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前半期繁荣昌盛王朝周秦汉唐的都城,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城市超过了千年,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四大城址最有代表性。那么,中国历史前半期为何定都于关中,周秦汉唐都城的选址又为什么屡有变迁?这是由关中的宏观地理形势与西安小平原的特殊地理特征所决定的。本文将介绍西安周边留存的四大古都城址,并具体分析历史时期定都关中、周秦汉唐都城选址变迁的地理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周秦汉唐四大古都城址的变迁

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作丰邑,后来周武王都镐京,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近300年间,丰、镐二京一直是西周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成为西安作为中国首都城市的开始,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丰邑位于沣水西岸,因沣水而得名,沣水即今沣河。(见图1)西安地区西周丰镐、秦咸阳及汉唐长安四大城址变迁示意图。镐京,得名于滈池或滈水。镐京大体位于今沣河东岸的长安区斗门镇一带。

丰镐二京一河之隔,相距不过十里。武王迁镐后,丰邑仍享有京都的地位。由于两京均有都城的功能,又区域相连,所以被看作一个整体,丰镐并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西安地区西周丰镐、秦咸阳及汉唐长安四大城址变迁示意图

在周人之后,秦人建国关中,建设雍城、栎阳、咸阳等都城,尤其是秦始皇以咸阳为指挥中心,扫灭六国,统一天下,使咸阳成为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秦王朝的首都,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

咸阳城兴建于渭水北岸,位于今咸阳市东10公里的窑店附近(见图1)。经过不断扩展,至秦始皇时代,咸阳发展成为“渭水贯都”的宏大规模。秦昭王时咸阳城已向南跨越渭河,形成《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诸庙、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的城市布局。

秦朝建立后,在渭河南岸兴修阿房宫与极庙等大型建筑。《三辅黄图》描述秦都咸阳规模时说:“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认为秦都咸阳已经横跨渭水南北两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定都关中,在今西安市西北郊龙首原北麓兴修起长安城(见图1)。其后二百余年一直作为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缔造了文景之治,经历了汉武盛世,也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在当时与罗马并称东西方世界著名都市的双子星。

魏晋南北朝时代,作为多个割据政权的都城,汉长安城一直使用到隋文帝建成大兴城的583年,近八百年历史的汉长安城是古都西安城市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绚丽篇章。

汉长安城的平面形状为不规则方形,除东墙平直外,西、南、北三面城墙多曲折。北城墙的曲折达7处之多,平面颇似北斗七星的分布,而南城墙平面近似天上“南斗”的形状。有人认为,这是当时修筑长安城的设计者,以天上的“北斗”和“南斗”为蓝图设计的,汉长安城也被称作“斗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582年,隋文帝在今西安市区龙首原畔修建大兴城(见图1)。唐代首都沿用大兴城,改称“长安”,故一般通称为唐长安城或隋唐长安城。

唐长安城不仅与汉长安城前后辉映,而且是我国古代史上规模最为宏大壮丽的都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昌盛的国际性大都市,被誉为“天可汗之都”,是古都西安城市发展的顶峰,在整个中国古都城市建设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隋唐长安城对于后世影响深远,从其城市选址角度来说,其后直到清代,西安的城市发展基本没有脱离隋唐长安城的范围。

如图1所示,西安古都的四大城址当然是指前文所述的西周丰镐、秦咸阳城、汉长安城与隋唐长安城。秦咸阳城主体的渭北部分在今天的行政区划上属于咸阳市范围,但学术界仍然认为它属于古都长安城市发展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因为它兴起与发展的地理基础与西安基本一致。古都西安四大城址的变迁与转移代表着西安城市发展的历史地理轨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安古都的四大城址与现代经常说到的四大遗址有所差别。秦都咸阳的咸阳宫部分逸出了今西安市所辖范围,但位于西安市西郊的秦阿房宫却规模巨大,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的大遗址;隋唐长安的外郭城由于后来宋元明清直到现代千余年人类活动的破坏,尤其是现代西安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影响,已经在地面上很难找到重大遗迹了,只有范围广达3.2平方公里的大明宫区,因为长期以来有意识的保护,还留下了不少地面遗址,也被看作一个独立的大遗址。

