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第11期 总第810期

几度合作 几度提升

——记广东汉剧艺术家李仙花

文/赵景勃

与李仙花相识30多年,其间我们经历几度艺术合作,我也见证了她的青年时代,从被重点培养的尖子,到两度争得梅花奖,成为广东汉剧掌门人的过程。我看到了她的拼搏,也看到她的辉煌,更看到她一步一层的攀登过程。作为一个戏曲教育的“老园丁”,我更习惯于总结高端人才的成才之经验,探索戏曲人才成长之路。

攻读本科,获得一度梅

1991年,李仙花作为从广东汉剧脱颖而出的年轻演员,抛别刚出生月余的孩子北上求学。一年的进修学习使她眼界大开,但也有一种不满足感,她便产生必须系统学习的强烈欲望,于是报考本科班,学习导演。导演与表演虽为一体,却是两功,学导演要学习“剧本分析”“导演构思”“观察生活练习”等课程,学习多种小品训练和剧目排练,李仙花完全投入另一个学习系统,在夯实文化功底、提升艺术修养上下功夫。当时我在导演系担任副主任,逯兴才教授在给她排练小戏《义民名册》,特别约我“陪练”,和她同台共演,这也是一段师生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剧《白门柳》

在课下,李仙花训练的完全是另一系统的功夫,那就是表演之功。表演“四功”以唱功为首。她本工花旦,为拓展唱功,她就跨行当学青衣,由刻画小姑娘的清脆声型,转换为圆润脆美的青衣声型。跨行转型,何其之难,她不惜自己花钱请声乐老师,训练科学发声。她为自己设定早功,常常看到她抢占教室(学生多,教室少),把腿放在高高的把杆上,练声练唱,练习身段。她带着花旦的表演功底,一旦攻克嗓音关,具备青衣的唱功,花旦、青衣两门抱,就打开了戏路,获得全面发展的基本技能。院长朱文相高度重视她,并延请著名导演艺术家李紫贵,主持策划李仙花的“争梅”计划,又委派我参加一线排练。剧目选择上充分体现了李仙花在功法上对于拓宽技能的追求。由王小蓉教授挖掘并移植的《阴阳河》更见花旦的圆场功、扁担功,由宋丹菊教授移植的《改容战父》要突出刀马旦的武功、椅子功,由我执导的广东汉剧的传统老戏《百里奚认妻》更要考验青衣的稳重表演和扎实的唱功。争梅专场展现花旦、青衣、刀马旦3个行当的硬功夫。我曾几次到梅州参加“争梅”剧目的排练,也深深感受到仙花对功法的苛求,对拓宽剧目的强烈愿望。可以说,一度梅的争逐,李仙花的主攻目标是夯实功法,拓展戏路。这无疑是她艺术大厦的根基,也是她更高的腾飞的起点。

攻读硕研,争得二度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剧《蝴蝶梦》

李仙花可谓福至心灵,正当本科将要毕业之际,学院招办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简称“青研班”,李仙花和另外两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顺利考入该班。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班?青研班是打造戏曲领军、领衔演员的高研班,是对高端青年人才的“强力充电”,该班规格很高,是由中宣部策划,由文化部和北京市主办,中国戏曲学院承办。入班的门槛很高,都是有成就、小有名气的演员才能入班。李仙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教育模式中,更是打开新视野,如入艺术宝山,一手抓技艺,一手攻学理。她学习梅派艺术,体验梅兰芳大师中和之美;学习昆曲艺术,提取古典美学的精粹。这个班使她有机会和国宝级的艺术家、理论家对接。这个特殊班实施了“分段制”的教学模式,就是“集中学习”和“回团实践”相结合。李仙花很好地利用这个教学模式,把学院学习所得带回到剧团在实践中巩固。此时的她艺术与学术并举,理论的提升使她的艺术走向更为精准,她开始作为策划创作新戏。我记得就是在郭汉城先生家中策划创作的《蝴蝶梦》,并有理论大家龚和德参加讨论。李仙花也充分开发艺术资源,与同班同学、京剧艺术家李宏图创作了汉剧、京剧两下锅的《蝴蝶梦》。《蝴蝶梦》在京、粤两地一经展演,一举夺得“二度梅”。

从读青研班到荣获二度梅,看得出李仙花的艺术追求又提升到新的层面,是由技术功法向戏曲文化的提升,是技术与学术的互促互进。她创作的《蝴蝶梦》《白门柳》《金莲》无一不是从文学名著中选材,都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这是她追求提升文化品格的体现,并成就她艺术人生的“三部曲”。

