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国总理朔尔茨解除了自民党主席林德纳的财长职务,导致整个自民党团队愤怒退出联合政府。这个欧洲经济的火车头正面临几乎是停摆的政治危机。无论德国民众还是国际观察者,目光都投注在政坛变局是否会将早已疲弱不堪的经济推向更深的泥潭。
朔尔茨捍卫了他的这一激烈决定,指责林德纳阻碍国家财政重建的努力。他试图借钱来修补政府预算的巨大窟窿,但林德纳和自民党反对这种增加负担、不见长远的财政策略。在朔尔茨看来,林德纳就是那个姆钦斯基,他心目中高悬道德大旗,却忽视了现实困境,反对让国家背上更多债务这种亡羊补牢之举。
而在大西洋的另一头,美国大选的结果也让许多欧洲人捏了一把汗。特朗普再度胜选,这是意料之外吗?未必。拜登任内把大把资金投入到俄乌战争,而忽略了自身国内民生,导致通货膨胀愈演愈烈。这种阴影下,人心不稳,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和孤立主义主张又找到了土壤。这个“自家人打自家人”的策略对于欧洲绝不是好消息。
特别是德国,回想上一次特朗普执政期间,欧洲可是被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折腾得灰头土脸。如今,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亿万富翁又回来了,欧洲各国领袖面对这种现实只能硬着头皮送上祝贺,私底下却忙着开会商讨对策。而朔尔茨的果断抉择也是对这种国际大势变化的一种沉郁回应。德国和整个欧洲都必须审慎地面对接下来的挑战:如何在美国的压力下保留自己的战略弹性,不至于沦为中美博弈中的棋子?
在这场德国政坛地震中,林德纳作为财长被指责为“自负、卑鄙”的形象,一方面是他坚守支出上限的立场被视作不合时宜,另一方面,他坚持认为朔尔茨没有能力为国家带来新的推动力,只是一味地企图通过借贷渡过危机。他的观点赢得了一些声音的认可,德国需要的是创新和改革,而非仅仅依靠借钱续命。
同时,德国公众的怨声逐渐加剧。对俄罗斯的制裁和对中国的经济脱钩,正在逐步侵蚀德国的经济活力。正如部分评论所说,“德国到了现在的田地怨不得别人”,朔尔茨的亲美政策和由此引发的财政问题是他要承担的责任。德国经济连续的负增长令人忧心忡忡,前途未卜。而作为终极操盘手的朔尔茨,如何在这片迷雾中找到出口,是他必须面对的重大考验。
特朗普再次入驻白宫,对日韩等盟友来说,也不是一个轻松的新闻。上一任期内,特朗普对韩国的驻军费用要求翻了五倍,日本同样面临随时可能被提高“共担义务”的压力。这些亚洲伙伴在庆祝特朗普当选的狂欢背后,埋藏着对未来合作的不安。所有这些动荡的心情都汇成了全球政治经济板块可能再次迁徙的隐秘征兆。
德国能否在不摧毁自己经济基础的情况下,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利益的发展路线?这一切尚需时间给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