这样一来,西安市的四大遗址具体是指:留下了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西周丰镐(保护区25平方公里 )、秦阿房宫(保护区15平方公里 )、汉长安城(保护区36平方公里加上西面的建章宫等共65平方公里)、唐大明宫(保护区3.5平方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定都长安:关中的宏观地理形势

古都长安位居关中平原,关中平原包括渭河中下游地区,南倚秦岭山脉,北临北山山系,东部宽阔,有三四百里,逐渐向西减少为百十里宽;西起宝鸡以陇坻为界,东至潼关以黄河华山为限,东西约八百里,自古有“八百里秦川”之称。

天下上游,交通四达

关中在全国的宏观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故古人选都往往以此区为首选。第一,它位于中国地形大势第二阶梯黄土高原的东南部,雄居黄河中游,对下游各地形成居高临下之势。古人云:“自古帝者必居上游”,就是说国都要能够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第二,关中处于我国华北、西北、西南和中南几大地区的交界之地,位置十分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国策•秦策》记苏秦说秦惠王曰:“关中,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貉、代马之用,南有巫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沃野千里,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西汉初年娄敬说刘邦定都关中时说:“陛下入关而都之(关中),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张良也认为,“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关中居天下之上游,从山水地理形势来讲,在黄河中游,位处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中段,其对关东诸侯用兵,正如田肯对汉高祖所说,有如高屋建瓴,势如破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关中及长安在中国的位置示意图

(图2.)关中及长安在中国的位置示意图中,表示了中国的空间构成,一看长安(西安)的立地特征,便会发觉它不是中国内地的中心,它是在中国内地和中国边疆交界的地域内立地的。

这一点,和北京的立地位置基本一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西安和北京,是地位最重要历史最长的国都,其能持续下去的根本理由,就是因为这两个都城均是在中国内地和中国边疆的交界地域立地的。作为国都的机能,维护国内统治和便于对外拓展,是必须同时具有的不可欠缺的两个条件。

由于来自中国西北边疆的压力,作为中国边疆和中国内地结合部的都城,中国历史前半期的西安是最合适的,后半期北京则是最合适的。在中国的蒙古和东北地区,强有力的游牧、狩猎民族的出现,同时中国的长江下游流域成为主要经济区,作为其媒介地的北京登场以前,西安长时期是中国最重要的政治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城千里,四塞为固

古都西安所在的关中四面环山绕河,山谷河畔设关置隘,东有崤山、华山与黄河,设有函谷关、潼关与蒲津关;南面秦岭终南,设有峣关、子午关、大散关与武关;北倚北山山脉,有萧关与金锁关;西控陇坻,上设陇关;四塞为固,金城千里,为天下形胜。

徐广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所以战国时关中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娄敬说:“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而张良则谓“金城千里”,范睢因此曰:“(秦)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此王者之地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府之国,陆海之地

《汉书•地理志》记载:“秦地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这是说关中平原的沃野与富饶。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认为:“渭川千亩竹”与“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战国时修建的郑国渠促进了关中农业的发展,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是秦统一天下的物质基础。

《史记•河渠书》记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汉武帝新修的白渠效益明显,当时的老百姓歌咏道:“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如云,决渠如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谓郑白渠促进了农业的增产,满足了京师长安的粮食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班固也在《西都赋》中以“郑白之沃,衣食之源”来颂扬二渠之功。关中成为全国富庶的中心所在。《史记•货殖列传》对其富饶程度作了一番估计:“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早在战国时代苏秦说秦惠王时,已称关中为“天府”:“大王之国,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西汉初期,娄敬劝刘邦定都关中时就说:“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张良更说得明白:“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城址变迁:西安小平原的特殊地理特征

选择了关中,那为什么还会有周秦汉唐四大城址具体位置的转移呢?除各朝代的社会政治条件外,主要是由西安小平原在关中的位置及其本身特殊的自然面貌所决定的。西安周边八水环绕,资源丰饶;原隰相间,地面辽阔;同时又处于整个关中的中部、水陆交会的位置,因此古代城址再转移却总也在今天的西安市区周边。

