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低龄化背后的隐患已然显现,是“拔苗”还是“护苗”,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儿童网红现象不断涌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当有不少孩子直言梦想成为网红时,我们不得不意识到,警钟已经敲响。网红低龄化背后的问题和隐患已然显现,是“拔苗”还是“护苗”,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
商业儿童网红人设的打造,是成人和商业机构推波助澜的结果,归根到底是受流量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驱使。不难发现,不少儿童趋于成人化的言行举止,打“擦边球”式的穿衣着装,均来源于剧本的编排、成人的暗示和团队的包装。不管是刻意为之,还是貌似无心插柳的吸睛视频,本质都是儿童工具化取向,将儿童作为牟利的工具和手段。
儿童的自我认同感,往往受身边重要他人的影响。在外界与自我的关系和交互影响中,他们建构出对自我身份和价值感的认同。网红现象折射出的病态价值观,容易引起当事儿童对自我价值判断的混乱,同时会造成同龄儿童价值观取向的功利化。
在这个问题的探讨上,不可忽视的是儿童对于成为网红的心理和情感诉求。从物质层面看,网红展现出的光鲜亮丽外表和快速吸金能力,容易让儿童产生轻易成功的错觉,向往成为网红可能带来的财富收入和物质享受。从精神层面看,成为网红能够获得大量的关注和点赞,让儿童与网络社会产生链接,获得短暂的自我价值感和社交需求感的满足。囿于认知和阅历的局限性,他们极易将成功和价值等同于网络上的名气和认可,沉迷于对虚幻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的追逐中,不再愿意付出脚踏实地的努力。
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儿童时期是塑造勤奋感的黄金阶段。在这个时期,让儿童体验到通过自身不懈努力而获得的成就感和自尊感,对于培养他们的内驱力和积极心态至关重要。而渴望成为网红这一偏颇的价值观念,可能会导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坚韧与毅力,影响他们未来在学业、职业和人际关系中的稳定发展。
童年只有一次并且弥足珍贵,童年经历对个体人格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网红低龄化趋势模糊了商业利益与儿童成长的边界,侵蚀着儿童健康成长的空间。因此,亟须构建由家长、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支持的社会共治体系,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文化,帮助儿童筑牢心理防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家庭的价值观是儿童价值观和认知发展的坚实基石。面对网红经济和多元文化带来的冲击,家长必须先树立正向积极的金钱观、消费观,言传身教引导孩子理解当下的社会现象。要让孩子明白,真正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源自于个人的努力和成长,而非外界短暂的认可。对于如何抵御来自网络的不良影响,根本之策是促进孩子与真实世界的链接,在与其年龄段相适应的学习和社交活动中建立其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同时,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是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源泉。面对网络世界名利的诱惑,家长应首先以孩子的健康成长需求为先,筑牢家庭防线,抵御那些可能侵蚀孩子心理健康的经济利益诱惑。
学校是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面对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学校需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发挥榜样的正面教育力量,以历史名人、革命先烈和时代楷模精神,激励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其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保持头脑清醒,独立判断网络信息的真伪。思辨能力的培养可通过组织辩论活动,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分析能力,还可以通过跨学科学习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问题,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助力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健康价值观的公民。
儿童网红现象的治理,需要唤醒社会各方的共同关注与行动。法律法规是儿童最坚实的保护伞,应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行力度,常态化开展净网行动。新闻媒体肩负着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价值观的重任,应深入报道和剖析儿童网红现象,将这一社会议题引入公众视野,唤醒公众对儿童权益保护的意识,促使社会各界深刻认识到商业化可能对儿童成长带来的潜在威胁。社交平台是滋生儿童网红文化的土壤,应督促其加强内容监管,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优化网络算法,从源头上遏制利用未成年人的牟利行为。
简而言之,对儿童网红人设的趋之若鹜,无论是出于成人追求名利的驱动,还是孩子受虚幻表象所迷惑,都势必对儿童个体发展和社会生态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在这样势不可挡的数字时代,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需要共同构建支持型网络,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塑造儿童价值观,帮助他们摆脱功利化和浮躁化风气影响。这样才有助于他们未来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内心真实的充盈和快乐。(作者 殷蕾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图片来源:包图网
编辑:谭欣华
初审:罗国钊
终审:李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