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式进气道是一种非常小众的进气道,这种进气道最早只有美国在使用,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开始对蚌式进气道进行研究,到1996年时首次亮相了装有蚌式进气道的战机,并在之后将其装在了F16、F35等战机上。
后来随着时代发展,中国也研究出了蚌式进气道,并装在了歼20、歼10B和歼10C等战机上。除了中美两国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使用蚌式进气道,甚至包括俄英法这三个五常国家。
所谓的蚌式进气道,就是发动机进气道后方内部有一个鼓包,形似河蚌由此得名。而进气道后方有一个鼓包,自然会影响发动机在运行时的吸入量,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所以蚌式进气道要想服役,就得解决它的结构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影响是始终客观存在的,无法完全消除。
所以各国设计使用蚌式进气道的战机时,主要工作都是不断调整进气道内部鼓包的大小、形状,以及发动机的其它零部件,以此让蚌式进气道结构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因此一款优秀的蚌式进气道设计是靠大量实验和调整调出来的,不能一拍脑门就开造。而要进行大量调试,自然需要进行大量实验,以知道哪种形状和大小的蚌式进气道结构效果最好。
对于在精密计算方面存在问题的国家来说,蚌式进气道要想在短时间内突破难关难以实现。其他国家若想在蚌式进气道上取得新的进展,就得提高空气动力学设计技术水平,只不过这个过程会面临很多的复杂问题,碰壁是免不了的。
中国能够顺利将蚌式进气道结构技术运用到各类战机上,是中国研究者奋斗努力换取的结果,也是中国高超的工业水平与丰富的理论知识结合所诞生的成果。中国空军战机不仅是在进气道技术方面有获得了极大的成就,在其他方面所体现的技术水平也能追赶世界一流水平,中国空军的未来会有更多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