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毛主席说出不要修了,就这样吧,一代伟人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呢?一生为革命事业而奋斗,他也是个人,他的心里会是什么感想呢?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这年毛泽东16岁,16岁的毛泽东不愿意再受农村生活的压迫,他想独自走出大山,走出不属于自己的世界。

38年后,毛泽东完成了他的抱负和梦想回到家乡,回到生他养他的湘乡。这时的毛泽东已经是孑然一身,没有了严厉的父亲和慈爱的母亲,回到家乡的他也只能缅怀过去。已经大有名气的毛泽东,就算去韶山探望了母亲的坟墓,也拒绝将其坟墓修整。这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从小对他疼爱有加的母亲难道不足以让他修缮坟墓孝敬一下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于湘乡,家庭并不优越

毛主席,一代枭雄,湘乡出生的他家庭并不富裕。出生于农村,从小省吃俭用,好在父亲用心经营,才让整个家庭步入了小康。毛泽东的父亲买田置地,变卖家产,家境状况慢慢好转了。但毛泽东从六岁开始就干农活,根本没机会接受教育,曾经还为看书入迷和父亲争吵。父亲只想着毛泽东能够安心干农活,为家里讨得一些生计,而毛泽东心里就只有读书,哪怕干完了农活也要躲在稻田里看会书,经常是被骂着回家的。

父亲执拗不过毛泽东,便开始和他约法三章,只要他干完了农活,书就让他看。这下子毛泽东仿佛有了奔头,只想着一心把农活快点干完,好接下来可以安心看书。好在父亲的严厉劲并没有影响到母亲,父亲是个狠角色,但是毛泽东的母亲极其温柔。从小言传身教,对毛泽东疼爱有加,受母亲家里人的影响,毛泽东在年少期间也接触了不少文学书籍熏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个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之女,朴实又贤惠。1893年生下毛泽东,作为家里的长子,文七妹经常担惊受怕,害怕在动乱年代,儿子会离他而去。毛泽东和父亲的关系不好,但是和母亲家族的关系甚好,经常和表兄弟一起讨论思想和文化,就在那个时候毛泽东的思想境界也被拓展了不少。毛泽东欣赏他的表兄,他们两一致认为梁启超的思想是进步的,他们支持戊戌变法,觉得旧中国确实落后了。母亲后来给毛泽东生了两个弟弟,从小毛泽东便了解母亲的幸苦,母亲也一直为家庭默默的作出贡献,任劳任怨。这一切毛泽东的=都看在眼里,受母亲的影响,毛泽东自己做事也变得兢兢业业起来。

但身在农村背负家庭重担的毛泽东根本就不喜欢农村生活,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一团火,只要时机一到,便可以然后燃成熊熊烈火。就在16岁那年,有着成熟意识的毛泽东踏上了求学之路,这一年他离开了湘乡,离开了积劳成疾的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赴他乡,母亲病重

毛泽东这一决定让文七妹又喜又悠,一是觉得儿子逃离农村的愿望终于可以得到落实,二来毛泽东这一走不知道何时再能见到。在动乱的年代,别说远走了,就连吃饭都是个问题。但是文七妹很疼爱毛泽东一点也没有阻拦,毛泽东留下了一直书信和一番下定决心的话走了,在他走的这些年里,文七妹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家书抵万金,毛泽东身在他乡,心系母亲,时不时写信回家探望。时隔多年,这时的毛泽东已经25岁了,母亲已经支撑不住了,听到母亲病危的信息,毛泽东连夜写信叮嘱舅舅好生照料。母亲的身体不再硬朗了,能够好好活着的时候,一直都是在硬撑着。1919年10月文七妹还是倒下了,毛泽东没能看母亲最后一面,就连匆匆回家的时候,也只能陪在母亲的灵柩旁落泪。

