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室专制时代,圣旨就犹如天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神圣性。一纸圣旨,便能牵动天下人的命运,左右国家的前程。然而,权力越大,防范的难度也就越高。古人为了防止圣旨被伪造,在制作、颁发和使用环节都精心设计了层层保护措施。你看圣旨第一个字"奉"竟然隐藏了如此玄机,单单这一"奉"字的绣制就需要非同小可的技艺,而且祥云图案的位置也影响着"奉"字位置的变动,加大了仿制难度。除此之外,圣旨还有哪些独特之处?制作、颁发流程又是如何严苛?为何古人能想到如此周全的防伪手段?最终,有没有人成功假传过圣旨?这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圣旨制作的精良工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古代宫廷,专门有御织局这样的专门机构,负责制作圣旨等重要物品。御织局引用了全国上乘的匠人和原材料,每一个环节都极为讲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是选料环节,织造圣旨需要上等的蚕丝,御织局的工匠们会精挑细选那些最优质的桑蚕茧。据说当年曾有一位御织工匠,敢于在皇帝面前亵渎"龙丝"之名,指出某些"蚕茧自缨结时结得过大",被皇帝嘉许其直言不阿。这种对原料的挑剔,正是确保质量的根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是精纺工序,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工匠们会先将桑蚕丝浸渍于沸水之中,然后用细木棍一绺绺拨出,这样能使蚕丝变得更加柔顺有韧性。接着用双足轮精纺,纺成细密均匀的纱线。最后通过机织的方式,将各类经纬纱线交织成型。这一工序曾一度失传,直到有御织工匠发现一种叫做"九丈龙池"的小型纺织装置,方才重新掌握窍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制成丝绸之后,还需要精心绣制上龙凤、祥云等吉祥图案。这些图案的每一根金线,都由专门的工匠在一间暗房内缓慢熔制而成,时时注意金线的粗细,以及颜色的鲜艳程度。而后由国之重宝——御绣娘亲笔绘制,一针一线地缝制上去。御绣娘身份尊贵,在选拔过程中可谓史无前例地严格,据说当年有一位新选入宫的绣娘,竟染上麻风,毫不留情地就被赶出皇城,可见圣旨制作之谨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则是圣旨首字"奉"的绣制工艺,这可谓是防伪的最高诀窍。"奉"字的每一针,都由一位身怀绝技的绣工操刀,每一针都有严格的深浅、长短和角度要求,丝毫不能马虎,否则便要重新来过。而"奉"字绣制位置也极为讲究,一定要在祥云图案的特定位置,否则就会被视为伪造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奉"字,需要多少心血和智慧,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诚然,圣旨制作工艺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防伪于无形,正所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绣工们的每一针每一线,不仅蕴含了对祖宗规矩的虔诚,更是对皇家权威的最高致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圣旨等级的明确划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古代宫廷中,圣旨除了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之外,还隐含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级别的官员,所获赐的圣旨在质料、规格以及饰物等方面都有明确的区分,这正是防止圣旨被伪造的又一重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最为显著的划分标志,便是圣旨轴柄的五种等级制度。玉轴代表最高一级,仅供一品大员使用,这是因为玉石素有贵重的象征意义。其次为黑犀牛角轴,代表二品文武大臣。相传这种黑犀角能辟邪赐福,所以地位仅次于玉轴。三品大员则使用金轴,金有财富的含义,亦寓意高官厚禄。四品及五品官员则使用黑牛角轴,而其余小吏只能使用质地最次的乌木轴了。轴柄的顺序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官员的品级高低,防止他们擅自使用不该使用的圣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轴柄,圣旨的颜色也是身份的象征。一般来说,高级官员能获得颜色丰富多彩的圣旨,而低级官员则只能使用单一的白色圣旨。从三色到五色、七色,圣旨的颜色也随着官员的级别增高而逐级递增。这些色彩并非是后期着色,而是在原始织造的时候就已经织入经纬纱线之中,确保不会被人轻易仿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者,圣旨的规格大小也受到严格的限制。一般越是高级的官员,所获赐的圣旨就越是宽大。据记载,在河北邱县曾发现过一件长达三百六十多厘米、宽三十三厘米的万历年间圣旨,足见其雄伟不凡。