八水环绕,资源丰饶

西安位于八百里秦川中央,四周山环水绕,形成关中平原中的一个小平原,被称之为“西安小平原”。小平原上河流密集,东有灞浐,南有潏滈,西有沣涝,北有泾渭,形成了“荡荡乎八川分流”横贯环绕的局面,即常说的“八水绕长安”。(参见图3)西安市周边山川地理形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3.西安市周边山川地理形势

长安八水提供了周秦汉唐都城的生活与园林用水,同时也滋养着西安小平原,使其土壤肥饶,亩产一钟。东方朔就说:“丰镐之间号为土膏,其贾亩一金”。亩值一金成为当时土地的最高价值,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形容土地高价的代名词。

秦岭北麓物产富饶,自古有陆海之称,东方朔曾经论说南山物产之饶:“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江淮,北有河渭,其地从汧陇以东,商洛以西,厥壤肥饶。汉兴,去三河之地,止灞浐以西,都泾渭以南,此所谓天下陆海之地,秦之所以虏西戎兼山东者也。”海是万物所出之区,而西安小平原川原高敞,物产富集如海,是有陆海之誉。唐人颜师古说得很明白:“高平曰陆,关中地高故称耳。海者,万物所出,言关中山川物产饶富,是以谓之陆海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隰相间,地面辽阔

西安小平原是关中中部地势最为开阔的地方,而且原隰相间,为建设规模宏大的都城奠定了场地基础。它由许多黄土台原组成的,台原土质深厚肥沃,水草较丰美,同时又地形高亢,不受河水泛滥之灾。古代都城的许多宫殿如咸阳宫、章台宫、兴乐宫、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都建筑在渭北的咸阳原与渭南的龙首原畔。古都西安北有咸阳原,它是渭泾两河的分水岭,秦时又称“池阳原”,亦谓之“咸阳北阪”。

龙首原又叫龙首山,长六十里,呈南北走向,南起樊川,北至渭水南岸。《水经注》说,秦时有条黑龙从终南山出来至渭河饮水,它所经过的地方形成了一条土山,形状如龙,故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它是由多条土岗构成的,其中最北部的一条土岗似龙头高昂,在今西安市区北部,故又有单指此为龙首原者,这是狭义的龙首原。由于秦汉宫殿多高台建筑,而此原不太高,疏原为台基,不假板筑,秦咸阳渭南章台、兴乐、阿房诸宫皆建于龙首原北麓,汉唐也是倚龙首原营都,是龙首原对秦咸阳与汉唐长安的布局与营建影响甚大。乐游原、少陵原、凤栖原、鸿固原等都是广义龙首原分化出来的小原。

关中腹心,水陆交会

古都西安不仅位居关中盆地的中部,而且也处于关中四通八达水陆交通的枢纽位置,号称“天下辐辏,并会而至”,而这也是古都兴起的基本地理条件。古代渭河水量丰沛,西安以下河段可以航行大船,春秋时期著名的泛舟之役,秦由雍都向晋国运送粮食,其中部分是走的渭河水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安小平原可以控制东出函谷、蒲津,南下武关,西至岐雍的多条重要交通干线,秦统一全国以后,以这几条干线为基本框架,兴修驰道、直道,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全国统一的交通网。

西周的丰京建立于沣水西岸,镐京则位于沣水东侧、滈水的旁边,可以说长安八水之二的沣滈决定着丰、镐二京的选址。秦咸阳城兴起于渭水以北咸阳原之南,正位于山水俱阳的位置,故名咸阳;而后来建设的阿房宫则是在狭义龙首原的西头,其前殿基址就利用了自然的高岗地形。

长安城在狭义龙首原与渭水之间,形制受渭水的影响较大,而宫殿又主要建设于原的北侧。隋唐长安城建设于广义的龙首原之间,大明宫则建设于狭义龙首原的南麓。总之,河流与山原决定着西安古代四大城址的变迁。

原标题:《周秦汉唐都城选址为何屡有变迁?》

本文刊登于《秦智》杂志2024年11月刊

本文作者、本栏目特约撰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令福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古都学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利科技史等,参与陕西省及西安市城市建设,主持一系列实际应用性的科学研究。出版专著7部,编著书籍6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1项,获得学术奖励11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监制 | 薛晓燕李志维

审核| 钟一 碧晗

排版 | 若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