文七妹带走了她的53岁,在毛泽东眼中,母亲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他知道就算自己连母亲最后一面都没有见着,在九泉之下母亲也还是会默默祝福着自己。文七妹勤俭持家了一辈子,也没能在最后过上好日子,好在她的淳淳教诲,她的几个孩子一直铭记在心。特别是毛泽东,一直以母亲的为人为标杆,省察克治,做事永远会考虑到他人的一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韶山一别,此去经年

安顿好了母亲,处理完了家中的事宜,毛泽东又得启程了。纵使内心万般难过,也还有鸿鹄之志未完成,这条路只会越走越远,绝不停歇。

1919年刚好五四运动爆发期间,当时发生了非常多学生运动,看到一群有志青年被国民党派无情杀害,毛泽东又陷入了深思。深受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西方先进文化开拓了毛泽东的视野。毛泽东不愿意中国再如此落后下去,昏庸的政府不是长久之计,中国要独立就应该搞革命走出自己的方式。随后一年,1920年毛泽东自发的组成一支大队伍,为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支队伍的名字也是共产主义组织队伍。

毛泽东的势力在中国不断蔓延开来,从开始的只有几个学生参加,到后来的农民和地下组织,纷纷加入毛泽东这支“敢死队”。看到自己队伍日渐强大,毛泽东的野心开始了,他想要闹革命了,中国也必须革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1年毛泽东就组织大家进行动员,南湖嘉兴游船的一次会议,也成为了中共一大的标志性会议。从此以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如期召开,毛泽东带了一个好头。毛泽东被当选为了书记和领导,这次的任命奠定了他的领导基础和地位,群众百姓也都愿意听从毛泽东的指挥。随着国内态势愈演愈烈,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党之争相持不下,中国国内处于动荡,毛泽东率领一支部队开始进行了起义运动。

1927年8月秋收起义打响第一枪,这一枪也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萌芽开始了,毛泽东象征着农民军,代表农民的利益。在江西湖南的边界,毛泽东带领部队进入到井冈山,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顺利会师于朱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就成为了革命的象征,从此农村革命军也改口为红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红军不断的征战途中,毛泽东还善于总结经验,将自己的经验汇成书籍,给更多后人参考。《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一书,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毛泽东在国际上都有所耳闻。红军之路并不好走,王明左倾思想严重,严重影响了红军的发展,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国民党的围剿势力蔓延,为了稳住共产党地位,加上日军的威胁,毛泽东开始了浩浩荡荡的红军长征。

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以后,毛泽东的长征之旅就开始了,巩固红军政权消灭极端势力,成为了红军的目标。1936年,抗日统一战线经过两次会师达成,国共内战也转变为了国共合作。长征结束后毛泽东又领导了抗日战争,他根据抗战形势提出三条路线,左右夹击日军分子。先后开展游击战、地下战,虽然在战争中牺牲了不少士兵,但是好在统一方向是正确的,最终也迎来了抗战14年的大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革命持续,社会态势好转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迎来了日军的投降,中国人民真正解放了。毛泽东完成了他解放的心愿,终于没有辜负自己和家人,中国面临着这样巨大的胜利,也算是给九泉之下的母亲一个最好的交代了。

在当时的特殊时期,什么儿女情长、家事人事,统统都不算什么,重要的就是国家。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任何人都应该站出来保卫自己的国家,不被日本帝国主义威胁。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是属于毛泽东的光辉时代,毛泽东也就因此当选为了国家主席。国家整体战争结束,还剩下一些局部战争需要解决,在随后的两年里,分别进行了土地革命和其他民主革命,为的就是消灭极端势力的存在。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彻底清除贿赂、偷税、盗窃等不良行为,顿时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变得好转起来。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有条不紊的进行中的代表会议,整个中国在结束混战之后变得欣欣向荣。同年又把工作矛头转向农村,在农村进行阶级斗争,帮助农民都能享有自己的一份土地。进行农村教育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隔多年,回到故土

