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阿姨
每天坚持踮脚
6个月后
她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李阿姨是出了名的舞蹈迷,每天晚上的广场舞,她一次都没落下过……
不过李阿姨也有烦恼,她的腿部有旧伤,跳舞跳久了,就会隐隐作痛。
从 那天起,李阿姨开始每天踮脚练习。
刚开始,她只是觉得腿部有些微微发热,但并没什么明显变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感觉身体有了明显的变化。
坚持了六个月后
李阿姨惊喜地发现
01
睡眠质量比以前好了很多
02
腿部酸痛的情况也大大缓解
03
甚至连静脉曲张的症状都减轻了
这些变化让李阿姨欣喜若狂
她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好消息
分享给更多的舞友
PART.01
踮脚是一个延续
800多年的养生方法
踮脚
看似简单的动作
在中国的传统养生中
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西汉时期的《引书》中,就有“敦踵以利胸中”的记载,说明了踮脚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在传承了800多年的
传统养生术
八段锦中
踮脚作为一种重要的健身动作
被广泛传播和实践
这种练习不仅是身体锻炼的一部分,更是一种精神和气血调养的方式。
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创伤骨科与足踝外科病区主任杨建义表示,踮脚运动能够有效调动腿部多达8块主要肌肉群,尤其是小腿肌肉。
万万没想到
这种肌肉的活动可以帮助推动血液向心脏回流,减少下肢静脉曲张的问题,这对于长时间站立或坐着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走着、坐着、躺在床上都能锻炼!
此外,脚部穴位众多,踮脚时的压力和释放可以刺激这些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达到养生的效果。
PART.02
坚持“踮脚”的5个好处
1.有效防止痔疮
没想到吧
因当站立“踮脚”时
脚趾受力
会不自主地提肛
让肛门肌肉收缩
使直肠静脉血液向腔静脉回流
改善痔核淤血
2.缓解身体疲劳感
“踮脚”会带动
腿上肌肉和脚踝的关节
促进双腿的血液循环
缓解身体疲劳感
尤其是“踮脚”的时候
配合有规律的呼吸
身体更加的轻便
3.改善身体弯腰驼背
现在很多的上班族整天坐着
一坐就是大半天
坐姿有一点不对的地方
时间久了就会引发弯腰驼背
坚持“踮脚”的话
就可以改善弯腰驼背的迹象
同时刺激到膀胱经
开通经气
缓解腰酸背痛的迹象
4.让人气色更好
很多人身体经常不运动
新陈代谢慢
这样身体毒素和废物
没有办法排出身体
这样的后果就是脸色差
皮肤暗沉毛孔粗大
“踮脚”就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让脸色看着更加
有光泽、有气色
5.预防运动跟腱断裂
有些人经历过跟腱断裂
非常痛苦
跟腱断裂常发生在运动前
没有充分热身
运动姿势不当的时候
如果每天做一做“踮脚”运动
或者在运动前做一做
可以让跟腱得到预热和锻炼
降低跟腱断裂发生的可能性
PART.03
花式踮脚效果翻倍
1.最基础的就是站立踮脚
身体直立,两脚并拢,双手放在身体两侧。
慢慢踮起脚,脚趾紧紧抓住地面,身体提升到最高时,将重心从脚尖落到前脚掌,放松身体。
最后,落下脚跟,轻撞地面,引发柔和的震荡,沿两腿上传到上半身。
每天早晚可以各做一次,踮脚频率控制在2~3秒一次,每次持续1~5分钟,感觉脚底发热即可。
2.坐着踮脚加上弹力带强化脚踝力量
坐在椅子上,用弹力带套在脚的前脚掌,并两手紧握弹力带两端。
随后,两手向后拉紧弹力带,然后左脚掌缓慢往下压,做踝关节跖屈抗阻运动,维持10~15秒。
两脚轮换,重复上述动作8~10次。
3.三头肌牵拉,拉伸放松
面对墙面一臂远站立,双脚脚尖向前,与肩同宽,伸直膝关节。
然后身体往前倾,双手前臂撑住墙面,身体保持伸直,使小腿后部肌肉产生牵拉感,维持30~60秒。
重复上述动作3~5次。
PART.04
踮脚牢记四点注意事项
A.时间不要过长
“踮脚”时身体的全部重量都是需要脚尖来维持的,会增加脚关节的负担。 每天10分钟左右即可。
若锻炼过程中出现部分位置疼痛,应暂停练习直至好转。
B.身边要有依靠
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或者行动能力差的人而言,站立运动时身体要有依靠物,如椅子、墙等,预防摔倒。
C.穿软底合适的鞋子
不少人为了追求好看,经常会穿偏小或者鞋跟太高的鞋。
但这样的鞋子不仅影响血液循环,而且很容易让自己的脚受伤,所以建议平时可以多穿舒适、较软的休闲鞋。
D.结束后按摩放松一下
这毕竟是一种会锻炼到肌肉的运动,所以运动之后要好好地按揉一下小腿部,以免导致小腿粗壮的现象发生。
各位新老读者:
因为微信公众号文章推送规则的改变,导致很多粉丝无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更新文章。为防走丢,建议您:
1.点开大河健康报(id:dhjkb999),点击右上方“三个点”(•••)
2.点击“设为星标”
3.出现“黄色星标”后,以后文章都会第一时间发送到您的手机。
关注大河健康报,求医问药健康防治全知道。
动动小手,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
温馨提醒:如您有需要,可进群咨询获取医药健康知识、健康管理、寻医问药等健康服务,扫码入群,获取最新信息↓↓
值班丨王丽娜
统筹丨安 伟
编辑丨刘广辉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 郑州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