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圆方的第1003篇原创

在圆方上学时,有读到过一本书,叫做《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这本书现在还在圆方的书架上能找到。这本书的作者,明晃晃的写着是“洛克菲勒”(不知道有没有付稿费)。在前言“编译者”(不是译者)是这么介绍这本书的:

约翰·D.洛克菲勒(1839—1937),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亿万富翁,他曾通过气势如虹的兼并和扩张垄断了美国的石油工业,被世人称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一位充满智慧的创造者,更是一位和蔼慈祥、教子有方的父亲。他知道,能带给孩子一生幸福的不是金钱,而是精神上的富足和良好的生活习性。

洛克菲勒家族的子孙之所以能将家族的辉煌与成功延续至今,和他们自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在教育子女方面,洛克菲勒家族有着一套独特的教育方式和计划。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洛克菲勒的教子信札。

而今,洛克菲勒的这些信件已经成了当下年轻人的人生准则。基于此,我们编撰了这本书。本书收录的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饱含了一位父亲对儿子那浓浓的爱以及殷切的希望,真实、完整地记录了洛克菲勒在其98年的峥嵘岁月中的人生智慧和成功之道。

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也读到过这本书,后面有“较真”的朋友去认真考证了一下,大概得出几个结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并不存在一个原版对应的英文书籍

在亚马逊上可以查到一本洛克菲勒的书信集,名字是《Dear Father, Dear Son: Correspondence of John D. Rockefeller and Jr.》( edited by J.W. Ernst)。内容是洛克菲勒和他的儿子之间的书信往来,而非单纯是洛克菲勒的书信。

二、在洛克菲勒的书信集中没有这38封信

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信件的篇幅上。英文传记中的原版英文信都比较简短,以交代事情为主,没有大段的议论和评述。经过比对,没有发现和《38封信》相一致的英文书信内容。

三、这38封信符合洛克菲勒生平和性格

整封书信反映的所有事情都可以和洛克菲勒传记相印证,没有矛盾之处,与此同时,信件的内容颇有气势,书中谈到了洛克菲勒对很多竞争对手的戏谑称呼,这比较符合洛克菲勒的性格。

圆方自己读的时候感觉,其实感觉也蛮有意思的。

因为认真去读这本书的话,会发现这本书所倡导的许多价值观莫名的和中国以“儒学”为核心的普世价值观非常类似,大体上是遵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些观点的。中间有夹杂着一些“经济学常识”(20世纪后),以及一些管理学知识(20世纪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圆方大概的结论是,这本书的作者(编译者),大概的画像是这样的:

是一个出生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从小接受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人(有很大概率是华裔),在国外生活过很长时间,同时熟悉且推崇洛克菲勒,深刻了解美国那个时代的故事,又对于中国有足够的了解。大学时期(七八十年代)大概学习的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的内容。从一个利益相关的角度去考虑,大概作者有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或赞助,又或者本身就受雇于洛克菲勒家族进行相关的研究的概率也不小。

那洛克菲勒有没有写给儿子38封信?

只能说“如写”,毕竟洛克菲勒的确给儿子写过信,在信中也有之言片语传递过类似的的想法。但是你要说“明史”和《明朝那些事》是一个作者,所讲述的是一个“思想”,那不免偏离就太大了。但是,从传播度的角度来看,《明朝那些事》的销量大概是百倍千倍于张廷玉写的《明史》吧。

抛开事实不说,那这本书讲述的内容有价值么?其实价值观导向还是不错的。随便摘抄几句给小伙伴们看看哈:

每个人的人生起点不尽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人生的最后结果就被出身定型。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存在穷富世袭,也不存在成败罔替,有的只是“我奋斗,我成功”的真理。我坚信,我们的命运由我们自己的行动决定,而绝对不是完全由我们的出身决定。(1897年)

(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馆的台阶上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

我没有将自己视为拯救者,更没有自命不凡、不可一世,只有傻瓜才会因为有钱而自命不凡,因为我是公民。我知道,我拥有巨大财富,我也因它而承担着巨大的公共责任,比拥有巨大财富更崇高的是,按照祖国的需要为祖国服务。(1907年)

(1912年5月15日,在经历了6年旷日持久的诉讼之后,美国最高法院将标准石油公司拆分成38个互相竞争的小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