“毛主席回来了”话音刚落,韶山一群村民大大小小蜂拥而出,毛主席也是甚是激动,看着一个个春光洋溢的面孔。

时隔32年终于回来了,1959年的一天,欢声笑语点燃了韶山的大街小巷,这个属于韶山的英雄回来探望他的根了,即便没有亲人。作为一名主席,韶山的父老乡亲在他眼中已经是亲人般的存在了。回到故乡的毛泽东慰问了当初的韶山老百姓,给他们送去祝福和踏实,韶山的人看到了主席也激动不已,脸上的笑容藏也藏不住。

坐着桑塔纳沿着蜿蜒曲折的山村小路,一路向西,进入韶山招待所。毛泽东见到了自己的堂弟毛泽普,两人相谈甚欢,时隔几十年终于见到家里人的影子了。毛泽东生来有的好习惯是一点也没改变,他告诉招待者,不要住的多豪华,一间陋室能睡能吃,足矣!借这次回来,毛泽东要好好的叙叙旧了,一刻也没闲着,把韶山认识的好伙伴一个个叫出来叙叙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友相见,甚是欢心

毛泽东已经迫不及待的叫人请出他口中的“山神”和“土地”了,这两位分别是韶山公社党支书记和韶山大队党支书记。这两位对韶山的管理贡献不小,相当于韶山的领头人,作为老一辈的韶山人毛泽东自然要慰问一番。毛泽东对韶山乡亲一见如故,很快就和他们交谈得起来,话匣子也打开了。毛泽东一改当初带兵打仗的严肃风范,幽默风趣,好容易让人亲近,小孩子都叫他毛爷爷。毛泽东不喜欢别人拘束,尽可能地和乡亲们聊得来,只要是乡亲们有问题,毛主席都愿意听。

此行目的还是为了了解农村实际状况,既可以和百姓贴心的交谈,又可以视察民情,真正了解百姓所需。以往毛泽东视察都是由下级规划好路线,然后按部就班的进行,这次韶山之行完全打乱了计划,可能,毛泽东是想家人了吧!毕竟三十多年都没回去看一眼,心里还是有愧于韶山的,借这次韶山之行顺便认真调研,了解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让当地的居民更自然,毛主席这一行还省去了保卫队,任何有关的公安人员也被禁止去韶山。这次韶山的调研只有毛泽东和同行的几个人,他告诉下级,他回韶山需要绝对的自由。看着平日里严肃的主席,竟对下级提出了要求,这下无论如何也得满足。毛泽东自己接待群众,自己跟着当地的老百姓一步一步的视察,走街串巷,把整个韶山算是琢磨透了。

深夜也不放过,了解了韶山的大概情况,连夜拟出名单选拔干部,并请这些干部小聚一谈。为了韶山的长久发展,毛泽东做了一个临时决定,就是在韶山居住一段时间。随后他的妻子和儿子也被接到了韶山,为了更好工作,也调来了一批调查人员深入韶山内部治理。

居住在韶山的这段时间,毛主席不仅进行深度视察,而且将自己的西方开放思想传播到韶山,让当地的居民都能理解外来文化的冲击和魅力。农民夜校就是最早的学校,在当时人民都渴望识字上学,毛泽东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愿意读书,用知识打开新中国的大门。毛泽东在韶山的200多天里,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潜心研究农民的生存现状问题,不断的激发农民进行革命和运动。

正因为毛泽东亲力亲为,所以在早期的农民运动开始就已经拥有了雄厚的农民基础,农民一直以来都是毛泽东领导运动的主力军。韶山人民也非常信任毛主席,在毛泽东没有当上主席之前,毛泽东已经在韶山拥有了自己的地位。就算是赵恒惕大肆宣扬说毛泽东是“过激党”,要制止毛泽东宣扬马克思主义,韶山居民也自发的组成革命队伍,自己搞革命,毛泽东领导的农民天下就从韶山开始了。虽然后来毛泽东因为革命所需,前往各地,也没能再顾及到韶山。时隔多年回来,韶山人民还是像以前一样热情的迎接,接纳毛泽东的一切,这大概就是韶山的基石足够坚劲,毛主席所燃起的革命烈火才生生不息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独自探望母亲,五味杂陈

