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士渭
人类历史上,白银与黄金一样均属于贵金属 ,都曾用作货币、装饰品和高档用品的原材料,是物质文明的重要载体。而银器制作工艺传承的则是一种文化。不论银器工艺和装饰、还是文字,都体现出时代工艺水平,呈现出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内容,满足当时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折射当时人的审美和时尚。
老上海银器是中国绵延不绝的银器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发现上海的宋代金银器 清秀典雅,如诗如画。元明清上海历史典籍中已有著名的银器技师的记录。近代以来,上海是世界著名的银器消费、制作、销售市场,老上海银器曾渗透上海社会各个领域,见证过上海诸多荣光与温情。老上海银器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从古至今数不清的上海故事。2008年上海老凤祥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胡宝芳 著
上海三联书店
《银忆上海》谋篇布局科学合理,详略得当。与世界乃至中国内地比,古代上海银器虽不占优势,但对近代上海银器文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社会基础。上海开埠后,发达的经济,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襟,频繁的中外交往,使近代上海银器大放异彩,银器渗透上海社会各个领域各阶层,承载丰富多彩的上海记忆。因此本书以古代上海银器开篇,以近代上海银器为论述重点。第二到第十三章研究梳理近代上海银器历史文化论述,取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逻辑:第二到第四章从不同层次与角度论述 近代上海银器概貌。第五到第八章回顾了银器背后的体育盛会、社交礼俗、中外交往、重大政治事件,可视作老上海银器之消费与用途。第九到十一章对近代著名的三爿上海广帮银楼历史进行考证梳理。通过个案分析来透视近代上海外销银器店经营策略及商品供应等。第十二章对几款银器背后的人与事进行详细考证。第十三章附录1906—1948年上海银楼、外国首饰店名录为学者深入研究老上海银器历史文化提供线索。
《银忆上海》作者来自晋商故里山西平遥,长期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 作者关于老上海银器的研究,缘起于上海世博会前几年在英国古董市场发现的上海外销银器及1975年美国学者福布斯(Crosby Forbes)出版的 《中国外销银器1775-1885 》(Chinese Export Silve 1775-1885)。面向世界的上海外销银器及经营实体,是本书重点。近代上海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银器消费、制作中心之一。近代上海银器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古代上海银器历史文化基础,与近代上海社会环境密切关联,携带丰富多彩的上海记忆。为客观、真实研究上海银银器历史文化,作者研究视野不局限于上海本地收藏银器实物与信息。本书研究涉及国内外诸多博物馆、民间收藏家所藏老上海银器实物与相关研究论著与展陈信息等。对国内外相关原始文献的旁征博引,体现出作者宏阔的研究视野、深厚的史学素养。
1949年6月“革命中坚”银牌,上海纺织博物馆藏,薛彬摄影。此银牌是新裕棉纺织厂的企业家感谢工人们自发组织起来保护工厂不受破坏专门制作。
与海派服饰、月份牌、石库门等上海记忆载体相比较,《银忆上海》一书视角新颖。本书以丰富的中外原始历史文献和公私收藏者所藏老上海银器实物为基础 ,深入挖掘老上海银器实物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多重社会价值,既有资料性、研究性、又有图典性、可读性,雅俗共赏。本书的出版,有利于丰富和促进上海城市物质文明史研究、普及。
本书挖掘老上海银器背后的历史记忆,旨在以史鉴今,启迪未来,助力新时代上海文创产业守正创新,再创辉煌;促进上海文化品牌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上海精彩的物质媒介,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张闪亮名片。古代上海银器非皇家御制,是宋元以后中国逐步深入平民百姓生活中的典型物证。近代以来,上海发达的经济实力,旺盛的社会需求推动了上海银楼首饰业的发展,上海银楼首饰业成为上海独特的工商业门类。在中外业者与消费群体的共同推动下,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 海派银器,不仅承载了诸多上海记忆,也是中外游客青睐的上海地方特产。时至今日,不少老上海银器还在国内外默默传递中国文化,中式审美与中外情谊。挖掘、阐释上海银楼首饰业发展历史及老上海银器背后的历史智慧,对进一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