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27日,心情郁闷的美军陆军上将克拉克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完字,并且发出感叹说:我们失败的地方是未将敌人击败,敌人甚至较以前更强大,更具威胁性。他的对手,中国的彭德怀元帅当天并没有在停战生效的签字,而是在停战后的第二天,也就是7月28日9点30分才签字。作为这份停战协定的最后一位签字者,他此时的心中充满了遗憾。
其实在中方打完五大战役后,尤其是上甘岭战役后,中美双方都对对手有了充分的了解。美国拥有强大的武器装备和海空优势,而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强大的轻装步兵以及高昂的战斗意志,对中美双方来说,想战胜对手都是件难以达到的事情。于是开始了谈判,在边打边谈的过程中,双方到了1953年6月基本上达成了一致,并且准备在6月中旬签订停战协议。
就在停战协定即将签署之时,韩国的总统李承晚突然自信心爆棚,他将朝鲜的被俘人员就地释放,并且将他们中的部分人员编入到自己的军队。李承晚自信心爆棚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一条原因是他的部队现在已经很强大,有了六十多万全部美械装备的军队,并且在美军的训练下,战斗力有了显著的上升。
志愿军在这点也表示认同,他们认为在朝鲜战争的后期,在某些战斗中韩国军队表现比美军还要好,我军有名的38军在白马山战斗中就败在韩国军队的手中。但是在朝鲜战争中,李承晚想依靠他的几十万美械化的军队去改变战争的进程,他的实力还是不够看的。
看到李承晚想破坏即将签署的停战协定,中方立即停止了签订的签署,并且准备给李承晚的韩国军队一个教训。让人觉得诡谲的是,美军在谈判中,通过我方的一个翻译,直接传递给中方一个消息,他们的总统对李承晚很恼火,希望中方给他们一个教训;并且在觉察到中国军队在金城方向有不同寻常的调动后,将自己在这个区域的军队从一线退到二线。
而此时的志愿军已经完成了苏式装备的换装,战斗力又有了飞跃,很多部队都希望能够在停战前打上一仗,彰显自己的军力。如今李承晚给了我军一个机会,前线的将士们纷纷请战。正好韩军首都师、第八师、第六师、第三师在金城以南的区域成为了一个突出部,便于我军的攻击,志愿军司令部决定在这里发起进攻。
战役的发起时间是7月13日21:00,参战的部队是20兵团和24军,共计5个军,另外志愿军总部还加强了参战部队的炮兵和工程兵,尤其是炮兵,配属了一个喀秋莎炮兵团。经过加强的20兵团和他对面的韩军相比,不单在数量上形成3:1的优势,在火力上也是1.7:1,这种豪华配置在我军历史上尚属首次。
战役开始后,半个小时我军1100门各类大炮就将1900多吨炮弹倾泻到韩军的阵地。这样的炮兵齐射不但让韩军胆寒,也让我军那些身经百战的将军们震惊,他们也从来没有见过我军有过如此壮观的炮火,很多人在欢呼之余流下高兴的眼泪。
战斗进展较为顺利,炮兵将韩军花了近两年修筑的坚固工事清除了30%,障碍物基本全部清除。不到一个小时,韩军前沿阵地全部被攻克。此后参战部队各显神通,68军奇袭白虎团,将其军旗收到我军的博物馆中;60军在“皮旅”181师打破瓶颈后,全军突击,其180师一雪前耻,全师竭力突击,成为此次战役中突破最远的部队;67军也在全军战士浴血奋战、不顾牺牲后,突破了韩军的核心阵地轿岩山。就这样,韩军在金城南部区域的全部阵地被志愿军在23小时里全面突破。
此后又打了十几天,我军在付出两万五多人的伤亡后,消灭敌军五万三千多人,将战线向南拓展了一百多平方公里。此时我军将领们普遍认为,我军已具备对敌人坚固设防的阵地攻坚能力,很多人都希望能够再组织几次这样的战役,全面突破当面之敌。邓华将军当时就认为:要是再打半年,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彭德怀元帅的想法是通过几次战役将整条战线向南推进几十公里后,再退到“三八线”,而后在退出来的地区建立缓冲区,这样的结果会更加理想。但是美军通过这场战役对我军的攻坚能力已有了充分的了解,他们迅速将李承晚搞定,急忙与我军签订停战协定。彭德怀元帅通过这次战役,对我军诸兵种协调作战能力也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这时候的我军已经具备打破敌军坚固防御的能力,如果能够在整条战线发起反击,将获得更大的战果。可惜的是如今已经达成停战协定,他不无遗憾地在停战协定的第二天签上字,毕竟我们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