毛泽东除了慰问韶山当地的父老乡亲,其实他还有“私心”,他的母亲还在这。他天还没亮的时候,毛泽东独自一人离开的住宅区,陪同的罗瑞卿、周小舟发现毛主席不见了,急着到处找人,最后在韶山一旁的小山村发现毛主席正孤零零的站在那里。

也许,毛主席这一刻是不孤独的,还有她地下的母亲陪着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韶山的小山坡上,有一个大突起,毛泽东不太确定,问同行的毛继生,才确定是。这个周围一棵树也没有的坟墓,是毛主席母亲和父亲的合葬墓,对比当时其他的坟墓确实少了些什么。毛主席捡起周围的花花草草轻轻放在坟墓上,并亲手补了坟墓的缺口,然后跟同行人深深地向坟墓鞠了一躬。看着光秃秃的坟墓,周围什么也没有,毛泽东沉思了许久。见此状,毛继生询问毛主席要不要给母亲的坟墓修整一下,毛泽东没有思考地回答了“不用”。烧了点纸后,一个六旬的老人杵着一根山棍,一瘸一拐地走出了韶山林。

毛主席看着母亲的坟墓回想起了许多往事,母亲一生没享过福,就连临走前相见毛主席最后一面也没完成。毛主席每想到这,就不禁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算是拼搏了一生,也没能尽上孝。特别是当初父亲的去世,韶山的规矩还是父亲去世必须要长子下葬,但是当时的毛泽东正在带领农民运动,根本就没有空回家。父亲的猝然离世,让毛泽东也措手不及,想着快点回家好让父亲一路走好,无奈局势问题,让父亲的灵柩停放在停谷坪足足停放了七个月之久。等到七个月运动结束之后,毛主席才回到韶山,将父亲和母亲一同安葬在了一起。

40多年过去了,楠竹坨一直是毛主席忘不掉的痛,就算这次毛主席回到了韶山也还是会忍不住去父亲母亲的坟墓旁望一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拒修坟墓,语重心长

“不用修了,保持原样吧!每年清清明节请你们培培土就好了”毛主席说完就颤颤巍巍地走下山去。

见同行人非常疑惑,随后便语重心长的说共产主义向来是唯物主义者,不信奉鬼神、迷信,在我心中党就是一切。话音刚落,周围一片寂静,大家都被毛主席的一番话所感动,看来新中国真的是选对人了!大家喜欢毛主席,更被毛主席的精神所折服,唯物主义的领袖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偶像。

毛泽东此行艰难,这次回去不知道能不能再回来,年过花甲的毛泽东经历太多太多了,在别人严重他就像年轮,每一层都在诉说着一个故事。经过它的人都想在它旁边坐坐,看看风吹雨打的背后,是怎样一个坚强躯壳。

挥别乡亲们再次坐上桑塔纳,饱含泪水依依不舍,乡亲们排成队目送毛主席的离开。1966年,73岁的毛主席再次如愿回到了韶山,这次回来更是思乡心切。这次坐上的吉姆车,车子缓缓开着,毛主席慢慢领略韶山的每一处风景。

毛主席这次回到韶山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了,距离上次已经有七年的时间,回想起当初踌躇满志的少儿样,中年归家的痛苦之感,以及花甲之年回家的归属心切,加上这次应该是真真正正的和家乡道别了吧。耄耋之年,也算是了一个自己的心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的回家次数仅仅只有两次,两次归家,一次是还愿,一次是道别。伟大的领袖走完了他的一生,在韶山的日子永远是毛泽东最怀念、最快乐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