诸侯袁绍,统一了中原北方的大部分领土,曹操也一跃成为当时中国最强大的诸侯。汉献帝也不得不进一步抬升曹操的政治地位,建安十七年(212年),汉献帝准许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至此,曹操距离皇帝只差一个称呼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十月,汉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操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太子。
由曹操以上封号和权力、待遇来看,他虽名为汉臣,但实际早已和皇帝一样,但他却一直到死也没有撤下汉献帝这块“遮羞布”,宣布自己称帝,其中缘由可能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不过从曹操的表现及天下形势看,曹操不称帝是有利于曹魏发展壮大的,在政治追求上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
曹操家族在其之前世代为汉朝大臣,曹操本人也是,所以,他对汉朝相较他的儿子曹丕多少还有点感情,但更主要的是他还顾忌着当时的另外两大割据势力东吴和蜀汉,他知道自己一旦称帝,刘备和孙权便会更加团结一致对付他,并且他们也会效仿他称帝。事实也的确如此,后来曹丕一称帝,刘备和孙权很快就跟上脚步,也分别称帝,至此天下正式分为魏蜀吴三国。
试想,如果蜀国和吴国不起内讧,而是始终团结一致对付曹魏,那曹魏若想消灭他们还真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见曹操的见识确实高人一筹。其实,皇帝对曹操来说只是一个名头而已,他要的是实际的权力和势力,皇帝的虚名是其次的,这其实也是曹操不同寻常的英雄见识!(文/讲史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