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要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方向、大趋势,抢抓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攻坚期的系列重大机遇,聚焦重点,扬长避短,强化四个匹配,即最大限度提升新质生产力衍生产品和服务与新型城镇化需求的匹配,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与新质生产力服务城镇化需求的匹配,城镇化多场景应用与新质生产力基本方向和趋势的匹配以及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的匹配。

作者:姜江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向纵深推进,以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细胞基因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为前沿方向的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新质生产力加速孕育壮大,深刻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城镇空间格局,带动人口就业结构变化,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持续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同时,也要看到,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城镇化还迫切需要适应性创新成果扎实落地、更加匹配的生产关系、更高水平更广范围的开放体制机制和政策生态。为此,亟需纵观历史、对标国际、俯瞰国内,总结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关键驱动因素,找到核心“卡点”,厘清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新质生产力更高效更精准赋能新型城镇化的优势和劣势,提出思路和对策建议。

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因素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底层科技突破和创新在衍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同时,将引起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和劳动力、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产业分布、产学研机构间等配置上的重大变化,旧的生产力逐渐衰退,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演进发展,深刻影响新型城镇化进程。驱动这一过程从孕育到完成的因素十分复杂,具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适应性。新质生产力衍生的大量新产品新服务,能否适用于新型城镇化的现实需求,既取决于新产品新服务的普适性、性价比、需求端认可度,也取决于其与城镇化发展阶段的适应程度。例如,福特T型车诞生、日本精益生产方式衍生前夕,汽车仅仅是欧洲贵族赏玩的物品,还远不能满足取代马车成为大众出行工具并趋势性改变城镇间联络形式的需要。再如,当前3D打印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尽管显现出灵活、多变、环保并适用于临时办公、住宿用房等优势,但远不能取代传统钢混建筑房屋成为城市房屋建筑材料的首选。
第二,就业人口结构和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的匹配性。新质生产力促进新型城镇化迫切需要各类能够创造、掌握、灵活应用新技术、新生产工具、新型生产资料的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当前,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数据资源、新型基础设施等将对城镇化进程产生多维影响,但演进历程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仅仅拥有底层技术研发团队、科学家,而不具备将颠覆性创新成果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技能型人才,新技术对城镇化的促进不可能直接发生;反之亦然,从业人员如果仅仅具有跟随性的“拷贝式”应用数字技术、数据资源带来的大量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而不能根据城镇化现实需求创造性地对原始发明进行适应性改进,同样无法真正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城镇产业转型升级、空间格局演进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城镇化应用场景的拉动效应。来自城镇化应用场景的需求端拉动效应,是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切实推动城镇化的最直接动力。这些迫切需求包括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人口结构优化、城市配套设施和社会保障提升以及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等多方面。例如,在城市新旧产业更替过程中,立足本地科研储备和产业基础长板,积极向新赛道、新动能要动力,培育新产业新增长点。再如,传统大量财政投入支撑的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水电交通基础设施等,在数字技术、算力基础设施、绿色低碳技术赋能下,能够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广范围、更多元化服务于城镇居民,通过新的巨大应用场景和需求,对新质生产力演进发展不断提出新要求,刺激新的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形成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城镇化互促互利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
第四,生产关系的协调性。在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面临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的诸多“卡点”“堵点”,迫切需要相协调的生产关系加速适配。实践表明,数字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绿色技术等新质生产力不同方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在惠及城镇化过程中,存在大量亟需填补的制度空白,能够更加高效且安全地推动这一进程的那些地区,往往是对内对外开放条件好、容错创新文化浓、敢为天下先、勇于探索冒险的城市和乡镇。此外,更加优越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留用制度以及能够更好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市场价值及良性的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等生产关系的持续更新和完善,也是确保新质生产力更好赋能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因素。
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我国科技资源储备比较雄厚,科研人员、技能型人才等各类劳动力以及绿色能源、数据资源、生物资源等多种新型生产资料“家底”相对丰厚,在新赛道、新兴产业领域拥有诸多性价比高、国际竞争力强、市场潜力巨大的拳头产品、服务和技术储备,新型城镇化方兴未艾且巨大的应用场景空间已经显现出对新质生产力强有力的拉动效应,具备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条件和先天优势。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要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方向、大趋势,抢抓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攻坚期的系列重大机遇,聚焦重点,扬长避短,强化四个匹配,即最大限度提升新质生产力衍生产品和服务与新型城镇化需求的匹配,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与新质生产力服务城镇化需求的匹配,城镇化多场景应用与新质生产力基本方向和趋势的匹配以及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的匹配。
第一,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提升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匹配性。持续推进数字技术及衍生产品和服务应用于新型城镇化,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对义务教育、医疗以及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的支撑,推动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新业态发展,确保数字技术和数据存储、分析、应用在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把精准医疗、细胞基因治疗、疾病早筛、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第三方医学检验检测中心等医疗服务更广范围、更大力度、更灵活模式纳入城乡医疗公共保障体系覆盖范围。鼓励城市住房、公共设施、老旧小区改造、临时住房等采用绿色材料、低碳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引入第三方担保、独立投资方等以缓解用于新技术推广方面的财政负担。
第二,灵活培养,创新应用,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匹配性。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及时增设义务教育、中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有关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材料、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相应内容,加强职业技术学校新学科新领域培训师资力量。鼓励传统产业领域企业投入力量安排员工新技能培训,使员工更快更好掌握应用新技术、新生产资料、新生产工具惠及城镇化各方面的基础研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地方政府与企业结合,根据地方传统优势产业工人前期职业技能积累,多渠道、分门类开设与新领域新赛道发展同步、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鼓励在职人员参与继续教育,提升职业技能水平,确保劳动力队伍能够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第三,供需结合,因地制宜,提升城镇化应用场景匹配性。发挥我国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众多高性价比、强竞争力产品和服务的特殊优势,面向我国新型城镇化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就业人口结构优化和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需求,持续提升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供给与新型城镇化需求的匹配性。结合超大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城镇所处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分类提供适合地区产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鼓励有财力、有消费需求、有科技创新资源的地区积极探索尝试应用前沿技术成果于城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率先实现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城镇化互促互利的良性发展格局。以应用促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巨大的应用场景潜力优势转化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乃至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的现实优势。
第四,优化政策,完善生态,提升制度环境匹配性。鼓励地方研究制定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底线包容监管政策体系,针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无人驾驶、高端医疗设备制造等领域建立政策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政策监管的时效性和适应性,及时响应科技创新的快速变化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演进。以提升城镇治理技术先进性为目标,鼓励地方积极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多维度传感等前沿技术,实现政策制定、执行、监管的全面智能化升级。斟酌遴选一批城镇化进程超前、科教创新资源相对雄厚、开放条件和产业基础条件相对好的地区,率先探索适应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发展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发展路径,形成经验在全国推广复制。
(作者系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微信编辑:今朝

注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