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怎么看,确实有点“滑天下之大稽”的味道。一个“定向培养在职中专生”竟然能被提拔为乡镇人大副职,任谁听了都忍不住要多想几句。江西万安县这一操作,把无数研究生、考公务员笔试面试百里挑一的考生们狠狠地“秀”了一脸。考研考公的难度大家都心知肚明,在全国为考证狂飙的当下,考生们恨不得一头扎进题海深造,却眼睁睁地看到仅凭中专学历就能晋升干部,这不是把天下人当傻瓜么?
根据万安县的解释,这三名95后干部是通过“三定向”政策定向培养的,目的是面向农村户籍培养本地人才。话说回来,“三定向”政策确实有其合理之处,意图是为偏远农村引入新鲜血液,激发地方活力。然而,问题在于,政策的初衷是“培养本地人才”,但是否就意味着“只看户籍,不看能力”?如果定向政策成了简化晋升条件的“绿灯”,那高学历者苦苦追求的公平又在哪里?说到底,干部选拔的核心标准始终是综合能力与实绩,而非简化为一种可以投机的政策捷径。
尤其荒唐的是,中专学历干部的提拔并非偶然巧合,而是“三定向”政策被地方简单化、绝对化的“升级版”。明明副科级干部岗位需要有一定的决策和管理能力,却因政策的“特殊待遇”而向中专学历敞开怀抱。只要有了这种“政策定向”保护,就能拿到乡镇干部的“门票”?从这个角度看,谁还会在乎什么能力?只要在“定向”政策内捞到个“有利身位”,学历和能力似乎都可以“自动忽略”。
再说,国家是提倡“基层干部接地气”,但并不等于放弃选人用人的基本门槛。县域乡镇的确需要本土干部,然而,这不代表标准要降低到“适度失能”的地步。基层干部不仅是执行者,还是地方发展的“领头羊”。选拔那些缺乏足够能力、经验的人上位,这对其他怀揣理想的年轻人打击更大。如果年轻干部的提拔只能凭户籍和关系,那高学历人才也不用再费心奋斗,大家直接“抢”个定向培养名额好了,岂不是更“高效”?
说到底,万安县的这场风波,其实是一面映照基层选拔乱象的“照妖镜”。这种逆淘汰的模式会直接反映在干部队伍的构成上,带来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真正优秀的年轻人看到这种做法,或许只能感叹“投机者有道、踏实者无门”;而对于那些下乡锻炼、扎根一线的干部,提拔通道也会被遮挡,甚至可能因这些定向“名额”而无缘晋升。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假如这样的提拔成为“常态”,高学历考生还要拼命考研吗?政府如何吸引优秀的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