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领域,国医大师邓铁涛有着 70 年的从医经验。他不主张长期使用西药治疗高血压,认为久用西药有副作用,对身体不利。
邓老主张测量血压,分辨缓急轻重,急重则治标,缓轻则治本。
中医虽无高血压病之名,但根据其主要症状及发展过程,可归属于“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范围。
从证候表现来看,高血压病受病之脏主要为肝。
清代医学家叶天士曾描述肝脏特性,若情志失节、恼怒紧张等伤肝,可出现肝阳过亢的高血压,继续发展可能化风、化火引发中风证候。
同时,肝与肾关系密切,先天不足或生活失节致肾阴虚,可引致肝阳偏亢,发展为阴阳两虚或中风等证。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的发病原因与肝肾阴阳平衡失调、偏盛偏衰有关。“肝为刚脏”,依赖于肾阴的滋养。如果肾阴不足,常引起肝阳偏亢,出现血压升高。而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上的第一个穴位,《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该穴名的意思是指体内肾经的经气由此如泉水外涌而出于体表,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按摩此穴位可以调理血压。
此外,忧思劳倦伤脾或劳心过度伤心,也可导致高血压,往往见心脾之证。
确诊高血压病后,辨证可分四型:
一、肝阳上亢型:头痛、头晕、易怒、夜睡不宁等,宜平肝潜阳,用石决牡蛎汤,药物有石决明、生牡蛎、白芍等。
二、肝肾阴虚型:眩晕、精神不振、耳鸣、失眠等,宜滋肾养肝,用莲椹汤,药物有莲须、桑椹子等。
三、阴阳两虚型:头晕、眼花、耳鸣、腰痛等,宜补肝肾潜阳,用肝肾双补汤,药物有桑寄生、首乌等。
四、气虚痰浊型:眩晕、头脑欠清醒、胸闷等,宜健脾益气,用赭决七味汤,药物有黄芪、党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