续创《章台青柳》,再攀新高峰

2021年,仙花约我为她创编《白门柳》的续集《章台青柳》。此时她已入花甲,我已近耄耋,高龄再度合作,再创新作,我确实是受李仙花的精神感染,才接此重任。此时她担任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已经10多年了,已经功成名就的她,老本也够吃了,但她对汉剧的眷恋、对舞台的向往始终未泯,虽然担当文艺领导职务,却是功照样练,嗓照样吊,持久不懈地为舞台拼搏。在我们研讨剧本、排场立戏的接触中,我感到有3个目标在激励她,使她求进不止。目标之一:要用续集让柳如是的形象更完善、更丰满。无论是她还是我,对刘斯奋先生的长篇小说《白门柳》中的柳如是都心存崇敬。这位历史名美不仅在我国文坛做出卓越的贡献,更是一位有担当的“女丈夫”,倡导“国家兴亡,匹‘妇’有责”。为此,《章台青柳》是接续《白门柳》结尾,南京沦陷,柳如是投池殉国,被救之后她从事一系列救亡行动,包括募捐军资、救护义士,最后为保存文脉,焚烧自家书楼,充分展现其在国难当头时勇于牺牲奉献、豪爽果敢的巾帼形象。应该说《章台青柳》重塑这位“女丈夫”的文化形象,是圆李仙花文化追寻的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剧《章台青柳》

目标之二:她要实现表演技术的高峰冲刺。如果说她的“三部曲”在技术上多以唱功、做功来塑造形象,《章台青柳》则有激烈的舞台行动,需要唱、念、做、舞四功并举。在动笔之初,我有些犹豫,曾电话询问仙花能否承受一些舞蹈。她的回答很坚定:“这些年我没间断练功,您就放开写吧!”为此,该剧设计了一段柳如是舞动船桨救护义士,受到清兵追逐的舞蹈场面,不仅要用圆场、腿功、卧鱼等技巧,还要边唱边舞,这是对仙花年龄的挑战、体能的挑战,实践证明她迎战成功。“唱功”是李仙花的特长,是塑造形象的首要手段,我们倒是非常放心,因为她在担任行政领导的十几年从不间断练功,她会见缝插针地研究唱腔,为她开车的司机说她总是一路飞驰一路歌。作曲家钟礼俊给她设计了很多高难唱腔,有的高腔很为险峭,她从未表示畏难,相反,有“歌之不足”之感,不时向我提出希望加唱段、加长度的要求。确实,在核心唱段她表现得神完气足,在特色唱段中她表现得游刃有余。念功往往被忽略,戏曲多有重唱轻念的倾向。该剧安排的念白较多,有对口、有单口的念白,大段的念白需要有起承转合的段落设计,要有贯口推向高潮。对李仙花来说,《章台青柳》的念白是对她前“三部曲”的超难和超越,特别是最后“焚烧书楼”,柳如是和钱谦益有一段接近生活、近似话剧的对白,二人坐在地上,哽咽着相互安慰,仙花和万瑜(钱谦益的扮演者)细语丝丝,动情入戏,营造相濡以沫的情感氛围。

为了加快进度,在搭戏阶段,两位年轻的导演姚志强、马笑老师,分场同时搭起架子。在抠戏阶段,我们有意放慢了节奏,给演员以“练”,给乐队以“合”,给部门之间以“磨”的过程。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内,我们的日程是上、下午两班制排练,常常是假日加班。高强度排练,李仙花没请过一次假,排练场上的李仙花都满宫满调、硬砍实凿地排练。8月酷暑,汗透衣衫,她总是一天两换衣。晚饭后本来应该休息,但她又加了一班,要和学生走路一至两小时,以锻炼体能,保持气力。她对艺术的苛求、对自己的严酷,给剧院树立了榜样,很多青年演员都佩服不已。

目标之三就是要传帮带,她要带出新一代。她在该剧排戏之初便提出这个目标,在角色分配上,她为A组,B组黄丽华、C组廖雅鸣都是她的学生,另一位学生嵇兵在剧中扮演朱姨太。在排练过程中,师生同下排练场,或分场搭戏,或合乐练唱,或参加讨论,学生都经历创作过程。所以,在李仙花组彩排之后,黄丽华随即彩排。在广东省第15届艺术节上,李仙花主动让台,由自己的学生黄丽华领衔参加艺术节。戏曲传统的师生关系,老师就有“先铺路,后让路”的美德,这一点她做到了,她今天身先士卒的创作,正是为年青一代开创明天。注重人才培养也是李仙花的大局观,在担任汉剧院院长、书记期间高度重视人才建设,从武汉、黄石引进了一批艺术骨干,2005年又和梅州市艺术学校合作,开办“广东汉剧幼苗班”,培养50名学生,这批人才现在都是广东汉剧院的骨干力量。造就了人才,就创造了广东汉剧的未来。李仙花非常理智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作用,当前课徒授艺、树人立戏是她的职责,相信她会做出新的业绩,艺术之路还会在她脚下延伸!她的艺术精神必将在新一代的“广汉”人中发扬光大,展现勃勃生机!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

《中国戏剧》杂志订阅:

国内统一刊号:CN11-1767/J,邮发代号:2—3,国外代码:M30。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责任编辑 郑少华

设计制作 尹明钰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