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李先念主席、徐帅、贺帅《年谱》和《人民解放军六十年大事记》《历史的回顾》等刊载文献/史料:
1932年9月中旬,鄂豫皖根据地政治经济中心新集、麻埠、英山和商城等,先后由敌卫立煌部等攻略;张国焘、陈昌浩和徐向前致电党中央,称:“因敌人分进合击,我军尚未能消灭敌人之一路,现正移师皖西……。”
27号于燕子河,张氏主持召开中央分局会议“讨论下一步行动方针”。会上,计提出三种意见:①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以为“南下先取英山立脚,如敌重兵犯我,主力则往潜山、太湖移,跳至外线(皖西)”;②沈泽民、王平章以为“可将主力拉回黄麻地区再战”;③蔡申熙则以为“主力至外线,东出潜山、太湖,不如出平汉路西之应山、随县、枣阳一带,那里有贺龙部(红三军),地形条件也好,伺机再打回来,更有利”。
会议决定“出英山、再转黄麻”一一这是在“合流”意见①+②、生硬的“下架”了蔡申熙意见③……
10月上旬,蔡申熙、甘济时等先后牺牲,方面军主力遭敌压迫于黄柴畈方圆几十里的“弹丸”之地。
10号,张氏再召集“紧急会议”决定:出平汉路之西外线作战,伺机再打回鄂豫皖根据地……。其实吧,就是在实施前“决定”一周左右,又不得不在战局的残酷现实面前再低头、复拣回蔡申熙“旧案”一一断“生死存亡”之策,犹如儿戏!
会后十余小时左右,四方面军两万多、兵分两路,便匆匆忙忙“赶路”至外线作战/西征/战略转移……。
徐师晚年忆叙评论四方面军西征:决策暂时离开鄂豫皖、再回去,这并没有错;“问题在于:退却的决定很仓促,全盘计划不周到…结果,被迫实行长途战略转移”、即西征。
许世友忆评西征是“东逛逛西逛逛…”。
贺龙则戏谑,四方面军西征“跑得比兔子还快…”。
后记:
恰如蔡申熙所料,贺龙、夏曦其时正指挥红三军小三万,于平汉路西应县、随县、枣阳间与两个师、大三万敌人周旋“打圈子”;若张氏采纳了“蔡案”、两军亦会合,红军实力能增加至五万左右;若集中兵力、指挥得当,先行“吃掉”敌一个或一个多师,再转兵对付他路之敌、赓续打破围剿,既能保住鄂豫边/洪湖根据地,还能重回鄂豫皖根据地,“两全其美”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历史真相是:贺龙、夏曦在“察觉”张国焘部忽西进、且无两军会合意图后,赓即(10月下旬)决定红三军“离开鄂豫边,战略转移至湘鄂西”;他们趁敌胡宗南/丁德隆等部,重兵集于山阳、漫川关以北围追堵截红四方面军、南侧敌空虚之机,由武关折转兵锋而南下,经由旬阳、安康渡汉水;再穿越大巴山、自巫山过长江,克巴东、略鹤峰县城,于当年底完成七千余里地的南征/战略转移,客观上也为两年后中央红军长征/战略转移,提供了一处“纸面落脚地”。
同年底,四方面军转战三千余里、结束西征/战略转移,进至川陕边通江县地域……。