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讷,1940年出生于延安,是毛主席的小女儿。在韶山话中,小女儿就是满女。此时已经到了知命之年的毛主席,俨然对这位满女疼爱有加。因此,李讷在童年的记忆中,是非常幸福的。
父女情深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论语》
事实上,李讷的名字来源于《论语》当中,这是毛主席特意为爱女取的名字,也就意味着对李讷一生寄予厚望。
至于毛主席姓毛,女儿为何姓李?李讷姐姐李敏曾在《我的父亲毛泽东》一书中记说:
“爸爸,我干吗要姓李呀?”
对于孩子的提问,当时毛泽东说了两条理由:一是转战陕北时他曾化名李德胜,这是他最喜欢的化名。二是他“从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句子中,各取了一个字给我们俩:妹妹叫李讷,我就叫李敏。”
从李讷的名字当中,我们会感受到毛泽东作为一名老父亲的慈爱,那么从李讷的成长当中,毛主席对待子女更多的是严爱。
新中国成立那年,刚满9周岁的李讷,就被送去当时住读制的育英小学。这里集中优秀的师资力量,为了防止孩子有优越感,毛主席对女儿要求不允许告诉学校和他人自己父母的名字,并且在学校登记表家长姓名栏中,填写的是保健医生王鹤滨的名字。
可见隐姓埋名一直都是毛家后人的代名词,值得称赞。
李讷学生时代过得一点也不轻松,喜欢古诗词的毛主席经常为自己的女儿布置许多家庭作业。
初中时期的李讷已经包揽众多古诗词,其中包括毛主席亲自自圈划批注过的1180首诗,378首词,12首曲,20篇赋,总计为1590首。其中唐诗约600首,汉、魏、南北朝时期诗人的作品150多首,明诗近200首。
在父亲的教育下,李讷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同学们眼中李讷成了小小博士。天资聪颖的李讷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这也足见毛主席教育子女的成功。
李讷的韶山情
“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思念毛泽东。”这是李讷常常想念父亲吟唱的歌词。想念父亲,就到父亲向往的地方去看看——韶山。
在李讷的记忆中,在1976年父亲毛泽东病重之际,依然不忘故乡韶山。李讷虽然出生在延安,但是在她心中一直都惦记着韶山,因为那是父亲的出生地,那里才是她追根溯源的家。
那一年,毛主席打着口号:“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未曾想越走越远。然而,骨子里那固有的乡愁情思始终未曾从毛主席心中抹去。
建国前,毛主席离家之后总共回韶山十二次。李讷却一直错失陪同父亲回故乡看看的机会。
直到1976年,毛主席病重期间提出再次回故乡韶山,李讷终于等来了机会,可是当一切准备就绪,李讷的这一愿望又随着毛主席的去世而落空。
似乎没了父爱的庇佑,李讷进入了人生的低谷期。李讷在感情生活上,也遇上了一些波折,这让李讷倍感孤独无助。
清苦的日子终会过去。
1984年,毛泽东的卫士李银桥给李讷做媒,结识了王景清,两人很快结了婚。
王景清在延安时期也曾经给毛主席当过卫士,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对李讷百般呵护,才让李讷重新感受到家的温暖。
李讷的心里一直惦记着韶山,她一直在寻找着去韶山的机会。
终于,1984年,在王景清的陪同下,44岁的李讷,和丈夫一起踏上了韶山这片热土。经历过生离死别的李讷,踏上这片令千万人神往的故土时,李讷在接待处登记簿仅写下王景清的名字,并跟在一行人后。
当他们来到虎歇坪,一座坟墓映入眼前时,李讷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那正是父亲常常提及的爷爷奶奶,李讷心中顿时百感交集,哭倒在地。
人们并不知道这位中年妇女是谁,惊讶地围观着。
王景清回头没有看到李讷的身影,焦急地立刻冲开人群,扶着李讷为她拭泪,他觉得再也不能隐瞒什么了,便向韶山管理局的领导人解释说:“这是李讷,是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
顿时四周的人们都开始惊讶地传递着:“李讷回来了!李讷回韶山来了!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回家来了!!!”
父老乡亲把李讷当成韶山的女儿,李讷很是感激。人们热情高涨,很快沸腾了整座韶山中,很多人开始向这里集聚。
在人们的相拥之间,李讷边走边看,她想起父亲生前对韶山的描述,她能感觉到,这是曾经吹过父亲脸颊的风;溪从脚下流过,那粼粼的波光,也能折现出当年父亲的身影……
当李讷来到父亲日夜向往的滴水洞前,她再也挪不动脚步了。在滴水洞前,李讷痛哭,写下了“永远的怀念”五个意味深长的大字。
结语
对于李讷来说,这是最美好不过的结局,无论是做女儿、做妻子还是做母亲,对她而言都是圆满的。我们也很高兴,毛主席的后代能够安享晚年,能将他老人家伟大的精神品质代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