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解决地方债务问题?12万亿规模的化债来了!
这次化债方案里的4万亿、6万亿、2万亿,很多人觉得摸不着头脑,有人觉得力度空前,有人觉得不及预期。
12万亿化债落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力度到底大不大?后面还会有哪些利好?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码字不易,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12万亿,来了!
先来看看这12万亿究竟是怎么来的。
其实高层说得很清楚,首先是连续5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加一起是4万亿。
说白了,就是地方上每年从债务限额里拿出8000亿,专门用来化债。
只不过,这些钱本身就是要给地方上的,但现在每年都有8000亿的用途被固定死了,只能去化债。
其次是6万亿,这次新批准了6万亿元的债务,从24年到26年每年2万亿,用于置换地方隐性债。
最后是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然按照原合同偿还。
这2万亿哪来的呢?
按照我们的原计划,是要在2028年底之前把隐性债务全部化解掉,但现在这2万亿的隐性债务被置换成官方债券,也就不用急着还了。
所以这12万亿,本质上还是债务置换,也就是拿着显性债务去置换隐性债务。
这里的显性债务很容易理解,就是地方上发行的各类债券,利息相对较低。
而隐性债务主要就是指城投债,虽然是企业借的钱,但实际上还是被地方上拿去用的,利息相对较高。
或者更直白点来说,就是借新还旧。
据官方统计,现在的隐性债总量一共是14.3万亿,现在有了10万亿的化债资源,还减负了2万亿,直接解决了大头。
超预期?
12万亿的政策出来后,代表资金意向的富时A50跌了5个点,有人看衰,有人看好。
主要原因,可能是这次化债是借新还旧,跟市场所预期的大放水有所区别。
化债的原则,归根结底是“谁家的孩子谁抱”,并不是说之前欠下的钱就不用换了。
而是给出了辗转腾挪的空间,拿着新的法定或者专项债去替换掉之前的隐形债务,降低利息负担,拉长债务久期,释放地方上的压力。
但这些钱,早晚还是要还的,现在只是化解了潜在风险,而非真的把钱拿出来去刺激消费,去大水漫灌。
那为何有人会觉得12万亿超预期了呢?
一方面,2023年我们的GDP总量是120万亿,一次性拿出5%来做债务置换,力度肯定不算小;
另一方面,地方上的债务问题不容忽视,而通过化解地方上的债务,疏通全社会的债务链条,可以化解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这就像是那个网上的段子,卖米的欠了卖肉的100块,卖肉的欠了卖菜的100块,卖菜的欠了卖米的100块,虽然债务一共是300块,但实际上只需要有人拿出100块,借给整个链条中的某一个人,就足以化解债务问题。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化债的效果一定没那么快,我们还需要时间,不妨让子弹先飞一会。
而且更重要的是,以中国的做事风格来看,肯定不可能刚上来就“扔王炸”,现在12万亿的化债方案,必然不是结束,大招还在后面。
还有啥利好?
这次高层专门针对化债方案开了新闻发布会,但实际上还提到了很多即将出台的政策。
比如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已经按程序报批,近期即将推出;
再比如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等工作,正在加速推进;
再再比如加大力度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品种和规模等等。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言有尽而意无穷,高层并不是不刺激经济,而是一切都在按部就班进行中,但还是那句话,需要时间。
从负债率上看,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是85万亿元,其中国债30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0.7万亿元,隐性债务14.3万亿元,负债率是67.5%。
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去年年底G20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是118.2%,G7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是123.4%。
也就是说,以我们当前的负债率来看,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力空间,完全没必要担心。
再从国际环境上来看,美元已经进入降息周期,而现在的利率是4.5%-4.75%。
如果按照降低到2%-2.25%的中性利率计算,哪怕每次降息0.25%,也还需要降息10次,这中间给我们留出了充足的施展空间。
综上所述,现在高层对于刺激经济、维护金融市场的决心极大,而且也有充足的政策空间,未来还有一大堆的大招走在路上。
我们唯一需要的,就是耐心和时间。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12万亿到底有没有超预期,大家心中自有答案。
但可以预见的是,这12万亿肯定还不是全部,未来工具箱里还有一堆大招蓄势待发,我们不妨等时间给出答案。
深入了解热门话题背后的事实,如果您喜欢这样的内容,请不吝点赞、留言交流,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