而普通百姓如若擅自使用如此大规格的圣旨,定会暴露伪造的企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看似简单的标准,实则蕴含着古人的独到用心。就拿轴柄的等级制度来说,其实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雏形。当年周公制定了"玉九钗"的制度,不同品级的官员佩戴不同等级的玉饰,由此确定彼此的身份地位。后来的帝王政权只是在此基础上,将玉器改为圣旨轴柄而已,可见古人的智慧源远流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有甚者,清朝时期的圣旨制度又将防伪措施提高了一个层次。除了汉文外,圣旨上还要同时使用满文书写内容,两种文字分列两侧,中间则印有日期印章。如此一来,即使有人想要仿造,也无从下手了。这种变化固然增加了工序的复杂性,但却是一剂强力的防伪良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可见,古人对于等级森严、防止伪造之心可谓是精心设防,旷世罕见。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细节,都蕴含着他们的智慧精华,值得后人eternally敬佩和铭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封泥和印玺的防伪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在圣旨本身的制作上精加雕琢外,古人还发明了封泥和印玺等附加防伪手段,令圣旨的真伪更加查验无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封泥乃是一种特殊的材料,用以封缄圣旨,防止在传递过程中被人窥伺内容。其配方无比讲究,一般需要蜡、树脂、矾、胭脂等多种原料熬制而成。这些原料品种单一看来并无奇特,关键在于火候和比例的把控。据说曾有一位御厨,在圣旨颁发的前一天便要开始烧制封泥,一煮就是三日三夜,不离锅铲半步。如此精心烧制,自然能确保封泥质地坚硬无比,除非将整个封缄处全部击碎,否则根本无法窥探分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仅凭肉眼,也能看出封泥与常规材料的区别。通常封泥的颜色会在大红或浓墨般深邃之间,这是由于添加了昂贵的矿物质颜料所致。而且封泥表面会涂抹一层蜡质油膜,能够很好地抵御日晒雨淋。不同年代的封泥质地也会有细微差别,因为调和配方会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小有变迭。这不仅防止了封泥被替代仿造,也成为了鉴别真伪的关键线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为重要的是,印在封泥上的官印可谓是防伪的最后一道关卡。从朝廷最高层面的六部印,到内阁、军机处等机构专用印,再到负责管控的都察院、锦衣卫等部门的个印,每一种印章都经过严格把关,不得私自使用。有传言说,当年曾有一个微服私访的官员被太监发现后擅自使用御印,结果遭到严惩,从此官印便更为神圣不可侵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这些官印的图案和版式也是各不相同的,往往还会按照一定的顺序重重盖印,使得仿造的难度加大数倍。就拿清朝来说,当圣旨从内阁这一关过后,便会先盖上内阁印、六部印和锦衣卫印,再由都察院、大学士等其他机构一级级审核、盖印。如此这般,最终圣旨上将叠加二十余种各色各样的印记,错综复杂,只怕即使最为老到的印坊,也无法精确摹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各种印章还会根据重要程度的不同而制作不同的材质。最高一级的六部印多为翡翠、玉石所铭,内阁印则用熟铜或黄铜浇铸而成。下级的印件则可能仅为红漆木料。即使印模被盗,只消一看便知其真伪了。可见古人于细节处的用心周到,实在堪称心理防伪学的活教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诚然,封泥和印玺固然十分讲究,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严密的防伪措施,才使得圣旨的权威地位无可动摇,成为古代政治的最高象征。盖印盖缄,封泥封疆,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维护这一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让圣旨永世长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严谨的颁发审核流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制作工艺的精雕细琢之外,圣旨在颁发的环节也同样受到了严格的审核把关,以确保权威性万无一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圣旨的诞生自然是由皇帝钦定,内阁大学士们首先需要将奏折呈上龙案。一旦皇帝行文点头,内阁掌印大臣便会按照程序撰写圣旨的正文内容,这个环节便是第一道防伪关卡。据说曾经就有一位掌印大臣私自添删文理,结果被发现后被革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